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千帆、罗宗强的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罗宗强的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罗宗强治学思路与方法
程千帆: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程千帆简介:程千帆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

代表作品: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百度百科)
程先生的治学格言: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

听:“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
辨: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
参考价值。

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

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

说: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

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要端正,品格要纯正,境界要高远,这是学术领域多年承传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应当包括其中。

一、莫砺锋《程千帆古代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对于程先生来说,文献学与文艺学,或者说搜集材料与整理材料,
都是考证与批评的不同表述方式。

程先生十分重视文献整理。

程先生重视史实考订。

程先生说:“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1982年4月与硕士生的谈话,见《程千帆沈祖学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所以,研究古代文学,又不能不考虑它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才能提高这种研究的学术
品位。

程先生治学,强调要有“通识”。

他主张研究文学史应着眼于通史,
而不宜自我封闭于某一阶段。

他认为研究古代文学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

他还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优秀的学者应该两者兼通。

推而广之,他还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程先生对古代文学的审美观点,就是从整体着眼的系统性把握。

因此他常常在全局通识的指导下从事个案研究。

程先生那些属于宏观研究的论著,就更加鲜明地体现出通识。

例如《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

二、郭国庆《通往成功之路—程千帆先生的治学方法》中对程千帆的评述:
程千帆治学是从校雠学入手的,认识到了校雠学对于读书的重要性。

程先生说:“认为只有考据才是学问,那是偏见;说可以抛弃语言文字,直接进人作家的心灵,那完全是神秘主义。

”所以他一生治学既搞考据,又搞批评,提倡“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的研究方法(《全集》第15卷第145页)。

1996年9月程先生和学生谈话时提到:“学术研究,一方面要运用逻辑、推理、考证,进行理论思维,另一方面又要深入到作品实际中,去体味、把握作者的内在感情和内心世界,进行形象思维。

二者应当结合起来,井注意考察二者所得结论是否一致,仅仅据一方面的
思考所得的结论未必一定靠得住。

对具体作品有了深刻的把握,理论思维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一对照便知了。


程千帆认为: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当用两条腿走路。

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前者是今人所着重从事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理论家的研究成果;后者则是古人所着重从事的,主要是研究作品,从作品中抽象出文学规律和艺术方法来。

程先生主张新方法与传统方法并用。

程先生多次强调文学创作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多年的认识和体验是:从研究角度来说,创作实践愈丰富,愈知道其中的酸
甜苦辣,理解他人的作品也就愈加深刻。

”(((学记》第10页) 在诸多方法中,“把批评建立在通过考据而得出的坚实的材料的基础上”、“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是程先生治学一以贯之的精神。

罗宗强: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罗宗强简介:罗宗强(1932年11月25日-2020年4月29日),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古代士人心态史。

代表作:《李杜论略》、《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玄学
与魏晋士人心态》、《道家道教古文论谈片》、《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唐诗小史》、《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明代文学思想史》。

主编《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隋唐五代文学史》(与郝世峰合作);并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南开学报》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一、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罗宗强先生学术思想述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中对罗宗强学术思想的总结:
1、求真求实与历史还原:宗强先生将历史还原作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要义,他说:“古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第一位的工作,应该是古代文学思想的尽可能的复原。

复原古代文学思想的面貌,才有可能进一步对它作出评价,论略是非。

这一步如果做不好,那么一切议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我把这一步的工作称之为历史还原。


宗强先生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求真求实的研究目的:“有时候,对于历史的真切描述本身就是研究目的。

”“弄清古代文学理论的历史面貌本身,也可以说就是研究目的。

”“有时候,复原古文论的历史面貌,也可视为研究的目的”。

“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求真”。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弄清古文论的本来面目,也可以说是研究目的”。

宗强先生既然认为求真或者说复原历史面貌乃是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则历史还原便成为不言而喻的具体途径,所以他说:“历史还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古文论的历史原貌”。

2、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把古代文学的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结合
起来进行研究,是宗强先生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同时也是其历史还原的求真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一环。

3、历史环境与士人心态:将文人心态研究引入中国文学思想史的领域,是宗强先生进行历史还原的又一个贡献。

4、心灵体悟与回归本位:宗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明确地谈及此问题:“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如果没有用来说明文学现象,那就又可能离开文学这一学科,成了其他学科的研究,例如,成了政治制度史、教育史、思想史、民俗史、宗教史、音乐艺术史、社会生活史,或者其他什么史的研究。

这些`史'的研究,研究古代文学的人可以用来说明文学现象,但是它的本身,并不是文学本身的研究。

我们既然是研究古代文学,多学科交叉当然最终还是要回到文学本位。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