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中国人的自我观自我又叫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我自己”,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有关自我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换言之,自我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知,指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指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指伴随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

若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自我”观的深刻影响,必须从“我”字入手来研究,因为在汉语中,人们更常用“我”来表示“自我”。

据《汉语大词典》对“我”的字面解释,“我”是代表向他人、他族宣战的意思。

这从甲骨文和金文上“我”的字形中便可清楚看出,“我”字之形是“以手执戈”,这表明“我”是伴随着兵器的出现而出现的。

换言之,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并没有自我的概念,而是人我不分、人物不分的。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人我之间、我与外界事物之间有一定区别,于是力图将自己与他人或他事区分开来,并进而将某些东西视为自己独有,在未经自己允许的情况下,别人是不可以染指的。

很显然,在习惯了“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人类早期,一个人在刚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很难获得他人的认可,于是争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结果,个体为了保护自我利益,自然就会拿起武器来反抗,一旦抗争胜利,那么,自我(包括自我利益)就守住了;反之,就得放弃自我(包括自我利益),而将之归为他人控制。

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抗争中逐渐发展出来的。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来的自我概念里,“我”与“非我”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自我之外皆“非我”。

后来,在“我”的最原始含义中引申出“我”的一个重要含义:个体自身或自己,即个体我。

再后来,又引申出了“关系的我”,即社会我。

中国人的自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人前我与人后我前者指在公共场合或众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后者指在私下场合或极少数人面前表现出来的我。

人前我像演戏,一般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他人看,依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朝他人期望的方向努力,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折射出中国人渴望得到他人好评的心态)。

但是,人前我往往是一个人“做”给别人看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为了迎合社会规范要求,个体在社交场合常常会扼杀自己本真的我。

相对而言,人后我则真实得多,一般会依自我的真实想法行动,而不是像人前我那样需要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给自我戴上一幅假面具。

因此,一般而言,人后我是较真实的自我。

二、大我与小我前者代表多数人利益的自我;后者代表少数人乃至个人利益的自我。

大我与小我的内容是可以变化的。

中国文化历来赞同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做法,认为“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

因此,凡是追求大我而不惜牺牲小我的做法,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赞许;相反,凡是只知道追求小我而不顾大我的做法,都会受到中国文化的谴责。

三、公我与私我前者代表公家或公共利益的我,后者代表私人或小集团利益的我。

公我与私我也是相对而言的,例如,当私我仅代表个人利益时,代表其家庭利益的我就称为公我;当私我代表家庭利益时,公我至少代表家族利益的我;当私我代表家族利益时,公我就代表社会乃至国家利益。

虽然人人都有私欲,但在中国文化中,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观念的深入人心,所以,只有道家的“贵己”与“纵欲”思想中给予人的私欲以“合法”地位,其他各派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反对人的私欲,并将之视作万恶之源。

相应地,在处理“公”与“私”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的主流态度是“尚公抑私”,只是在不同的流派中所倡导的具体做法不同而已。

儒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以完善自我道德的路径进而通过自律来灭欲。

孔子讲的“克己复礼”中的“克己”其本意是要人“灭私”。

道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要人回归自然,与道同体,自然物我为一,自然无己也无私。

法家“尚公抑私”的具体做法是以法为公,以法灭私。

受传统“公”“私”观念的深刻影响,中国人在处理公我与私我的关系时,必然也是力倡牺牲私我成全公我的做法。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是先有“公”字,后有“私”字。

用心理学的观点看,“公”(公心)在先,“私”(私心)在后,这是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

正如“我”的观念并非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即可产生的,而是等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了“我”的观念。

在中国,依“我”的字形看,一定要等到“武器”的出现,我们的祖先才逐渐出现“我”的概念。

在此之前,连“我”的概念都没有产生,何来“私”的概念。

只有当人有了“我”的概念之后,才会将外界的客观世界分为“我的”与“非我的”,才会产生“私”的观念。

犹如个体在婴幼儿阶段(两岁之前)由于没有产生“我”的概念,不能将“我的”与“非我的”区分开来,自然也就无所谓“私”的概念。

四、表我与里我前者指个体表现出来的自我,有真伪之分;后者指个体藏在内心的我。

因为里我潜藏于心,所以若不以一定的言行流露出来,别人便无法知晓,故而里我全是真的。

中国人的表我与里我常常是不一致的。

其典型表现是外圆内方、外儒内道、外儒内法等等之类的双重人格。

并且这种双重人格往往是可以随时随势而转变的,犹如变色龙一般。

不过,在中国,许多人看来,一个人具有双重人格不见得是坏事,反而是会做人或智者的表现。

假若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人在同一时期产生双重人格,虽会令他(她)心理上感觉不舒服,但在一般情况下,大都能通过心性修养来加以自我调节而不至于产生心理疾病。

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是得意之时行儒家或法家之术,失意之时行道家之术。

这非但不会让人产生分裂型人格,反而会成为其维护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五、真我与伪我前者指真实反映个体本来面目的自我;后者指未真实反映个体本来面目的自我。

绝大多数人在向外人展现出来的自我里,往往是真伪掺杂的。

【瘦马效应】两匹马驼同样的东西,一匹马很健壮,驼起来很轻松,另一匹很瘦弱,驼起来很费力。

瘦马希望壮马帮忙驼一些,被拒绝,后来累死了。

然后主人把瘦马的东西也让壮马来驼,最后,壮马也累死了!管理启示:所谓团队精神,就是不要只顾自己前行,必要时也要拉同事一把!【男要尊重女要爱】50%的婚姻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是忽视了双方的天然需求——男人天生需要被尊重,女人天生需要被爱。

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夫妻双方就容易陷入相互抱怨、猜忌、指责、争吵的“疯狂怪圈”;而一旦明白并满足对方的天然需求,就能开始读懂对方的编码信息,进入夫爱妇敬的“活力圈”。

【婚姻美满因素】维护一段好的婚姻要从自身开始的,把自己爱好、关心好,先自供自给自己90%的快乐。

然后才能建立好和伴侣和谐的沟通方式,以及在冲突时有建设性的处理模式。

因此最好找一些特定的环境和专业的婚恋教练,来学习这方面的技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驾驶员,而走在婚姻的高速道路上。

【婚姻需要经营】1.结婚时都宣称彼此相爱;2. 两个好人也不定能够相处;3.许多不幸福的〔传统式〕夫妻仍维持婚姻关系;4. 可能只有一方感到幸福,猜到另一方满意度的准确度只有25% ;5.维系关系〔沟通与冲突处理〕的技巧及对婚姻的承诺为关键;6. 只有夫妻本身才是他们关系的专家,他人只能作教练。

夫妻好如站在同一条紧绷的绳索上,维持微妙的平衡的两个人。

倘若不想从绳索上掉下来,就必须配合对方移动身体,回应彼此的每个感受,当两人建立连结时,就等於找到了平衡,情感也就处於稳定的状态。

理论基础篇引言心象学之道常言道:“人生在世,要多做善事,留下好念象;不要做恶事,别留下坏念象”。

在这句极其普通的祖祖辈辈殷殷叮嘱中,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延续了几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也为世界文明与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道法自然,大道至简。

“好念象”与“坏念象”之中,便蕴含了极其朴素的致简大道——“念”,心念也;“象”,印象也。

印象乃心象之始也。

心象学就是以心念、心象与心能为研究对象,揭示世间万象、宇宙万象与人类心灵万象之间关系产生、发展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心象导师就是在心象学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心象觉察、呈现、修改、塑造、创新、置换为核心及辅之于其它技术手段以提升世人心灵能量为目标,以助人提高生命品质和幸福指数,达到离苦得乐为己任的专业心理工作者。

古人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以前在中国山东有一个手艺高超的雕塑家,原来长得英俊潇洒。

他非常喜欢雕塑夜叉及各种妖魔鬼怪的塑像,并且雕塑得惟妙惟肖。

但是有一天照镜子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面貌越来越丑了。

“丑”并不是说肤色和五官改变了,而是指神情与神态,变得狡诈、凶恶、古怪了,以至于自己看到这个面相也觉得有些可恶可怕。

于是他遍访名医,均无办法治愈。

因为吃药也好,整容也好,人世间的医生谁也无法医治五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医治一个人愁眉苦脸,无法医疗“满脸横肉,凶神恶煞”。

后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游历一座庙宇时,把自己的苦衷向庙中的长老说了。

长老说,我可以治你的“病”,但不能白给你治,你必须为我先做一点工——雕塑几尊神态各异的观音像。

雕塑家听后接受了这个条件。

观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慈祥、善良、圣洁、宽仁、正义的化身,雕塑家在塑造的过程中不断的研究、琢磨观音的德行言表,不断模拟观音的心态和神情,达到了忘我的境地。

半年后,他的工作结束了,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相貌已经变得神清气朗,端正庄严。

他感谢长老治好了他的病。

“不”,长老说,“你的病是你自己治好的。

”此时,雕塑家已找到了原来“变丑”的病根——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这里,“相”通“象”,是经由想象外显而有形的“象”。

其实,不仅仅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佛家认为人的福报因果也是和各自的内心紧密相联的。

人的善恶来自于内心而显于面相,面由心生、面由心改,善良纯朴之人其善在心,其华在表。

举例说,一个人要想拥有庄严美丽的外貌和美满的人生首先就需要修心养性,使自己变得道德高尚纯清。

一味的追求物质享受,会使人不知不觉中变得面浮欲望、目露贪婪。

如果一个人整天沉浸在抱怨,嫉妒,猜疑中,就算你的五官长得再精致,可给人的感觉也是丑陋的。

和你相处久了,朋友也会疏远你!如果你能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失意,悲伤,痛苦,乐观面对一切,心存感恩之心,善待身边的一切,你也将变得亲切可爱,美丽动人!古代很多的慧觉之人也都认识到了人生好比苦海沉沦,苦挣苦做几十年,撒手人寰时仍然如来时,两手空空,唯有通过修炼才能使人保有恒久的福德。

人常怀宽容慈悲,心境才能祥和宁静。

心中永存善念,才能保持住先天的纯真,归于来处,享受永远的光明。

这如同“吸引力法则”,你的内心想象什么,常常就会得到什么。

这也是潜意识心象的物积,也正好说明意识与潜意识中的心象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吸引力法则”的最高机密简单概括就是:1、你的语言影响你的心念;2、你的心念影响你的心象;3、你的心象影响你的心能;4、你的心能影响你的振动频率;5、你的振动频率最终决定你所吸引到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