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哲学
当我在群里说这个题目的时候,古文好心的提醒我,金岳霖先生说过:红楼梦中无哲学。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曹雪芹先生并没有在红楼梦中体现出自己完整的体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反,他所体现出来的是矛盾的、斗争的、无序甚至迷茫的。
红楼梦中的人物之所以精彩,是曹雪芹先生不仅仅依靠生活,提炼生活,更在于他把自己这些有矛盾的世界观分配给了很多人。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绝非某些专家教授所要探究的曹雪芹的终极神话意义,封建时代的丧钟什么的,我只是讲一下,在红楼这本书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内容,和曹雪芹对他的态度,以方便大家去看。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妥,现在可提出。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开篇的时候,是一块石头上写着的故事。
也是以一块石头的口吻来叙述整个儿故事。
于是,我们就认为,曹雪芹和那些古人一样,是对神话,对神灵有认同的。
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他第一回第一段,就说了,是作者自己经历一番梦幻之后,借石头之口,假语村言,敷衍出这么一篇故事来。
所以,所谓的神话也是作者自己编纂的,一个编纂神仙鬼怪的人,对神仙鬼怪的敬畏不敢说没有,但是不可能是那种虔诚信奉的愚男女吧?看曹雪芹关于神仙的描写,在太虚幻境一段,神仙除了吃穿用度高于世俗的人,他们的性格体态,人性感情,却和常人无异。
这些神仙人物地位高于常人,但是他们的感情和常人无异,他们的作用是衔接一些作者不方便说清楚的点,来模糊读者的一些视线。
这是红楼梦中对古神话的一个态度。
然后,我们看第一章出现的僧道,来理解一下曹雪芹所应用的神仙方术。
在第一回出现的僧道二人,在石头看来不是瘸子赖头,而是谷歌不凡,丰神迥异。
这里的脂砚斋的批注是这是真相,非幻象也。
又有把巨石缩成美玉,以至后文各种法术类型的题材,都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手段,是为了达到叙述目的和内在意义所使用的合情合理的一种手法。
他把一僧一道写成人世间的摸样,是认为世俗的人看不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又说,“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是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始知是奇物方秒。
”这一段是说,俗人只看外表,不看内在即使是一块美玉,不刻字,也只当是石头罢了。
所以作者运用神话手段的目的,并不是渲染气氛,而是达到自己想要说明的潜在意义。
这是红楼梦对古神话的一个态度。
然后我就想说一下,作者对佛道儒三家在书中的认识。
整本书作者比较侧重于道家和佛家思想。
而且佛道思想是相互纠缠相互联系的。
首先,因果观纵贯全书的,宝黛之恋,是还泪,是因果;贾家成败,是前面作孽后面还,是因果;就像太虚幻境里最后一只曲子一样,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震干净。
其他对佛教思想的引入也很多,尤其是悟禅机一节,不仅预示了贾宝玉最后的结局,也埋伏了贾宝玉从何悟佛。
他的悟是从林黛玉开始的,林黛玉给他解了无立足境,才是干净。
林黛玉死后,当他面对着一片白茫茫的大地,面对逝去的爱人,他自然想起了当初这玩笑之语,大彻大悟,弃绝外欲,投入空门。
我们说好了歌,说后面贾宝玉引用的庄子那段话,还有续的那篇文以及词。
我们先说二十一回庄子和那篇序文,这是宝玉开始悟道,改变自己人生观的前奏。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
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
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
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
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这是老子绝圣弃智的延伸。
认为世上的苦难和乱世的根源是所谓圣人引起的。
如果人人本性纯朴,小国寡民,不起纷争,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庄子进一步说明
了,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这些所谓的仁义,是为诸侯这些大盗贼装点门面并且方便统治的,都是假的,我们要抛弃这些东西。
所以有了上面那句话,而接下来贾宝玉所续的是什么呢?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 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什么意思?弃绝你们这帮人的美貌灵气,消灭我对你的感情,你们还能让我这么烦心吗?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是宝玉被美女们奉劝的原因,但是这是一个根苗,对宝玉人生观的转折对后文的铺垫。
宝玉由多情变得无情,便是从这里开始,所谓情不情到无情可情。
然后接着看,就又到了佛家的寄生草和后面的参禅。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前面是鲁智深一个正宗野佛陀的形象出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才是一个人快乐的本源。
接着他写了这首偈。
这其实是一语双关,说他人生的困惑,也是他对林黛玉感情的困惑。
这个证字,就是在证真理。
领悟到一切不必证也无从证,才是真的知道真理。
打破这个真理,你才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同样也是写自己的感情,彼此希望得到证实,我们内心已经证实了,但是不说才是说,不必说才是真的感情。
到了默默无语情深相知,才是最好的。
接着林黛玉又讲了六祖的故事,续了,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这是什么?这就是伏笔。
林黛玉就是贾宝玉最后的那个留恋,那个立足境。
林黛玉也没了,贾宝玉就干干净净的出家了。
好了歌是说的人间所有的矛盾,各种相对的矛盾,作者想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只能让人抛弃所有的东西,投身做神仙。
道家的修炼是要摒弃很多东西地,打个比方,杯子里有牛奶的话,你说这是一杯牛奶,放一杯白水的话,你说这是一杯水,道家的思想是要人把水和牛奶倒掉,你才能看出来,这是一个杯子。
于是,要看到道,要看清楚道,要看清楚自己。
这一点呢,在禅宗后期,是收到影响的,于是佛教也有这个倾向,只是指向不同。
所以好了歌实质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是道家还是佛家。
清朝的时候学术集大成,在宋理学的时候,佛道儒三家就开始结合,到了清朝这个影响很深。
所以红楼梦书中对于佛道思想基本上是不做明显区分的。
我们最后说儒家。
贾宝玉是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爱读书,不是不爱读各种书籍,是不爱上学。
他说出了四书五经,都是杜撰的。
这话说得透彻,说得极好。
他认为孔子是对的,甚至孟子说的也不错,就是后人那些混蛋,比如朱熹二程,把书解坏了。
从这个角度说,贾宝玉是很聪明的,一眼就看透了本质。
曹雪芹也是借此表达到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人的荼毒。
这里还有一点,就涉及到儒家思想的家庭伦理本位了。
我以前讲过,这种本位是贾宝玉感到极其不自由。
这种本位是贾宝玉不喜欢的,也是他不喜欢孔子的地方。
但是这种本位的,不完全是孔子设定的,是被后人夸大的,所以他就把气出在别人身上。
大贤大圣的孔子,他不方便直接指责。
红楼梦全书都是透漏着这种思想意味,从贾宝玉的叛逆、十二钗不同的人生折射,都是对此的控诉,所以作者对儒家的态度是有保留的肯定,大部分还是极其反对的。
这也是为什么建国初期,毛泽东先生号召大家都说红楼梦是反封反帝的。
红楼梦中关于宗教哲学的描述呢,还有很多细节在习俗啊语言装饰建筑上,这里就不一一的解释了,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