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药【概述】一、含义: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二、功效与主治(一)功效:化痰,包括祛痰、消痰。
祛痰,指排除肺窍的狭义之痰;消痰,指消散肺窍以外全身的广义之痰。
祛、化、消字义相通,古意相同。
(二)主治1、狭义之痰:痰停肺窍而咳喘痰多。
2、广义之痰其一,痰浊上蒙清窍。
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眩晕。
其二,痰浊闭阻心窍。
痰扰心,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癫、狂或癫痫等精神失常病证。
狂和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神失常、精神分裂症。
其中不吵不闹、抑郁的称癫证,吵闹不休的称狂证。
癫痫,指患者平时如常人,发病时突然昏仆倒地,喉中痰鸣,四肢抽搐,且有怪叫声,又叫羊癫风。
其三,痰浊影响肝功能。
有肝风症状,又有痰浊内阻。
肝风夹痰引起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的痉挛抽搐等。
其四,痰在肌肉、经络导致局部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瘰疬、瘿瘤、痰核等。
小的在皮下称痰核,痰核长在颈部叫瘰疬,其他部位皮下的大痰核叫瘤,瘤长在项下称瘿。
其五,阴疽流注。
阴疽就是表面不红不肿,不易溃破,一旦溃破,脓液长期不干净,很难愈合。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深部脓肿,包括一些骨关节结核。
循经络多发性此起彼伏称流注。
(三)痰证分类1、湿痰证:清稀、量多,易咯出。
舌苔腻,身体沉重等。
包括广义、狭义之痰。
2、寒痰证:寒痰、湿痰属同类,只不过寒痰更清稀,量更多,更易咯出,全身寒象明显。
舌质淡,舌苔薄,畏寒,脉沉等。
包括广义、狭义之痰。
3、热痰:粘稠、色黄,舌质偏红、口渴,舌苔腻而色黄,心烦等全身热象。
包括广义、狭义之痰。
4、燥痰:非常干燥,有的干燥如米粒状,兼有口燥咽干,痰粘滞,不易咯出。
一般指狭义之痰。
5、风痰:肝风内动时痰多。
(四)化痰功效根据不同痰证有不同术语主要治疗湿痰的叫燥湿化痰,狭义湿痰叫燥湿祛痰。
主要治疗寒痰的叫温化寒痰,狭义寒痰叫温肺祛痰。
主要治疗热痰的叫清热化痰,狭义热痰叫清肺祛痰。
主要治疗燥痰的叫润肺祛痰。
燥痰只有肺有。
肝风夹痰称祛风痰。
祛风痰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功效,包括息风止痉加化痰,或祛痰、消痰。
三、性能特点药性:无规律性。
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两类药,一般是温性或温燥。
清热化痰,润燥化痰两类药,一般是偏于寒凉或凉润。
药味:无规律性。
以真实滋味为主。
温燥性化痰药中,治疗湿痰、寒痰很多药都有刺激味。
如半夏、天南星刺激味都很强。
一般都强调辛味。
清热、润燥化痰药多有甘味、苦味。
消痰药,治疗瘿瘤、痰核、瘰疬类,多有咸味。
归经:化痰药95%都能祛痰,治疗肺窍之痰,主要归肺经;其中少数昆布、海藻、黄药子等,主要治疗广义之痰,主要用于癫狂类归心经;治疗肝风夹痰主要归肝经;治疗痰引起痞满、恶心归脾胃经。
本类药少数有一定毒性。
升降浮沉,以升浮为主。
四、配伍应用(一)寒热虚实寒热:痰证外感风寒,配伍发散风寒药。
里寒配伍温里药;痰证外感风热,配伍发散风热药,里热配伍清热药。
虚证:阳虚、气虚,水运化、水湿宣化失司停留为痰浊,配伍补气药、温阳药;燥痰伤阴配伍补阴药。
脾为生痰之源,重在补气健脾。
实证:痰证湿浊内盛配伍除湿药;痰郁阻气机,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前人“见痰休治痰,主要治气”,配伍行气药有利于各种痰证的治疗,减少痰的生成;痰瘀互结形成有形结块,配伍活血化瘀药。
(二)痰作为继发病理因素引起病证的配伍:痰在肺主要是咳喘,配伍止咳平喘药。
痰在心主要是心神不宁,心神失常,配伍安神药、开窍药。
痰在肝,肝风夹痰,配伍息风止痉药。
五、使用注意(一)因证选药湿痰选燥湿化痰药,寒痰选温化寒痰药,热痰选清热化痰药等。
肺窍之痰选祛痰药,广义之痰选消痰药。
(二)三因制宜治疗燥痰、热痰清润药适当加重;治疗寒痰,温燥性药加重,反之轻。
(三)中病即止化痰药主要属于消化,要消而不伤,不能过用。
过用则伤津,尤其是温燥性化痰药。
(四)证候禁忌温燥性化痰药对热痰、燥痰或有出血倾向,尤其是咳血,一般不宜使用。
反之,偏寒类化痰药,寒证慎用。
有毒的化痰药孕妇不宜使用。
【半夏】一、功效与主治(一)燥湿化痰。
半夏温燥性强,能祛痰、消痰,是治疗湿痰(尤其是湿痰咳嗽)的要药,常配伍陈皮增强燥湿作用。
1、燥湿祛痰(狭义之痰):促进呼吸道痰排出。
橘皮与半夏功效非常相似。
《二陈汤》治疗湿痰咳嗽基础名方,半夏、橘皮互相增效。
两药都适合用陈久药,故叫二陈汤。
2、消肿散结止痛:湿痰在经络、肌肉,半夏通过消痰作用,促进痰核或肿块的消散。
从而经气通畅,疼痛缓解。
用于瘿瘤、瘰疬或阴疽肿痛。
3、消痞散结:通过消痰作用,治疗结胸,治疗痰气阻结在咽喉,梅核气。
如《半夏泻心汤》治疗痞闷痞满。
(二)止咳。
作用很强。
(三)止呕。
孙思邈把半夏和生姜同称止呕圣药。
不管寒热虚实都可配伍使用。
胃寒配伍生姜、丁香等温胃止呕药,胃热配伍芦根、黄连、枇杷叶、竹茹清胃止呕药,虚则配伍补气健脾药,饮食积滞配伍消食药等。
痰湿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最佳适应证。
张仲景《小半夏汤》治疗寒痰呕吐,或寒饮呕吐。
半夏、生姜在治疗呕吐症状方面相须相使。
半夏有毒,生姜能杀半夏毒,又是相畏相杀配伍关系。
二、说明(一)使用注意1、属十八反,不能和乌头配伍。
2、药性温燥,阴虚有热,有出血倾向的忌用。
3、热痰,既能用又不宜用。
热痰有偏燥、偏湿,偏燥者不宜,偏湿者宜用。
4、炮制方法。
明矾水制为主叫法半夏,燥湿化痰作用增强。
有的多加姜煮叫姜半夏,降逆止呕作用增强。
半夏发酵称半夏曲,助消化,对湿痰咳嗽兼饮食不消的效果增强。
京半夏,更加缓和,温燥性弱,儿童、老年人更加适合。
还有仙半夏、清半夏等不同规格,大同小异。
(二)半夏不是绝对妊娠禁忌药。
半夏有毒,列为妊娠用药禁忌。
但半夏止呕作用很强,在很多妇科专著治疗孕妇初期恶阻引起的恶心呕吐用半夏的不少。
既承认它又要谨慎用。
(三)半夏主治寒痰。
寒痰本身有湿痰,在湿痰基础上更加有寒象,同样需要燥湿化痰。
本身半夏辛温药,对寒痰有针对性。
但总体讲,半夏温性不够,还要加干姜类温里药,治疗寒痰效果更好。
(四)半夏的毒性天南星科植物都有毒。
主要是苛辣素,对皮肤、口腔、咽喉有很强的刺激性。
轻者局部发麻、发红、灼热、疼痛,重者起水泡,甚至引起呼吸困难等症状。
半夏作为内服药要炮制。
一般用明矾或生姜杀半夏毒。
尤其是明矾对降低半夏毒性比生姜更有效,更可靠。
半夏毒性,久煎也会减弱,煎到无麻味。
芋头是天南星科食品,毒性比半夏小,煮透后不但没毒性,反而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
生芋头刮皮时,很多人手都要发麻。
煮不透时,嘴唇、舌头、口腔都很难受。
【天南星】一、燥湿化痰。
本品温燥性即毒性强于半夏。
燥湿化痰作用不如半夏。
《导痰汤》治疗顽痰加天南星,使人误认为天南星燥湿化痰止咳作用优于半夏。
一般湿痰、寒痰咳嗽用二陈汤即可,重者加天南星增强燥湿化痰作用。
非天南星单味药比半夏更适合顽痰证。
天南星消痞作用不如半夏。
对湿痰而痞闷、痞满用半夏。
二、祛风止痉。
是相对优势。
祛风痰用于肝风夹痰,既祛痰又息风止痉,常用于风痰证。
中风、破伤风、癫痫类比半夏用得多。
(三)消肿散结止痛。
作用强于半夏,用于痈疽肿痛等。
内服:要炮制,用明矾、生姜类叫制南星;外用:生用。
附药:胆南星:把天南星粉加在牛胆汁里,稍蒸。
性味偏于苦寒。
功效为清热化痰,息风止痉。
主要治疗热痰咳嗽、肝热引起的惊风,小儿惊风,或其他痉挛抽搐【禹白附】古本草叫白附子。
燥湿化痰。
作用比天南星弱得多,没有明显止咳作用。
实用价值不大,无相应主治。
息风止痉。
和天南星同,常配伍使用。
消肿散结或解毒散结。
作用比天南星、半夏略强,常用于治疗毒蛇咬伤。
用于疮痈肿痛方面与天南星、半夏区别不大。
半夏、天南星、禹白附三味药,以半夏为主药。
天南星、禹白附相似,优势都在祛风止痉,外用消肿止痛作用比半夏强。
【白芥子】一、祛痰。
温性明显,治疗寒痰壅肺而咳嗽气喘,促进痰浊咯出。
《三子养亲汤》白芥子用于老年人咳喘痰多。
豁痰利气,祛痰和利气互为因果。
祛痰后自然肺气通利,胸闷胸痛症状缓解。
(二)温经消痰。
主要消经络之痰。
治疗寒痰阻滞经络而痈疽、关节疼痛、局部麻木。
如《阳和汤》。
使用注意:治疗寒痰闭阻经络所致病证可局部外用。
敷在局部,可让皮肤发红,重者可出现水泡,达到治疗效果。
有的书上叫冷灸。
作汤剂煎煮时间不宜过长,过长对祛痰效果有影响。
【旋覆花、皂荚、白前】一、皂荚:作为祛痰药比较峻猛,咳嗽痰多顽固时少量使用,引起明显恶心呕吐,有利于祛痰。
有毒,口服很少用。
二、旋覆花祛痰。
重点祛除肺窍之痰,缓解或消除痰阻肺窍所致咳嗽气喘痰多,有微弱止咳平喘作用。
药性微温,不论寒热,分别配伍相应药物使用。
止呕呃。
降胃气上逆,应用广泛。
张仲景《旋覆代赭汤》。
使用注意:质轻,作汤剂要包煎。
三、白前祛痰、止咳。
止咳平喘作用不明显。
药性微温,不管寒热虚实,有无表证都配伍使用。
又叫祛痰降气。
痰浊闭阻在肺窍,肺清肃下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
祛除痰浊,肺窍清肃下降功能恢复正常。
降气是祛痰的一个效果。
降气缓解肺气上逆就是缓解咳嗽气喘。
【桔梗】一、祛痰止咳。
作用很强,是治疗咳嗽痰多的要药。
药性平和,临床凡咳嗽痰多,无论寒热、有无外感都用,兼外感情况下用得更多。
二、利咽喉。
长于利咽喉,治疗咽喉肿痛、失音。
外感引起肺气郁闭者,配伍解表药同用。
热毒壅盛者,配伍清热解毒药同用。
阴虚火旺,虚火上灼咽喉者,配伍滋阴降火药同用。
如《玄麦甘桔汤》、仲景《桔梗汤》配伍甘草,都是治疗咽喉肿痛的基础方。
三、解毒排脓。
用于肺痈、肠痈或外痈。
《神农本草经》三句话记载桔梗的功效:“主胸痛如刀刺”认为桔梗有一定止痛效果。
“主惊恐悸气。
”现代药理研究,桔梗有很强的镇静作用。
“主肠鸣幽幽”就是肠鸣腹泻。
三个作用体现在桔梗的三个方中。
《血俯逐瘀汤》用桔梗主胸痛,作为止痛药,《天王补心丹当》用桔梗配伍宁心安神药,《参苓白术散》用桔梗。
【前胡】一、祛痰止咳。
作用与桔梗、白前相似,只不过药性偏寒。
对咳嗽(喘)痰多,不论寒热虚实都用。
旋覆花、桔梗、白前、前胡四味药都是祛痰,没有消痰作用。
二、个性:发散风热。
又是解表药,作用较弱。
前胡、柴胡称二胡,相似性很小。
柴胡、前胡都有解表作用,《败毒散》中柴胡、前胡同用。
不同是只要耳朵。
前胡最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咳,柴胡除解表退热外,疏肝解郁和升阳举陷是很重要的功效。
前胡升浮中兼有沉降,柴胡升浮性更强。
以下都属于清热化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一、清肺祛痰。
川贝母药性偏甘润,有润肺止咳作用,最佳主治是阴虚肺热燥咳,痰粘稠,不易咯出;浙贝母药性偏于苦寒,偏于清泻肺热(痰热壅肺),偏于实证,外感咳嗽兼痰热壅滞选浙贝母。
二、消痰散结。
都用用于广义之痰,尤其是痰核凝结形成瘰疬、瘿瘤、乳痈等广义之痰清热消痰。
浙贝母苦泻作用强,消散痰结力量优于川贝母。
浙贝母价格是川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临床一般用浙贝母,其药源丰富,价格低廉,作用强。
川贝母只有理论意义,因药材原因,不常用。
川贝母和浙贝母的关键区别是甘润和苦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