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第7章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17
模型的射线追踪
18
褶积模型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由褶积模型S(t)=W(t)*R(t)中三个量的三种组 合方式可以说明其应用情况:
①已知W(t)和R(t),求S(t)这是正演问题,如合 成地震记录(synthetic seismogram); ②已知S(t)和W(t),求R(t) 这是反演问题,如波 阻抗反演(impedanca inversion); ③已知S(t)和R(t),求W(t)这是地震资料数字处 理中的子波处理问题(wavelet processing) 。
19
二、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波的标志
在实际工作中,用于解释的是“一张由许多地 震道依次排列的地震剖面。” 不同的类型和传播特点的波的同相轴,在剖面 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进行解释时,在地震剖面上识 别各种波的依据。
20
21
反射波对比的四大标志(lead)是:
1、同相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同相性
47
48
49
50
51
三、动校正前后的绕射波时距曲线
思路:不管反射波还是绕射波,都按水平界面 反射波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再进行水平叠加, 这种作法能否保证绕射波也能同相叠加?
1 t R ( L2 h 2 ( x L) 2 h 2 ) V x2 ( x 2 L) 2 L xL 当 1 和 1时, t R t0 2 2t0V 2t0V 2 h h x2 按水平界面反射波进行动校正, t 2t0V 2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剖面的偏移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37
第二节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下的地层构造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构造 运动的结果,地层会产生断层、不整合、 褶皱等。 由于存在这些比较复杂的构造,地下的地 层界面就可能发生中断、弯曲或变得起伏 不平,此时除了产生一次反射波外,还会 出现一些与复杂构造有关的地震波,如断 面反射波、绕射波和回转波等,习惯上把 水平叠加剖面上出现的这些反射波通常称 之为特殊波。
22
23
2.强振幅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振幅显著增强
24
3.波形相似性 同一反射波在相邻 地震道上的波形特 征(包括主周期, 相位数,振幅包络 形状等)是相似的
25
4.时差变化规律
26
三、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主要特点
1、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形成
1)给定中心点,抽取该中心点道集。 2)动校正,使反射波时距曲线成直线。 3)水平叠加形成一道,放在中心点正下方。 目前,在资料中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仍然是水 平叠加时间剖面(3D资料用经过3D偏移的3D 数据体)。
t0
2h V
绕射波动校正后:
( x 2 L) 2 t R t t0 2t0V 2
52
( x 2 L) 2 t R t t0 2t0V 2
校正前
1、水平叠加剖面上,绕射 波是抛物线特征,其极小 点在x=2L处。 2、原来与绕射波相切的那 条反射波时距曲线变为一 条直线并在绕射波极小点 处终止。
29
4)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 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 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
反射同相轴是与地下界面对应的, 一个界面的反 射特性又与界面两边的岩性有关。一个反射波并不 是与一个层简单对应,而是与两个层有关。 反射波同相轴反映的是界面信息,必须经过一些特 殊处理(如波阻抗反演技术等),把反射波同相轴 的“界面信息”转换为“层内信息”才能与地质、 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对比。
28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 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 需要引入速度函数,经时深转换,把变换t0成h 后,才能与钻井剖面或测井曲线对比。其媒介 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Vav。 3)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t0,不是深度,而地震 波速度V一般随深度变化,所以,时间剖面上 的反射同相轴所反映的界面形态、界面之间的 距离都是有假象的。
校正后
53
3 、 多次覆盖水平叠加不仅能够增强反射波、 也能够增强绕射波。
54
55
56
四、物理地震学的基本概念
11
2、地震记录形成的褶积模型(convolution model)
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地震记录面貌的形成过 程概括为以下的数学模型: 假设地震道f(t)是由有效波s(t)和干扰波n(t)叠加 组成的,即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s(t)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 表示: T s(t ) w(t ) * r (t ) w( )r (t )d
6
这些反射回来的子波在波形上,严格讲是有差 别的,表现在
振幅上有大有小——主要决定于反射界面的反射 系数的绝对值, 极性有正有负——决定于子波反射系数的正负, 到达时间有先有后——决定于界面的深度和波速。
反射系数:
i 1 i 1 Zi 1 Zi i i Ri i 1 i 1 Zi 1 Zi i i
38
这些特殊波的存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特殊波会与一次反射波发生干涉作 用,使地震剖面的面貌复杂化,造成假象, 给波的对比和资料解释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特殊波是地下复杂地质构造引起 的,必然同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有一定的联系, 因而可以利用它们来了解复杂构造形态特征。
39
一、绕射波的产生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地层或岩性 突变点(如断棱、地层或岩性的尖灭点、 不整合面的突起点等),这些突变点会成 为新的震源,再次发出球面子波,向四周 传播,该波动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
0
式中:w(t)为地震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 示褶积运算。
此式为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时间域褶积模型。
12
褶积模型
s(t)=w(t)*R(t)
13
14
时间域的褶积公式在频率域中就是乘积关系, 即: S ( j ) W ( j ) R( j )
式中:S(jω)、W(jω)、R(jω)分别为s(t)、w(t)及r(t)的傅 立叶变换。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1
2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
1、构造解释:解决构造问题,研究地层的空 间分布特征和几何形态,确定钻探井位的基本 依据,也是后续工作的基础。
2、岩性解释:解决储层、含油气性问题,研 究地层岩性、储层物性、孔隙流体性质等。
3
第七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S点接收到来自R1、R2、R3界 面的反射子波相互叠加,形成 了复波,已经区分不出各界面 的反射子波了。
薄层的三个反射叠加在一起,不能分辨
10
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 射波组,并不是简单 的一个反射子波,而 是来自一组靠得很近 的界面的许多反射子 波的叠加结果。 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 射波组并不严格地对 应于地质柱状图上的 一个地层分界面。
27
2、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特点
经过水平叠加后得到的自激自收时间剖面, 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征,但是时间 剖面并不是沿测线铅垂向下的地质剖面,它们之 间的主要差别是: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 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 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 一对应的。
OR L2 h 2 t1 V V
②从R点产生的绕射波传播到测线上各点所需 时间t2,
t2 RG V 1 ( x L) 2 h 2 V
43
测线上任一点G的绕射波整个传播时间是:
OR RG 1 tR t1 t2 ( L2 h 2 ( x L) 2 h 2 ) V V
L2 h 2 1 tR ( ( x L) 2 h 2 ) V V
44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主要特点
L2 h 2 1 tR ( ( x L) 2 h 2 ) V V
1)绕射波时距曲线也是双曲线
在R点产生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与在R′点激发,深度为 h/2的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 距曲线在形状上是一样的, 此时,绕射点R相当于这个 水平界面在R′点激发时的虚 震源。
R’ h 2
45
1 t R ( L2 h 2 ( x L) 2 h 2 ) V
2)绕射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正 上方,其x坐标和极小时间是:
xmin L 1 2 2 t ( L h h) min V
46
3)绕射波时距曲线极小点的位置与激发点无 关。激发点移动时,整条绕射波时距曲线将沿t 轴平移,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形状保持不变 4)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同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 在x=2L上相切。RM为反射波的最后一条射线。 又是M点的一条绕射波射线。 如何证明?
第1 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地震绕射波和物理地震学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
反射界面真正空间位置的确定
地震剖面的偏移
弯曲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4
5
第一节 地震剖面的特点 一、地震记录的形成
1、地震记录形成的物理过程
炸药爆炸时会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 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 传播到一定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 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子波在向下传播的过程中,遇到波 阻抗界面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最后,地 震子波从地下各个反射面反射回来。
它们的振幅谱及相位谱之间的关系,即:
S ( ) W ( ) R( )
S ( ) W ( ) R ( )
上式表明,地震道的振幅谱是子波振幅谱及反 射系数振幅谱的乘积,其相位谱是子波相位谱 及反射系数相位谱之和。
15
大量事实表明: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