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

”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

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

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

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

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

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象征着它的权力份额。

世界强权力量的瓦解和替代过程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在政治地图上就是不同尺度的国家相互组合。

国家的疆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常会出现移动或变更的现象。

国家存在自然的增长趋势,和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国家为了生存和强大必然要扩展其领土,如果没有强大的邻国给予有效的反对,它就会越过边界。

世界性强国必须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尤其是战略要地。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

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归结起来,就是三点: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能动的疆界2.[瑞典]鲁道夫·契伦的扩张理论:他以德国为中心来分析地缘政治问题。

国家的行为类似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

所以,必然的结果就是少数强大的部分吞并弱小的部分,这是竞争中的永恒规律。

国家的力量比法律重要,国家权力决定一切,只有大国强国才能影响大陆及全球的政治。

作为德国的崇拜者,他号召德国人创造全球秩序的新的权力中心,从而维护欧洲中心的稳定。

他发现一个大国所必备的广博、内聚力和易于对外结盟特点,德国一无所具。

为此,他强调指出,如果德国要作为一个大国生存就必须向外征服,必须建立一个以敦刻尔克、里加、汉堡和巴格达为基石的广泛的中欧帝国,这一帝国将置于德国的领导之下,柏林—巴格达铁路是其中枢。

3.美]阿尔弗雷德·马汉的“海权论”:(1)获得海权的充分条件:必须不断扩大生产可供对外贸易的产品;必须要拥有进行海外贸易的大规模的运输船只;必须保障和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基地的控制;必须要有一支海上武装力量来保护海外基地和殖民地与本国的交通线.(2)一国海权的核心力量:海上武装力量从整个海权体系来说,海上武装力量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

它必须保持对敌优势,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和机动作战。

(3)马汉的影响:他创建的完整的思想新学派—海权学派导致了世界各国海军第一主义的兴起。

它对20世纪初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英]哈尔福德·麦金德的“陆权论”如果没有领土根基,海上力量的机动性和扩张将不复存在;历史上,海上力量由于基地被陆上力量所控制而不断被征服;欧洲依靠海上力量为主要手段向外扩张的“哥伦布时代”已经终结;世界边界的封闭导致了新的地理视野;由于陆地通信革命的发生,旧世界之“世界岛”第一次被统一为一个战略单位;世界岛的核心是由主要大河流域所形成广阔的低地,这些大河向北流入北冰洋,向南注入内陆咸海。

这一地区被称之为“枢纽地区”或“心脏地带”,这里通过海洋是“不可到达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上力量的胜利只是偶然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教训恰恰相反,敲响了陆权拥有反对海权的不断增长的战略机遇的警钟;在麦金德看来,整个欧亚大陆与非洲是地球上的“世界岛”,它们并未因分别属于三个大洲而被分开,它们不仅在地理上毗邻,而且一起是人类最集中的居住地区,共同形成了一个同质的地理空间。

而西半球不过是这个世界岛之外的一个小岛,在幅员比例、人力和资源上都逊色得多。

他认为,“世界岛”是世界政治斗争的轴心,是世界强权的真正支柱;其它地区都只是世界政治的附属地带。

枢纽地区:在世界政治中存在着一个恒定的“枢纽地带”。

它包括从东欧平原一起延伸到西伯尼亚平原的宽阔地带。

中国北方的大部分位于其中,特别是新疆和蒙古西部。

其北部为冰雪覆盖、其它三面为水域包围的连续陆地。

它的东面、南面和西面是呈巨大新月形的边缘地区,由海路可以到达,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再向外是外新月形地区,包括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两个推论:A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那么,这个世界帝国就有望了;B假如中国被日本组织起来,推翻俄罗斯帝国并征服其领土,那时他们就会在广大的大陆资源之外又占据了控制海洋的地位——那么,他们必将成为威胁世界自由的黄祸。

心脏地带:麦金德将世界岛分为六个自然区域:欧洲沿海地区、撒哈拉、阿拉伯、沿海季风地区、北心脏地带、南心脏地带。

5.意]吉里奥·杜黑的“空权论”理论假定:飞机在未来战争中将起主宰作用。

飞机在行动和方向上拥有完全的自由;凭借这一新式武器,战争的威力不再局限于地面大炮的最远射程,而可以直接达到交战国所在地方圆数百英里以内的所有陆地与海洋。

主要内容:飞机成为人类战争的新的独特手段,其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制空权的获得是取胜的关键;空战中进攻作战是最重要的。

进攻是唯一可行的防御;攻击敌方的交通要道、供给和生产中心以及居民中心,具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效果;用于国防的资源应分配给进攻性的空军,分配给陆军和海军的资源只要能进行适当的防御就够了。

6.[德]豪斯霍弗尔的“生存空间论”理论:国家经济自给自足他认为,德国在一战中之所以惨败,根本原因就在于德国政治家和军事人员没有认识到战略、地理和政治的相互关系。

“泛区”的概念:“在空间上寻求显示其自身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

”1941年前的泛区设想:(1)泛美区:南北美洲联合,以美国为主导;(2)泛亚区:从东北来、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实现联合,以日本为主导;(3)泛欧区:使欧洲与非洲统一,以德国为主导;(4)泛俄区:以苏联的领土加西南亚及印度,以苏联为主导。

1941年后泛区图发生变化,泛俄区已不存在,其原来范围中的南亚与勒拿河以东地区并入泛亚区,其余地区全部属于以德国为主导的泛欧区。

基本观点:A对德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分析:第一个目标是巩固在“心脏地带”的政治势力,形成一个以德国为盟主,其中包括德、苏、日、中与印的联盟,使“心脏地区”得以统一;第二个目标系对中西欧的控制与非洲殖民地的获得;第三个目标是英美海军。

强国必须向海域发展,因此,德国在与苏俄争陆权的同时,必须与英美在海权上决一雌雄。

B对远东太平洋地区开始给予重视。

二:美国的全球战略1.美国地缘战略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孤立主义”时期;2).“门户开放”时期;3).雅尔塔体制时期;4).唯一超级大国时期2.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的酝酿和初步形成:乔治·华盛顿与“西半球防御”战略;孤立主义、门罗主义、门户开放、世界主义;马汉的“海权论”代表美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初步形成。

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

其根本目的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

3.乔治·华盛顿的原则:要将美国建成自由进步的伟大国家,最为重要的是应该排除对某些个别国家抱有的永久且根深蒂固的反感,同时对另一些国家则又有感情上的依赖。

为了保卫美国的安全,自由的美国人民必须对外国势力的阴谋诡计和影响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历史和经验证明,外国势力是共和政府最致命的敌人之一。

美国应该与外国发展商务关系,但是要避免与它们发生政治联系,不能与任何外国建立永久的联盟,除非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才可以建立短暂的联盟。

对已经订立的政治性条约,虽然应该忠实履行,但仅以此为限,以后不再增加。

由于欧洲有一些与美国无关或者关系非常微小的根本利益,因此,美国不能通过人为的纽带牵连进欧洲的政局变换中去,或者卷进与欧洲为友或为敌的那些通常的结合和冲突中去。

美国独处一方,远离他国。

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美国能够推行一条独特的外交路线,使好战国家既不能从美国获得好处,也不敢轻易冒险向美国挑衅。

美国也因此可以在正义的指引下,依照自己的利益,在和平与战争问题上作出自己的抉择。

4.美国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发展:1)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他对“地缘政治”的理解:根据地理因素来筹划一个国家的安全政策。

它所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某种地理形势下,要保证安全,最好应该奉行什么样的政策?他认为,一个国家为了实现扩张的需要,总要寻求进入海洋的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相比而言,大陆“边缘地带”向外扩张时所遇到的阻力是最小的。

他认为对海权国家造成威胁的并非是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是位于“心脏地带”和沿海地带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一地区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并成为统治沿海地带的关键地区。

因此,他的结论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是各强国进行占领和控制的核心地区。

所谓“边缘地带”是指欧亚沿海陆地,实际上指的就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区,包括欧洲近海地区(苏俄除外)、中东、小亚细亚、伊拉克、阿富汗、印度、西南亚、东南亚、中国、朝鲜半岛及东西伯尼亚地区。

这一范围与Mackinder所称的“内新月形地带”大致吻合,但范围有所扩大。

它事实上把“内新月形地带”的覆盖面扩展到了包括波罗的海——黑海西侧的整个欧洲大陆、亚洲的山地中心和整个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