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灵璧一中赵斌教材预览导言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具有一定的,而且在下能够,并能够产生出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生活在一定的个体的总和。

思考:①马和驴是同一物种吗?为什么?②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提示:①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②不是,鱼有许多种。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中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思考: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调查什么生物?提示:植物;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3.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

预览答案自然区域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自然状态相互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自然区域同种生物单位面积(或体积)数量特征新产生死亡迁入和迁出个体数目的比例比例问题探讨怎样估算这地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本节聚焦本节学习重点是:种群的特征;学习难点是: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学习时要从探究方法着手,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发展探究能力。

学习过程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一)样方法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

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

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样方: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

样方也叫做样本。

2.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这样就满足了随机性,叫做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

3.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实施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2)选择调查地段→(3)确定样方(符合随机取样原则)→(4)设计计数记录表→(5)实地计数记录→(6)计算种群密度分析讨论1.实地调查与本节课“问题探讨”活动中的模拟调查有什么不同?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

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

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比较各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提示: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

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二)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例题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

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

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

答案:C例题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蔓生或丛生植物不宜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高等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能大体反映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C例题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野外调查,下列哪一项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 )。

A.被标志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志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志的动物物种明显地群聚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志物的影响,标志物不脱落解析:标志重捕法要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注意随机性。

答案:C同步拓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在取样调查中,常用的取样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根据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类型确定的理论样方数,分别采用随机抽样法(随机数字)、五点式、对角线式、棋盘式、平行线式以及“z”字形方式等取样方法,用不同的取样方法估计种群密度都有一定的误差。

(3)标志的常用方法:标志法就是将动物自然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标上记号,再放回到自焴环境中去,与未标群体混合,以便定时地追踪观察,了解生物种群在行为、活动上的规律,以及种群分布和数量变动的规律。

由于这种方法独特,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优点,因而在种群生态的研究工作中得到很大的发展。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电子标志法:对于大型动物来说,微型电子技术已用于自动化的跟踪研究。

对于鸟类、鱼类的群体标记,可以从中了解许多生态行为规律,该方法已经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颜色标志法:适用于群体标记,用来做标记的颜色必须易粘着,无毒,不易脱落,不影响行为,便于识别。

对于不同种类可以采用不同的着色方法和颜色类型。

③同位素标志法:是一种广泛适用的标记方法,可以作体表涂布标记和内服吸收标记。

④标签与符号标志法:这种标志法一般用于较大型的动物,这是比较简单的标志方法。

(4)应用标志重捕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标志方法必须不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活动如选用着色的标志时,要注意色素无害、溶剂无毒;用切趾、剪翅等方法标志动物时,不能影响它正常的生命活动或者导致疾病、感染等。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

③标志物持续时间不得短于研究时间④在下次取样之前,被标志的动物必须在种群中完全混合均匀,这也是进行标志重捕的前提。

⑤种群是封闭的,即没有个体迁入或迁出,即使有迁移现象,也是可以测定的⑥在研究期问没有出生或死亡,或能够测出出生和死亡的数量。

在满足这些条件后,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计动物的种群数量和计算种群密度。

例题: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问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再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采用样方法。

由于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而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估算种群密度可利用如下关系式:N:第一次捕获并标志的鼠数=第二次捕获的鼠数:第二次捕获鼠中的标忓鼠数,根据题意可知:N:68=54:12,N=306。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就不相等,统计结果就不准确。

答案:B二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我国人口在这一年的出生率就是1.862%。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例如,某个有200个个体的种群,在一年中有40个个体死亡,这个种群的死亡率就是20%。

注意: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许多生物的种群都存在着个体迁入和迁出的现象。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

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它们都将通过影响种群密度这个基本特征来影响种群数量,因此可以称为初级种群参数。

如果你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那么迁入和迁出更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种群的初级参数即以上特征,次级种群参数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日在该种群中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表示如图。

思考与讨论1.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长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属于衰退型?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属于稳定型?为什么?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