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美国人的自我观李其荣内容提要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主体,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
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容是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
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我们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既不能简单地批判和否定,也不能盲目地迷信和追从,而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并坚持集体主义不动摇。
关键词 美国 个人主义 自我驱动对美国文化模式的研究,离不开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探讨,因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分析美国个人主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也为美国个人主义的研究留下了发挥余地。
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美国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美国个人主义是如何变迁的?中国人如何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吸收美国个人主义中的合理成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
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美国人的个体观念 根植于以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
洛克断言生物的个人是自然的基本单位。
洛克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推定一切个人都是为自我利益而生存、奋斗的。
社会乃是这样的一群人以自愿的契约形式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其目的乃是维护组成该共同体的个人的利益。
他在 政府论 中指出: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
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惟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一个共同体,以谋他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
很显然,洛克强调了个人的权力,个人组成共同体,目的还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尽管17世纪的英国思想传统被认为是个人主义概念的起源,但这个名称的创立者却是托克维尔。
他在对美国进行亲历考察后,于1835年发表了 论美国的民主 一文,首次使用了 个人主义 一词。
他认为, 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自身利益即是个体的行为目的,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之中。
托克维尔阐述了关于民主国家中的个人主义,并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做了区分。
他说: 个人主义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
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
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同亲属和朋友疏远。
因此,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
他得出结论说: 利己主义是跟世界同样古老的一种恶习 。
他认为, 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
随着身份日趋平等,大量的个人便出现了。
这些人的财富和权力虽然不足以对其同胞的命运发生重大影响,但他们拥有或保有的知识和财力,却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些人无所负于人,也可以说无所求于人。
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认为自己的整个命运只操于自己手里。
托克维尔回答了 个人主义为什么在民主革命后比在其他时期强烈 这个问题: 当民主社会在贵族制度的废墟上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的彼此孤立和随之而来的利己主义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民主社会不仅有大批早已独立的公民,而且每天还有一些昨天刚刚获得独立并陶醉于新得到的权力的人充实进来。
这些新人自负,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今后无须求助别人。
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难证明他们只知有己。
亚当 斯密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在他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 经济人 。
人类的经济行为,无不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而分工之必要,乃是为了利己的目的而进行交换。
此种看法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即人们的分工与交换都是出于利己的需要。
他有一段话经常被后世学者所引用: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经济领域的干预。
他认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决非靠政府的指导所能实现;它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国家,而是来自人们的利己之心。
真正代表早期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是富兰克林,他提出了 自助者天助 的观点。
我们知道,美国人是赞同个人主义的。
在美国现代史上,政治学家们几乎一直认为路易斯 哈茨提出了关于美国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 个人主义特征 这个词。
许多学者都赞同哈茨1955年提出的 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的基石 的说法,如塞缪尔 亨廷顿、萨万 伯克维奇和戴维 格林斯通等都非常赞同哈茨的观点。
总之,美国人信奉个人主义有其历史传统,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力,强调自己掌握自己,它的基础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因而完全不同于利己主义。
美国人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是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观念。
在美国人看来, 每个人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而且还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的生命及单个的社会成员而存在。
美国人的自我观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它以个人主义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的行动之中,并影响到了每一个活动的领域。
美国个人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自主动机,自主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
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平等、自由和竞争的观念。
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而竞争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
美国人对自我的认识,有一个自我的范围,其自我观念具有主观性。
斯图尔特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 在一个人的四周画一个圈,将自我与他人相分离,我们便可对个人主义有所辨认。
处于分界线之内的就是美国人的自我,在有关知觉的分析中我们将它称为隐含动因,它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个人动源,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独立个体,也是一个能够控制其环境的理性人。
自我是主观性的,它基本上无法觉察和体认,同时也很难被外人所了解。
自我的个人主观性在文化上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开来。
自我保持着自己的主观性,他者的行为带有他们自己主观的属性。
美国人意识到自我具有主观性,它赋予个体独特的认识能力,因此个人的爱好、意见、选择及创造力被放到了一个优先的位置。
美国是一个求实的民族,康马学海2005.3杰说美国人 对很多问题都是讲实际的,虽然不是对所有的问题。
美国人对商务往往带有浪漫色彩,但对政治、宗教、文化和科学却讲求实际。
美国人的独立自我意识是建立在实干的基础上的,他们的自我实现不是通过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来实现,而是用成就、业绩反映个体的能力,所以美国人较少群体观念。
例如在美国,父母子女在一起生活是有其时间范围的。
一般来说,他们对其父母及孩子的行为并不认同。
美国人很强调个性,对待任何事情有自主和自我选择的权力。
美国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个性,鼓励和激发孩子自立。
譬如说, 清晨,母亲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放进婴儿高腿椅中,然后去给孩子准备早餐。
母亲挑选了两种不同的婴儿麦片,每一种麦片的包装盒颜色都有明显的区别,母亲两手各拿一盒麦片,把麦片举在小孩面前让小女孩挑选她喜欢的颜色。
不到一岁的小孩,至少在食物方面,已经开始学着表达她个人的爱好并做出自己的选择。
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美国人教育孩子、培养个性的独特方法。
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
美国人在穿着、家庭摆设方面,都很讲究个性,不愿随大流的个性鲜明地反映出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
他们的自立精神还表现在爱自己动手上。
交流 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说美国人 从一件细小的无关紧要的工作到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重大工程,都愿意自己动手:十几岁的孩子喜欢折腾已经有些破烂的旧汽车;拿高薪的经理人员喜欢动手给住房添加用纱窗拦起来的门廊;家庭主妇会自己修理漏水的龙头而不愿求助于水暖工;某些家庭会制定计划,边干边学,全家动手修建房屋。
美国人不大相信权威,不论是家庭的还是传统的或是某些机构的,一句话,他们喜欢以 自我 为中心。
比如,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集中地体现了表现自我的个人自然主义倾向。
他们对美学的标准不以为然,不喜欢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优秀的绘画或文学,他们乐意采取的态度是 你喜欢的就是好的 。
从欣赏绘画或阅读中获得了乐趣,艺术的功能就得到了实现。
自我观及其自我驱动,直接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在他们看来,出生地和家庭的好坏并不重要,自我的意义主要 取决于个体的成就 。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前进目标,所以美国人大多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成功欲望驱动着美国人在各个领域上下求索,不断进取。
同时,频繁的升迁机会和各种成功的例子又反过来刺激起更大的成功欲望,开始另一新目标的追求。
这种奋斗 成功 再奋斗模式的周而复始,使美国社会充满了活力,也充满了争斗。
美国人特别反感握有权力的人 以命令、强制或恐吓的形式来驱动他们 , 也不喜欢自己被他人的动机所左右 。
但是,他们也能接受某种权力的指挥,如国家对自然资源、商品、服务及金钱的控制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在他们看来,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控制,有益于人民,这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虽有矛盾,但能为他们争取更大成功提供便利。
同样,他们对某人的才能不一定完全认同,对他人的政治观点、个人爱好或个人的生活圈子也未必能完全接受。
但是, 美国人将人的个性视为一个由不同可割裂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正是这个观点以及追求成功的愿望,使美国人产生了合作的动力。
总而言之,美国人以 自我 、 个性 和 追求成功 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美国人的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根深蒂固。
美国个人主义的变迁美国个人主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关于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演变,学术界有不同的提法。
王锦瑭教授在 美国社会文化 一书中将这种演变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以 自由 、 平等 为中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二是 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反对外来干预 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三是所谓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四是以 自我表现 、 自我完善 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端木义万 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一书中在阐述美国个人主义的变迁时作了这样的区分,即早期个人主义,边疆个人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个人主义,集体个人主义,失控的个人主义。
朱平副教授在 美国个人主义析论 一文中将个人主义的演变过程确定为四个阶段:一是拓荒时期冒险的个人主义;二是繁荣时期公司化的经济个人主义;三是60-70年代自由的个人主义;四是冷战结束后反思的个人主义。
这些提法虽各有千秋,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承认美国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