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学号:M14140姓名:顾帆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任课教师:陈四光老师考试时间:中西方自我摘要: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我是人格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百年来国内外自我研究存在精神分析取向、现象学取向、认知行为取向、社会文化取向等四种取向,以及“客体我”和“主体我"研究两大范畴。
古希腊哲学箴言“认识你自己”就是两千年以来人们对自我不懈探讨的见证.本文从中西方自我观出发,探究各自的思想根源,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来进一步的了解自我.关键字:自我文化差异关于自我的研究由来已久,西方的自我是self,这个自我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被提出来的,现在关于自我已经获得较多认可的说法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人一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意向,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三种成分。
19世纪,James将自我的研究真正引入到心理学研究的视野,自我开始成为心理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中国人的自我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国人的关系特点:“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一圈的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当代社会中仍延续着这种因文化所传承的社会机制,这种差序格局仍旧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因此,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主要事情还是处理各种圈子,做到上通下达,维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
图中:“-—-"表示一个实体,界限清晰;“… …”表示界限模糊,可以伸缩,“外人"可以进入;“→”表示外人可以进入“我”中,变成“自己人”.中国人“自己"和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同时这个“自己"的圈子是伸缩的,可大可小的。
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的国家里,它必须表现得人与人的关系含糊,以求得生存。
当一个外人要想进入到一个人“自己”的圈子中时,他首先应通过“我”这一层,即,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你我不分"的时候,这个人才可能走进另一个人“自己”的圈子里.杨宜音专门探讨了中国人将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并且发现,中国人将一个外人看做自己人的时候,一是建立在相互亲密、相互信任和相互责任的基础上;二是要给予这个外人一定的类似于自家人的身份。
中国人的自我是一种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这种自我是一种伦理道德自我、关系自我、宗族自我、集群自我,同时也是典型的文化自我.中国人的人际自我有两大特征,第一,人际自我的情境性。
中国人的处事态度以情境(亲情)中心和相互依赖为主,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因社会的不同而有差异。
与其他文化相比,家庭对中国人最重要的。
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可以以不同的法则对待不同关系的人,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下将关系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以满足情境的需要.第二,人际自我边界具有动态性特征。
以情境性为基础,中国人的人际自我边界通透、开放,在差序的社会格局背景下随着情境而动态变化,人际自我边界既可扩张(包含他人)也可收缩(排除他人)。
二、中国人的自我的思想根源(1)儒家的“大我"儒家强调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在“道德文化”的影响下形成“道德我”,认为“我”是私我、小我,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成就大我,这是一种“道德我"。
儒家强调的理想自我是“内圣外王”,也就是说内心要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在外又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我本质是以“仁”为本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和特征.(2)道家的“真我”道家的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真",自我通过“虚”、“静”、“齐物”而达到“真人”的理想自我。
道家的理想自我是要达到一种“无知”、“无为”和“无欲”的境界,但无为并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一切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生活。
(3)佛家的“无我”佛家主张自我是“悟”,悟以成佛达到自我的实现,佛家强调体认的重要性.中国人的自我在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道德观为核心的社会取向的关系自我,它本质上是“人伦”的,是镶嵌在社会关系网之中的,正因这种互依性、关系性与集体性的自我格外重要,自我的独特性常被压抑,相似性才是强调的重点。
(4)宋代“理学"理学伦理自我观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国人的自我“从个我到群我、从私我到公我、从有我到无我"的发展修炼历程,具体逻辑为 :天地之生一人性之善一圣人之仁一宇宙之情一自我之隐。
理学自我观的发展目标是圣人 .可见,人类心理的确存在一种最高的境界,那就是自我意识放松监控,个体忘却自我,超然解脱的内心自由的境界.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主要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学说。
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潴统一,主要是一种心理卫生思想。
佛家则要“成佛” 主要是一种宗教.但是各家都看到了“天道”,都追求天人合一.三、中国人的自我的特性(1)自我界限具有很大的伸缩性由于个人目标的达成与周围人际网络息息相关,共同利益将自我与他人捆绑在一起,从而模糊了自我与他人的界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导致了自我也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2)以自我的精神修养去应付个体面临的生存困难在严峻的生存扩战面前一味退缩,在痛苦面前一味以精神的自我去化解,甚至有许多人以“精神胜利法”去应付生存困难。
尽管个人客观的物质状况越来越差,而个体主观的精神自我却越来越膨胀,比如阿Q精神.(3)靠与他人维持和谐的关系获取自尊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己较高评价以及来自他人的尊重的欲望或需求,这就是自尊的需求。
在中国,个人自尊的取得更多地是靠约束自我的表达,并使自我与他人保持和谐来取得。
(4)道德化的自我实现具有很大的妥协性中国人强调个人与社会应该维持和谐关系。
个人的成功在于克服内心的冲动,尽可能地认同社会。
在宗法社会中,己身修养在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个体要完全与群体的要求企望相一致,维护既有的社会结构是个人的责任。
,四、西方自我观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基督教以前的时代至1850年为止),以哲学、神学和文学的自我为特征(使用灵魂和心灵的概念),强调主体意识的个人本质,在本体论上区分人和事物以及确定个人对其行为所负责任的范围.第二阶段(1850-1940),自我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概念获得了精辟的分析与研究,社会的自我作为一种符号交互作用结构得到了详尽的阐释.第三阶段(1940年到现在),自我的多元发展与研究,以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效能、自我控制等为研究内容,并且仍在继续发展中。
从西方人自我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人的自我是一种趋于个体内部的自我形态,他们倾向于强调自我主张与扩展,凸显差异与独特,却压抑了人类本性中共生的一面,忽略了与他人互动合作、联合与结盟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个体主义文化下主导的个体主义自我。
五、西方自我观的思想根源19世纪下半叶,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自我”在心理学方面主要是从与人的感知觉和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方面来讲的.廉·詹姆士(W。
James)的“自我观”詹姆士被称为“科学自我研究之父",他是真正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与研究“自我"的第一人.1890年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詹姆士论述了他的“自我”理论:詹姆士认为,“自我"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现象,是人的思维.“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他把“自我”分为两个部分:即知的我(主我)I和被知的我(客我me).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观":弗洛伊德提出一种人格结构,认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
本我又是最初级最根本最原始的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趋力。
自我的作用是监督本我,充当本我行为能否进行的仲裁者。
超我又是理想的、设定的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至善原则活动。
由于三者是不断的变动和迁移的,所以三者之间并无明显界限。
人本主义学派的“自我观”:人本主义认为“自我"的本质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不断创造的过程。
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自我"并充分尊重“自我”,“自我"被视为一种自由的力量,有能力选择他所愿意的任何行动路线。
人本主义人类的行为并不是被动地受过去经验所驱使,而是积极地面对未来。
“自我”是积极的,是以理性为核心的。
社会心理学家的“自我观"美国社会心理学创始人查尔斯。
霍顿。
库利认为,“自我”的产生与他人的存在是不可分的, 只有在社会互动中才能产生库利与米德都强调正是社会本身导致了“自我”的出现,“自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充分强调了社会环境对“自我”的决定作用。
六、中西方自我观的比较杨中芳(1997)指出西方自我概念假设一般正常人的“自我概念”是清楚、稳定、有组织的;自我概念良好的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多;西方人鼓励或乐于表达自己良好的一面.而中国人的自我概念较笼统、不清晰;受自谦文化的影响,讲自己的缺点多以及不好表现等。
因此,中、西方自我概念存在很大差异。
一、“自我”含义的大小有差异在西方社会心理学里,自我(self)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西方人的自我里包括“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和“个人对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等两大块内容。
在中国人的自我观念里,更为强调的是“个人对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于是,他们对自我更准确的描述是“我们自己”(We—self).他们更强调和其家庭成员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对“我”的界定要比西方人讲的自我宽泛得多。
二、对自我核心内涵的认识有差异西方人对自我的理解侧重于自己对自己的独立认识,他们所讲的自我往往是真正的、独立的自我,不包括好朋友、父母、同事等,只包括他自己。
注重肯定与保护个人的独立性.中国人强调在社会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理解自我,强调社会我,在处世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消除自己的个性与特异性,以寻求自己和别人的一致性.三、对自我结构的认识有差异比如说,“本我"、“自我"和“超我”所占的比重不同,对待身体我与心理我的态度不同,对待理想我与现实我的态度不同,对待公我与私我的态度不同等。
四、研究自我的角度有差异西方文化一向推崇个人主义,在研究自我时喜欢将自我作二元的划分,将自我分为身体自我和精神自我、主体自我和客体我、有意识的自我和无意识的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等。
中国文化没有明显的主客二分式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传统,在认识自我时一般将“我"与“我”的周围环境视作“关系中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