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研究

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化倾向、人文关怀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通过分析指出,商业利益驱动、新闻自律不力、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等造成其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闻报道;道德失范;探究一、新闻道德与新闻道德失范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是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新闻道德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报道者在采写、编辑、刊播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是极为鲜明的。

比如,新闻记者以新闻为武器、讴歌正义。

又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新闻的社会效益,利用新闻对他人诋毁、诽谤。

这些行为,由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性质,能够对其进行道德善恶的评价,因此既是新闻工作行为,又是道德行为。

新闻道德不仅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且其导向功能也是十分巨大的。

新闻道德失范。

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

大众传播中的道德失范,是指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在不明显违反现行法律的前提下,主观故意从事有违行业准则与新闻专业精神的职业行为及交往活动①。

职业道德是一种主要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它一般通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职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反映和体现出来②。

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新闻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新闻报道行为特殊的规范意义。

新闻道德的失范必然将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

不仅影响某个个体,还会影响某个社会群体、某个领域,甚至整个社会。

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品质修养上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这是由新闻工作者诉诸舆论而参与国家治理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所决定的。

其次,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社会特别是民众道德养成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全面性和影响力。

二、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表现虚假新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

真实性是媒体伦理的最高准则和核心内容,而真实性的失效则是以虚假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闻的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第二,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第三,要件残缺,隐瞒事实。

第四,偷梁换柱,移花接木。

主要表现为: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第五,因果不符。

主要表现为: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与虚假新闻、低俗新闻和不良广告一起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

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

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

典型的有偿新闻表现为接受劳务费、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获取各类消费、好处,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

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理所应当工作流程,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新闻记者接受采访对象的红包、免费旅游的,也有报道对象专门请记者去做宣传送现金、提供服务的。

媒体有时因经济因素而报道某些新闻,有时也会忽视某些新闻,即有偿不闻,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对信息进行有意隐瞒。

导致了在新闻报道中重利忘义,见利忘义的选择。

媚俗化倾向。

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是我国大众传播向市场化、娱乐化发展的极端趋势,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指出,传媒所获得的最大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即将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的媒介关注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宗教宣传者等。

而一些媒体则片面实践了麦克卢汉的“注意力理论”。

他们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大量刊登有立竽见影之效的刺激性新闻,扩大发行量和收视率、点击率,追求高额广告收入。

传媒界产生了自己的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即导致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特别是有的媒体请专家分析犯罪分子的杀人动机,竟然把原因归结于客观,更像是为凶手开罪。

这样难免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辨证判断和认识,甚至诱发人们的犯罪行为,从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

另外,有的媒体则习惯集中性地进行大量的犯罪报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恐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极大。

人文关怀缺失。

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

这要求新闻报道中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来处理媒体与观众、媒体与市场的关系。

报道内容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

但是,新闻媒体为了获得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惜以牺牲人文精神为代价。

比如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和新闻报道用语充满嘲讽和歧视等等道德失范现象。

有些对于暴力事件的报道,不少媒体为了增加吸引注意力,不加处理地将犯罪过程、犯罪手段的原始记录报道出来,一方面缺乏人文关怀,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对受害者心理形成第二次伤害。

另一方面,为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起到了一种“技术指导”的作用,对暴力的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示范效应”,从而间接对社会暴力推波助澜。

三、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探究当前,新闻媒体的失范现象和越轨行为的出现,是缺乏以伦理学为基础而产生的,这深刻反映了我国新闻工作者价值观迷失,缺乏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实质上也是传媒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

媒介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今天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一些人为了从媒体竞争中获得经济利益,采取不道德手段,而现阶段媒体市场监管不到位更是助长了这些不当行为,并使得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难以将这些职业规范内化到他们的职业行为中去。

商业利益驱动。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里提到,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

通过收视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

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

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

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

同时,由于新闻场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新闻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转变,“当利润、收视率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把越来越多的观众引向犯罪、暴力、灾难和名人新闻时,这种新闻就会泛滥。

从媒体营销学角度看,新闻等于生意、新闻等于营销。

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中外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声称的或勇敢呼喊的“新闻独立”或者“新闻自由”其实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由,这是因为商业在操纵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③。

新闻自律不力。

相对于他律而言,“自律”属于道德范畴。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④。

新闻媒体是作为社会的传播机构,不仅具有发布信息的功能,更是承载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因此忠实地反映社会状况,持公正立场进行客观报导,就成了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责任。

我国的新闻自律信条主要是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当准则落实到工作中去的时候,效果却不大。

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关心与自身利益有关的这一方面,很难单纯的依靠个人对自身进行约束和管理。

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屡次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看出。

准则虽然完美,但却不具有有力的惩罚,以致关于新闻自律的条文形同虚设。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

新闻专业主义根植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强调的是一种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形态,从而区别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和以宣传为主要目的的媒体。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为全体人民服务。

我国传媒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现行的职业规范不完善;另一方面,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职业规范还远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传媒职业规范中出现了断层和盲区。

只有重视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才能使媒体能自觉履行社会公器的职能,以公众利益为服务对象。

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新闻工作者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在工作中很少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是促进规则内化的主要手段,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养成除了要依靠自律机制的引导和规范,更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

新闻专业主义信念的树立需要对新闻媒体工作者进行终身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教育,要自觉地承担起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的职责,坚持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此外,还要用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来评判事实的真伪,并把事实而非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作为自己必须服从的最高权威。

四、抵制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

一方面要内化传媒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将传媒职业精神铭记于心中,形成职业良心。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道德良知和价值公正的象征,只有以良心作为大众传媒伦理责任的心理基础,才能维护媒介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要深化媒介体制改革。

有研究者认为,第一,应该实施双轨制发展的媒体体制管理模式。

所谓双轨制,就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媒体,采取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模式。

相同的定位,不同的发展轨道,使媒体的定位更加明确,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各有所求,各拥所有⑤。

第二,实施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这样一来,可以防止一些媒体为了赢得高额的广告收入,而替广告商做软新闻、策划新闻事件、编造假新闻。

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

完善对媒体的有效监督,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

与西方制度化的传媒自律相比,我国的传媒自律基础相当薄弱,既缺乏强有力的自律组织,又缺乏自律准则的有效执行。

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

其次,完善司法监督制度。

当前,由于媒体职业道德规范只对媒体从业者以精神上的“软约束”,而这种“软约束”对于媒体的一些极端行为就显得非常乏力。

所以,要尽快确立传媒法,对传媒从业者行为进行制约,提升到法律层面,将有利于传媒行业的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

最后,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由于大众传播是双向互动的活动,媒体向受众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受众也应当对媒体作出反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