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金融学)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金融学)
• 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影 响基础货币增减,同银 行与企业影响贷款数量 一样,都是互为表里的 关系。
影响货币供给的两个行为:
1、调整超额准备金的比率(影响准备存 款比,与货币供给负相关)(R/D=准备金/ 活期超额准备金)
•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处于转变的过程 之中,自我约束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开 始发挥作用。这就使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 供给增减的相关关系日益增强。
四、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 对
中 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 的解释。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进而)—对贷款的 需求—(影响)—货币供给
•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 (1)经营的扩大与收缩:企业扩大 投资规模——补充货币资本——表现 为对贷款的需求——增加货币供应 压力;反之亦然。
• (2)经营效益的高低:经营效益 差——资金周转效率低——信贷资金 占用时间长——相同产出水平下相 对贷款需求增加——货币供给量增 加;反之亦然。
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 控货币供应量
• 最常用的是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当局-金融市场-出售、购入-证券=影响 基础货币-行为
说说
基础货币的变化:中央银行购入国债, 会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中央银 行售出国债,则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 金……
• P175面的例题
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 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被认为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 的工具。
货币当局提高法定 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 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会转 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 银行放款能力降低,货 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 减少(公式解释m) 反之亦然
二、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 中央银行的控制工 具最终是要通过微 观基础,即居民、 企业及商业银行的 反应起作用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 1. 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 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通货/活期存 款)——简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 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 影响因素 (1)财富效应:反向变化 (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反向变化 (3)金融危机:正向变化 (4)非法经济活动:正向变化 其他: 如对物价变动的预期 ……
And The Larva of Venice
一、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与控制工具
•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 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的构成: 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有一定的直 接调控可能)和对乘数的调控 (没有可能直接操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数量的调控只能是间接的
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 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率
2、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借款——增加 准备金——即增加基础货币量——货币供给量 扩大 )
——成本-收益动机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 供给
• 1. 1994~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 给影响的特点: ——国有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强大; ——依靠中央银行的支持来扩大自己的业 务 ——利率、准备金之类的 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 • • • 1、……直接作用于货币供给量 2、……中央银行——灵活性…… 3、中央银行——主动出击 4、中央银行—微调货币供给量—不会产生 震动性影响
• 贴现政策: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
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 (rediscount rate)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 础货币量的政策。
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