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调研报告一、调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出现这些问题,一是社会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用人需求量增加,出现一定的用人竞争,对于年轻、有一定文化,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或挑选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随时“跳槽”便成自然;二是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成立时间不长,资金积累不多,较多企业只有微利,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职工一旦有机会找到收入更多一些的单位,“舍旧求新”便成必然;三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职工无约束力。
(二)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认真履行难。
此次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0%以上,但据有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服务类企业、乡镇企业,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足50%。
较多中小企业只与少数管理岗位上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而与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很少。
据白涛办事处社保所调查资料反映,该办事处的城镇中小企业职工未签订个人劳动合同的有18%左右,未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有90%以上。
有的虽然签有劳动合同,但对企业和职工双方的约束力并不大,要认真履行更难。
少数企业只是为了应对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检查,规避法律而与职工签订形式上的合同书,实际上并未按合同上的条款履行。
出现此问题,一是劳资双方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由于企业用工来源渠道多,其中很多职工与企业负责人(特别是小型企业老板)有着沾亲带故、哥们熟人的关系,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出现问题,仅以“感情”、“私交”、“义气”用工。
职工也认为与老板“结交深”,“信得过”,用不着签合同来约束双方。
某运输企业有职工45人,其中骨干职工都是企业开办时就与老板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是老板的同学或邻友,在座谈会上双方都说“不会发生劳资纠纷,签不签劳动合同都一样”。
二是企业或职工不愿意签劳动合同。
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条文要包括职工的工资、保险、假期、生产安全、培训等各方面内容,一旦写成书面条文,想变就变不了,如果企业想减员减不了,不与职工签合同,随时可以减员或辞退不想再用的职工,工资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行。
职工不愿签合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拟订合同条文时没有与职工平等协商,甚至有一些“霸王”条款,职工认为对自己不利,不愿签订;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后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
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学习理解不深,对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不甚了解;有的企业主观上不愿将劳动合同条文写具体,怕写具体了难以变更。
四是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指导工作欠缺,相关学习培训少。
文某调到更重要的科技岗位上工作,同时一次性给文某1.5万的科技补贴,使文某安下心来,与企业签订了为期9年的劳动合同。
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多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处于暂时停产半停产状态,被迫调低职工工资标准,职工为了维护本人生计和供养家人,不得不中断原有的劳动关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二是少数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或达到“软裁员”目的,以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下滑为借口,有意采取压低职工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标准等手段,迫使职工主动提出辞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
如某中外合资企业,从2007年底至今,采取这种“软裁员”手段就先后辞退了200多员工。
三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合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存在问题较多,没有工资协商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基本上是老板说了算。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老板可以随意决定劳动定额和工资标准,劳动力价格太低。
四是国家对企业,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政策不健全,同时督促检查乏力,企业自主分配基本成了“随心所欲”分配,分配不公、差额过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企业内部职工收入高低差距达10倍以上。
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较差,利润微薄,难以承担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多数企业采取选择一两项险种参保,或只为少数管理层人员、技术骨干职工投保。
二是企业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增加利润积累,主观上不愿为职工投保,尤其不愿为全体职工五项险种都投保。
某餐饮企业老板郭某说得很直率,他说:“我的餐厅仅职工工资每年就要支付130—140万元,如果再给每位职工都缴纳五项社会保险,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0—50万元,这样用工成本太高。
三是部分职工有现得利思想,本人不愿参加社会保险。
这些员工认为,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扣缴社会保险后工资收入更少,难以生活和养家。
特别是多数农民工,出门打工就是为了挣钱,供养老人和子女入学,只能将全部收入用于现实需要,对养老保险等问题无力顾及。
因此,部分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文中,有将社会保险费直接计发给职工的约定。
(五)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不健全,职工很难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关系。
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中,建有工会组织占一半多一点,但其中1/3左右的工会组织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单独的工会活动、无工人代表会制度或职代会制度。
据有的办事处调查,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工会组织及职代会制度。
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企业职工人少,条件十分有限,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难以建立;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尤其是私营企业老板,内心不愿意建立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
三是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或工会小组和职代会制度检查、指导不够。
二、建议(一)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自保意识。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工会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及政策,较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资产所有者(老板)、劳动者目前还并未掌握,很多条款的具体内容还不知晓,不熟悉。
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也还不甚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法律法规宣传必须坚持经常化,通俗化,多联系实际问题,针对性要强些。
中小型企业要尽可能设置专(兼)职(五)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工会组织自主权,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对难以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型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能建立工会小组的建立工会小组,连工会小组都无法单独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区若干个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每个用工单位民主选举工人代表参加,成立地域性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
地方工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这种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作用。
(六)发挥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
将目前由人力社保行政部门、地方工会组织、经委等三部门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扩大为四方,吸收工商联代表参加,组成劳动关系四方协调机构,有利于调解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
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要把维护其成员单位和单位劳动者双方的合法利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给予研究、指导或调解,保持成员单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劳动保障执法力度。
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重心要下移,把基层维权、中小企业维权、乡镇企业维权、非公企业维权、个体雇工维权等作为工作重点。
建立起牢固的、相关部门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的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增加监察执法社会效果。
要注意将事后执法,变成事前预防,尽可能把劳资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要加强政府投入,充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包括乡镇、街道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站)的人员、经费、设施、装备,提高办事效率和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
要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程序司法化、管理行政化建设速度和力度。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街道、企业基层调解组织,发挥更大更实际的作用,培训提高基层调解组织人员依法调解劳动关系的能力。
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也可以建立企业调解组织,将劳资纠纷尽可能在本企业内自行调解消除。
要畅通劳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改进办案程序,缩短案件查处时限,对困难职工和外来职工的权益受损案件、尤其是工伤案件,更要抓紧办理,加大查处力度,以切实有效的举措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工业园区基本情况二、工业园区党建情况工业园区是我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主战场,我们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党员活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的原则,高度重视园区党建工作。
1、创新组织体制。
我镇首先从理顺关系入口,注重党组织的设置,以消除党建工作“空白点”,一是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
我们以重点企业声光厂为突破口,率先建立党组织,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产生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是分类指导,因厂制宜。
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要求,采用“建、联、挂、派”等形式,创造条件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⑴“独立型”,即单独组建。
凡有3人以上正式党员,并有合适的支部书记人选的非公有制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
目前,我镇网已在园区中单独建立党组织2个(声光厂、金星厂)。
⑵联合型,即联合组建。
党员数不足3名或暂不具备单独组建党支部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联合建立支部2个(化工厂、钢带厂)。
⑶挂靠型,即挂靠组建。
对仅有个别党员的园区企业,又不具备建立联合党支部条件的,挂靠镇农保中心党支部,共计有38家企业,其余园区企业则按过去的隶属关系挂靠原村或单位党支部,挂靠支部9个。
⑷派入型,即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
我镇从2000年就实行由党委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制度和党政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向未建支的列统企业派驻党建指导员17人,副镇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个非公有制企业。
2、重视发展党员。
在灵活设置党组织、提高党组织组建率的基础上,各支部坚持党员标准,积极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特别是采取“培养、推优、发展”等形式,坚持质量和数量并举原则,把技术骨干、生产工作一线职工和三、初步成效1、园区企业党建工作得到加强。
园区党建的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活动得深入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入党热情和积极性。
据统计,园区目前有60多人提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入党,江苏赛德公司建立党组织工作己经提上议事日程,力争10月底前,正式成立赛德公司党支部和赛德公司团委。
同时,镇党委组织科担负起培训园区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申请入党人员和有入党意向职工的责任,每年初举办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各类人员的培训得到不断加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发展党员工作得到质的提升。
2、园区企业的党建影响力得到扩大。
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通过开展创“五好”党支部、“非公企业示范党组织”活动,评选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围绕抓党建促经济,我们每年都评选“双十佳”,即“10佳优秀企业”、“10佳优秀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