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平菇因其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品型较多且营养较丰富、产量较高,因而目前成了人工栽培最为广泛的一种食用菌,但若掌握不当,同样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了平菇栽培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培养料变质
培养料装袋灭菌接入菌种后,有的料内会散发出一股酸臭味影响菌丝生长。

原因是培养料不够新鲜干净,带有大量杂菌。

特别是经过夏季雨季的陈料,在消毒灭菌不彻底的情况下,由于料内的各类杂菌大量繁殖孳生,使培养料酸败,产生一股难闻的酸臭味;拌料的水分过多,料内氧气供应不足,使嫌气性细菌和酵母菌乘机繁殖,导致培养料腐烂变质;菌丝培养阶段,由于料袋重叠、料温增高,使杂菌生长速度加快。

若用麦粒做栽培种时,可能由于麦粒菌种与料袋紧密接触,袋壁凝水浸泡麦粒,使菌种腐烂;料内氮素营养过高,碳氮比失调,且与加入的石灰起化学反应,产生氨臭。

解决办法:栽培前选好原料。

采用新鲜干净、无霉变无结块的培养料,拌料前在日光下暴晒两天,拌料时准确掌握水分。

用生石灰粉或水调PH值为8~8.5,最好用发酵料,有条件的用熟料栽培好,若用生料要在培养料内加0.1%的多菌灵或托布津等杀菌剂。

2.只在料袋一端长菌丝
在一个料袋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菌丝则萎缩死亡。

原因之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过多,抑制了菌丝生长。

另一原因可能是:一端袋口扎得过紧,造成氧气不足也会使菌丝生长受阻。

解决办法:灭菌灶灶顶建成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能回流入锅;料袋摆放与灶壁间应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袋口若是用橡皮筋扎的或用线绳扎的,改用大头针固定袋口;若是麦粒菌种宜在袋中部打孔,把菌种接入内部,把口封好。

3.菌丝满袋后迟迟不出菇
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过2~3个月仍不现蕾,其原因有:
1)菌种选择不当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如在春末夏初播种,当菌丝长满后正值夏季高温季节,就难以出菇。

遇到这种情况,应将袋两头扎紧,减少水分流失,待秋季气温降低后再打开袋出菇,可减少损失;也可将塑料袋抽去,将菌块紧密横排在潮湿阴凉的地方,上覆2cm左右厚的一层碎土,盖上草帘经常洒水保湿。

待气温适宜时去掉草帘也可大量出菇。

2)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平菇在菌丝体阶段,培养料中较适宜的碳氮比为20:1,在子实体发育阶段以30:1或40:1为好。

如果培养料中碳氮比失调,碳素不足,氮素过多,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形成菌丝徒长现象。

严重时甚至浓密成团,结成菌皮,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推迟出菇,影响产量。

麦麸、米糠、薯类、豆饼、酵母、玉米等都含有较丰富的氮素,添加时应掌握适量。

处理方法是:将浓密的菌块挠去,喷0.5%的葡萄糖等含碳物质,调节碳氨比,同时加强通气、光照及加大温差刺激,可使其尽快现蕾出菇。

3)扩接母种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现象,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

4)菌丝长满后,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菌膜,致使菌蕾不能分化。

遇此情况,可用铁丝在菌袋两头戳洞,再用小铁耙挠去表面干菌膜,然后将菌袋浸入25℃以下水中8~12h,待吸足水分后,再重新摆放架上给予通风、光照和温差刺激,增加空气湿度也会很快出菇。

4.有的菌袋中间出现大量菌蕾
原因大致有:①装料不紧密,料与袋之间有空隙,灭菌时压力过大,胀破料袋或使料袋鼓起;②在装料或搬动中料袋被刺破;③菌丝生长阶段环境不良,如温差过大、光照较强、空气湿度较高等均会促使料袋中部产生子实体原基。

克服办法:装料时要边装边压实,尤其是外周使培养料与栽培袋紧密接触不留空隙;装料搬运,要小心避免料袋破损;蒸料后要缓慢放气;创造适宜菌丝生长的环境条件,要遮光保温和控制湿度,或者使发菌场与出菇场分开。

5.出现烧菌现象
烧菌是菌丝生长环境内的温度过高,超过了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而造成的菌丝死亡现象。

当培养料内温度超过30℃时,菌丝生命力减退,超过40℃就会发生烧菌现象,因此,在栽培时一定要控制料温不能超过30℃。

夏季栽培时应在凉爽的室内进行,菌袋以单层排放为好,若温度仍较高,可洒些冷水,开窗通风。

需要注意的是栽培袋中间的温度往往比室温高3~5℃。

6.播种后有些菌丝不吃料不发菌
平菇接种后有时菌丝不吃料,或开始几天,菌丝生长很好,过几天就萎缩死亡。

一般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培养料保存时间过久,已发霉变质,孳生大量杂菌,播种后菌种受杂菌包围;②菌种转接次数过多,培养条件不良,保存时间过久或多次组织分离,造成菌龄太老,生命力降低;③接种箱内使用消毒药物过多,杀死了菌种;④培养料中含水量不适当,过干或过湿,装料过紧通气不良;⑤培养温度过低,接种量小;⑥播种后气温过高,菌种受损伤;⑦培养料PH值过高。

预防或消除的基本方法:不用贮存过久发霉变质的培养料,选用生命力旺盛的菌种,培养料含水量适当,紧实程度合理,PH值应控制在8.5以下,并控制适当的温度。

7.菌丝未满袋即出菇
有的栽培袋菌丝未长满即出菇,原因主要是:培养环境差和栽培方法不当。

如培养料过干或过湿,装料时压得太紧、料内营养成分差,光线太强,温差较大,酸碱度不适宜等。

也可能是由于菌龄老化,生活力减退所致。

预防和克服的基本办法是创造适宜菌丝生长的有利条件,注意把好各个环节的关口。

8.菌蕾变黄、坏死
子实体小,菌盖突然变黄发软,子实体基部变粗,且水肿发亮,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常是由于气温过高所致。

当由菌丝体阶段转入子实体阶段时,如遇到
22~33℃以上的气温,会导致菌柄上端养分停止输送,因而使菌盖趋于死亡。

遇此情况,一要立即消除死菇,二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

袋式栽培要在清晨傍晚、夜间气温较低时通风降温,同时在棚室加强喷水降温;阳畦栽培要在料面上、菇坑周围增加喷水量,同时放低遮荫物以防热风直接大量吹入,达到降温目的。

9.大量死菇
1)死菇原因:①温度过高无论何种温型的平菇,只要出菇温度超过上限3℃以上就会出现大量死亡;②湿度过低出菇后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80%,小菇就会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③通气不良菇房或阳畦中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窒息死亡;④喷水过多子实体喷水过多,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也易引起病菌感染而死亡;⑤营养不足使一些幼小菇蕾饥饿死亡。

2)防治办法:①因地因品种适时下种,避开高温季节出菇;②出菇现蕾后,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③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空气新鲜;④掌握喷水量,控制空气湿度,注意喷水方法,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菇体上喷水;⑤控制光照,避免阳光直射菇体。

另外在平菇栽培中避免不同品种混播,因为不同品种所要求的生长条件有差异,混播给管理带来困难;同时,不同品种混播在一起会产生拮抗现象,相互侵占“地盘”,大大影响产量。

张水成,生物学通报,1999年第9期,P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