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的组成_说课稿

水的组成_说课稿

扶余市第中学水的组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扶余市第二中学程晓光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水的组成》第一课时,下面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谈谈自已对这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三《水的组成》第一课时的内容。

水, 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内容。

第四单元以“水” 为载体,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社会到学科、从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融为一体。

帮助学生在物质的认识上由宏观转向微观,从组成转向结构;出现了一些化学式,为课题四化学式的学习略作铺垫,同时也分散了难点。

总之,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及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学习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资料“水的组成揭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教育。

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修订版化学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的要求:准确、具体、可行,符合全面发展观以及统整观下的化学教学目标的制定。

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3、重点、难点重点:电解水实验,水的组成。

难点:通过氢气燃烧实验、电
解水实验,分析、确定水的组成。

二、学情分析小学科学课、初中物理课、本单元课题一、二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经知道水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

学生在第二单元课题 2 “氧气”中所学习的氧气检验方法是本课题学习的基础之一。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本节课采用:实验、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落实:一是设计载体,即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来落实目标;二是设计
路径,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来落实目标。

为此,本节课采用了
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和课上探究。

课前准备: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验、电解水实验视频。

课上探究:课上活动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一实验探究获取新知---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故事引入:俗话说,水火不容。

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起熊熊大火。

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得利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了一次大火。

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颇为壮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

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

海水为什么起火?事故发生后,据科学家研究,原来这场大火的原因是时速高达250公里的飓风与海水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的巨大热能使水分子分解,引起氢气燃烧。

原来这场大火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水的组成。

这样设计主要考虑: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既不能“喧宾夺主”,又要达到“激疑”的效果。

(二八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先介绍81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这样处理不仅可以很自然地进入演示实验这一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上有所启发。

1、氢气的燃烧
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并进行氢气性质的探究。

学生观察并归纳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验纯、燃烧实验前预设问题: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现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反应物为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

所以文字表达
式:
氢气+氧气旦红水
H2 02 H2O
第二单元课题三元素的学习(59页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所以在分析79页讨论时能顺利得出: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有水滴生成,由:氢气+氧气」^水,思考: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猜想:水中一定有什么元素?
过渡:人们发现了氢气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后,又研究了水的分
解实验。

2、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但实验室配备的电解器,反应速度太慢, 而且
化学实验室每个实验台上没有电源,所以对“电解水实验”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
教学。

播放视频前预留问题:实验步骤、现象(两电极现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玻璃
管中的差异)、猜想,使其带着问题进行观看。

实验开始后,很快就看到有大量的气
泡产生,这时候暂停,问学生有没有疑问,有学生提出“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
什么会有气体”。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气体可能是什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究的
热情。

被猜到的气体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等等(都是前面接触过的)。

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

在第二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知道了检验
氧气的方法,而且知道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
灰水变浑浊,知道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等等。

然后逐步实施方案,验证猜想。

为了尽量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我将视频设为静音,而且一边看,一边暂停,一边思
考,所以尽管没有亲自电解水,但也努力使学生达到探究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观看视频后,完成80页讨论。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水在电解实验里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那氢气和氧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也正是这节课的难点,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我准备了电解水的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电解水的过程来认识反应实质。

将宏观现象通过微观模拟,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另外,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还指导学生写出相关的化学式,以分散本单元的难点,为今后学习“化学式的书写”做铺垫。

最后,如何用化学语言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各是
什么?学生: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条件是通电。

文字表达:水氢气+氧气
H2O H2 O2
由“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及 Flash 动画微观模拟的分析: 氢气+氧气」^水
水」^氢气+氧气 H 2 02 出0 出0 H 2 02
得出“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通过“氢气的燃 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的视频,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水的组成,这 样的设计基于:“探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 究的方向。


(三)、总结收获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再来总结一望无际的大海上 燃起熊熊大火的原因。

3、氢气能不能作为燃料被利用呢?如何大量的制取 氢气呢?(可以进行猜想或查阅资料)
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出课堂, 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加深对水 及氢气的认识。

作业:82页1、2。

又因为这一单元是以“水”为载体将各课题串联起来 的,再留一个选做作业:写一篇题为《水的自白》小文章。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六、教学反思
用视频代替实验是这节课最大的缺陷。

但由于水电解器电解的速度特别 的慢,无法在课堂上使用,也只好用视频代替,这也就促使我又有了一个想 法:自制水电解器。

尽管采用观看视频的方法,由于问题的预设比较合理, 层层递进,所以也起到探究的作用中,学生的讨论、分析、结论也较为合理。

氢气 燃烧 实验 」1、氢气的物理理性质: I 2、检纯、燃烧现象: I 一一 一一 点燃 I 3、氢气+氧气 水 1 H 2 02 H 2O
f 1、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由解水J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
电验水 生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 : 2 上?一
[ 2、水』氢气+氧气
H 20 H 2 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