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的古代内涵
“修辞”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文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居业:创造、治理、经营事业。
)
“修辞”者,修理文教也!
“立诚”者,见真言、祛虚妄也!修辞的古义还有
•1、作文。
(清)顾炎武《春雨》诗:“平生好修辞,著集逾十卷。
”
•2、指文辞。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李颀》:“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
二、“修辞”的现代内涵
修辞: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对语言要素进行的选择、加工和调整。
“修辞”术语的三个含义
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
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修辞活动。
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科或修辞著作
2,如何理解“修辞立其诚”的意义内涵
“修辞立其诚”
首先:要求我们在撰文著书(立言)时要有诚心,说心里话、真心话,心里怎样想就怎样写,落在纸上的文字一定是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不作伪说假话、不写谎言。
“修辞立其诚”的反面就是“修辞立其伪”。
其次,要求撰文著书(立言)时求真理、立真理。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朱熹:“诚者,天道之本然也(客观存在的规律、法则、真理)。
”“人之道”在于思“天之道”。
3,语言的表现风格一般分为哪些类?十类五组
表现风格:运用语言的各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所形成的语言风貌格调。
表现风格主要有10类,构成对立统一、两两相对的5组。
(1)繁丰与简洁
繁丰——语言铺陈,运用浓墨重彩充分铺叙,描写细腻,虚实结合,唯恐不详,多用长句、复句,运用多种辞格,尤其是常用比喻、比拟、反复、排比等辞格。
简洁——语言简练,干净利落,言简意丰,多用白描,所用句子大多结构简单,少用修饰成分,形象性的辞格也运用较少。
(2)藻丽与平实
藻丽——词藻绚丽,丰富多彩,多用形容词和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运用带描绘性的修饰语,句式富于变化,同时多用具有形象效果,有助于描绘和抒情的比喻、比拟、夸张、摹状、排比、对偶、移就、通感等辞格
平实——语言朴实无华,一般不加修饰,多用白描,通常不变异运用词语,通用词、口语词运用较多,且多用短句、陈述句等,句式较少变化,具有描绘性的辞格也运用较少。
(3)明快与含蓄
明快——开门见山,用词显豁,语气利落,明朗晓畅,无论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是直言不讳,一语道破,听读者很容易理解。
含蓄——委婉曲折,格调深沉厚重,语言含而不露,欲语还休,常用婉曲、双关、反语等辞格,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4)庄重与诙谐
庄重——庄严郑重,常规运用词语,句式严整,语气郑重,表意明确清晰,不用双关、反语、仿拟、飞白等具幽默效果的辞格。
诙谐——诙谐幽默,常根据需要变异运用语言,活用词类,反用色彩,大词小用,故意制造词语、句式与语境的不协调,运用具有幽默效果的夸张、双关、反语、仿拟等辞格。
(5)豪放与柔婉
豪放——高昂豪迈,语势奔放,大气磅礴,语言营造的意境雄奇刚健。
柔婉——轻柔婉转,格调柔和舒缓,意境秀美幽雅。
4,如何理解语法和修辞的关系?适当举例说明
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修辞学旨在研究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而选用符合语法结构规则的各种组合来提高表达效果的规律。
——语法学在于揭示语言结构本身的(组合、聚合)规律。
所有的语法现象都是修辞现象是有道理的,因为从追求语言交际效果的角度而言,语法和修辞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工具作用,此时的语法也就是修辞。
所有的修辞现象不一定都是语法现象,比如声音的抑扬顿挫可以是修辞现象,但却不是语法现象。
5,谈谈你对“春秋笔法”的理解。
“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是指“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是我国古代叙述历史的一种语言技法,是孔子编《春秋》时首创的一种“寓褒贬于曲笔之中”的文章写法。
经学家认为孔子撰《春秋》时每用一字,必寓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作者的主观看法。
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为,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
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不经过非常仔细的对比琢磨,根本无法辨认出原义。
隐瞒只针对比较小的事情,大事从简或者曲笔,隐瞒是故意为之的,缘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笔的一面,也包括曲笔的一面。
曲笔是曲折抒笔,并不是歪曲;直笔是直抒行为,不仅指正直。
孔子写《春秋》,本来要用“直笔”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