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争优势出口商品分析
【摘要】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结合是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技术的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高技术产品跨国加工贸易的兴起,跨国公司对其产品加工推行全球化战略,希望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来减少自身的生产成本,这为我国利用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势商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大国。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0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稳定、迅速的时期,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规模翻了3番多。
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亿美元。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四类商品的出口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一位,并且2000年以来,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份额还呈较快发展的态势。
如2000年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32.67% ,到2007年达到46.77% 的高位。
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逐步降低的发展趋势,如2000年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是32.44%,到2007年下降到21.97%。
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三位,2000年以来虽然中国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总体来看在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较小,如2000年的份额是18.14% ,2007年下降到16.03% 的水平。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最低,位居末位,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虽然也有波动,但基本保持在8%的水平,波动幅度较小,如表2 所示。
表2 中国四类商品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重
年份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自然资18.14 17.40 15.99 15.04 15.62 15.38 15.86 16.03
源密集
型产品
32.44 31.20 29.51 27.39 24.79 23.83 23.21 21.97 非熟练
劳动密
集型产
品
8.42 8.33 7.73 7.79 7.68 7.91 7.86 8.71 资本密
集型产
品
32.67 35.08 38.53 42.32 44.98 45.99 46.41 46.77 人力资
本密集
型产品
200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得到更大的发展,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四类商品的出口中,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一位,其次是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近年来中国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呈逐步降低的发展趋势,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位居第三位,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份额最低,位居末位。
二、我国主要对外贸易商品的竞争优势分析
(1)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现状决定了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是分不开的。
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报告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的工资水平只相当于日本的3.4%、美国的2.1%、新加坡的4.3%,马来西亚的19.2%、韩国的7.8%和菲律宾的24.4%。
(2)资本密集型商品
其中机械制品进出口接近平衡,表明机械制品在国际贸易中已经基本上处于产业内贸易状态。
不仅如此,2003年我国机械制品出口总额达2005.50亿美元,几乎是纺织服装出口的3倍,已经稳居我国出口商品的龙头老大。
(3)IT商品
随着20世纪90年代IT革命的兴起,我国紧紧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由于IT兼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再加上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批台湾IT企业在大陆投资建厂,我国依靠从国外和台湾地区大量进口零部件,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后出口,无论是零部件还是IT产品及整个IT产业,表现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或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档次,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上是“以量取胜”,通过增加出口商品数量来扩大出口创汇,这显然与我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是不相符的,不合理的因素表现为:
1.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出口制成品是附加值低。
加工程度浅的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
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要素含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2.我国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l)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机电产品是工业制成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的高速增长,是发达国家整体出口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距离。
(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工业制成品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一国工业技术水平越高,后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也就越高。
199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后两类产品比重为27.3%,而主要发达国家平均的水平为70%。
3出口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
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的工资正处于上调阶段,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大量运用高科技,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不仅性能优良,而且成本较低,使我国的产品逐渐丧失比较优势,贸易利益不断发生转移。
4我国高科技贸易发展缓慢。
据海关统计,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比重的13%,是发达国家的1/3,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约为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仅占成果总量的3%,另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范围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用设备、电子产品等少数类别,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进程。
四、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途径
就我国的对外贸易而言,依靠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最终不可避免的会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首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长期内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所以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战略。
其次,由于我国出口份额较大,对进口国的相关产品的生产易造成较大冲击,影响了世界贸易结构和价格,往往招致进口国及其他和我国一样依靠廉价劳动力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报复。
再次,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的趋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
我国商品出口必须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扩大出口品种类范围,以世界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于新型化、多层次化、精细化产品开发,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质量和技术层次,使出口商品从初加工到精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
我国虽然是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技术的进步,利用劳动力的优势也可以生产资本密集型甚至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出口产品中,提高其科技含量。
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与外来资本、技术结合是继续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国可以利用技术革命通过加工贸易与跨国公司合作,成为其生产链中的一环,这样既可以发挥垂直分工中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又得到水平分工中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管理经验等好处,减少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升级积累必要的人力和技术,有助于我国商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晓晨,世界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动态调整[J].国际经济贸易研究,1999,(4).
(2)李金亮.“增长型衰退”与出口商品结构[J].人大复印资料一F52,2000.
(3)赵玉敏.莫定竞争优势基拙一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政策思路[J].国际贸易,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