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73.02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Q/SH 0186.3—2008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6 基础工作 (4)7 地震构造解释 (5)8 地震层序解释 (7)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10 地震储层预测 (9)11 综合解释 (10)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IQ/SH 0186.3—2008 IIQ/SH 0186.3—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Q/SH 0186.3—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Y/T 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SY/T 5481—2003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T 5933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Q/SH 0186的本部分。
3.1地震资料解释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地震资料解释按资料类型分为二维资料解释和三维资料解释,按地质目标可分为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地震岩性解释和地震储层综合预测。
3.2地震构造解释seismic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地震构造解释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划分构造层,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层位,了解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储集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对目的层层位、断层做出解释,绘制时间和深度构造图等相关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开展构造发育史和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寻找和评价构造圈闭。
3.3地震层序解释seismic sequences interpretation地震层序解释是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
通过了解生、储、盖层的分布、空间组合关系和目的层段储层分布,研究地层的宏观特征;分析沉积层序、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预测沉积盆地和区带的油气有利聚集带;评价非构造圈闭及识别含油气性。
3.4地震岩性解释seismic li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地震岩性解释是在精细构造解释和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速度、属性及地震反演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研究地震波振幅、波形、频谱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关系;识别岩性、烃类指示的性质;了解区域性沉积岩相变化、地层的岩性变化;划分含油气的有利区带,进行岩性预测;寻找尖灭、不整合、地层超覆等地层圈闭或岩性圈闭等非构造圈闭类型油气藏。
1Q/SH 0186.3—20083.5地震储层预测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地震储层预测是在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和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上,了解勘探目的层系储集体的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分布形态、叠置与储层物性的横向变化以及含油气性;对有利储层或有利聚集体进行储层的厚度、面积、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等特征描述和含油气性预测。
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控制内容及程序包括:解释前资料准备及评价、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储层预测及勘探目标分析评价等。
详见图1:图1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图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5.1 质量控制总则5.1.1 质量控制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为委托方对承担方的质量控制,第二层为承担方的内部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级别为四级,由高至低依次为A级、B级、C级和D级,A级控制为第一层次,其余为第二层次。
高一级质量控制应在其以下各级质量控制基础上进行,并对下一级质量控制进行监督。
5.1.2 地震资料解释的每一个工作步骤应设质量控制点,根据质量控制点对成果的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的控制级别。
5.1.3 承担方技术负责人应对项目质量负责。
2Q/SH 0186.3—20085.2 四级质量控制划分5.2.1 A级控制:解释过程关键环节和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解释步骤,由委托方负责。
5.2.2 B级控制: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解释步骤,由承担方技术负责人负责。
5.2.3 C级控制: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较大影响的解释步骤,由承担方项目负责人负责。
5.2.4 D级控制: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一般影响的解释步骤,由承担方解释员负责。
5.3 质量控制内容5.3.1 承担方解释员对D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对每个作业步骤的解释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确保其合理性。
5.3.2 承担方项目负责人对C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并应在D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D级控制点资料解释质量按一定比例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检查比例不低于20%。
5.3.3 承担方技术负责人对B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并应在C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C级质量控制点资料解释质量进行定期质量检查,确保解释质量满足项目要求,检查比例不低于20%。
5.3.4 委托方对A级质量控制点进行检查。
5.3.5 各级质量控制检查完成后应填写质量控制记录,相关责任人确认签字。
质量控制记录作为质量考核的依据,随资料上交归档。
质量控制记录内容见表A.1~表A.7。
5.4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级别划分5.4.1 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D级;b)基础资料的分析和评价——B级;c)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B级;d)速度场的建立——C级。
5.4.2 地震构造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基干剖面标准层确定与解释——B级;b)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解释——D级;c)断层解释和组合——C级;d)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B级;e)三维时间切片分析与应用——D级;f)合理性确认——A级;g)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h)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3 地震层序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资料准备——D级;b)层序界面的地震标定识别及追踪——C级;c)地震相的解释——C级;d)沉积相、沉积环境及有利相带综合解释——B级;e)合理性确认——A级;f)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g)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4 地震地层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资料准备——D级;b)特殊地质现象解释——C级;c)地震波形、振幅综合分析——C级;d)地震属性优化和属性综合分析——C级;e)地震反演——C级;3Q/SH 0186.3—20084 f)地层岩性综合识别分析——B级;g)合理性确认——A级;h)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i)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5 地震储层预测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资料准备——D级;b)测井及地震岩石物理分析——C级;c)地震属性处理及优化——C级;d)地震反演——C级;e)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综合描述和评价——B级;f)合理性确认——A级;g)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h)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6 综合解释综合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研究构造发展史、沉积发育史——C级;b)圈闭综合分析及评价——B级;c)勘探部署建议——A级。
5.4.7 成果报告和资料归档成果和资料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成果报告——B级;b)资料归档——C级。
6 基础工作6.1 基础资料收集6.1.1 收集满足解释精度要求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a)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研究区前期地质研究成果);b)物探资料(包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成果以及VSP资料);c)钻、测、录井以及试油、试采、分析化验资料。
6.1.2 地层岩性解释或储层预测的项目应收集有关本工区的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岩芯测试、地层压力、试生产或生产的动态资料,以及油藏描述、油藏监测、盆地模拟方面的区域地质资料。
6.2 基础工作质量检查6.2.1 基础资料的整理和检查6.2.1.1 地震剖面品质按地质效果评估分三级:a)一级剖面:信噪比高,地质现象清楚,反射层次齐全,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可靠对比追踪的在80%以上;b)二级剖面:信噪比较高,反射层次齐全,主要地质现象可识别对比,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对比追踪的在50%以上;c)三级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地质现象不清,反射层次不全。
6.2.1.2 检查收集的各类资料是否齐全,并评估资料质量和可靠性,检查后形成资料分析评价意见。
6.2.1.3 地震资料的质量检查执行SY/T 5481—2003中3.2的规定。
6.2.1.4 质量检查后应填写《地震资料解释基础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检查表》,内容见表A.1。
6.2.2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及检查6.2.2.1 应对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测井资料进行归一化处理。
6.2.2.2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标定应满足:a)提取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的频谱特征应与标定的地震剖面的频谱特征基本一致;b)主要使用声波、密度测井资料制作正极性、负极性、不同滤波参数的合成地震记录,声波、密度测井资料质量不好时,可使用电阻率曲线或其他测井曲线进行拟声波处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存在测井资料缺失段,可以考虑分段进行合成记录标定;c)合成地震记录的极性应与地震剖面的极性一致;d)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时间初始不一致时,应根据低降速带表层调查数据和平均速度资料进行校正;e)首先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上全区有代表性的标准反射层进行标定,然后对其他反射层依次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