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加强自主创新,其核心在于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转化率较低、产业化规模较小,主要问题在于产学研合作较少。

产学研合作被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证明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

一、产学研合作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
世界各国在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其中产学研协作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组织方式。

产学研协作直接有效地将产业界和科研界的活动连接起来,通过产业界和科研界交互式促进,在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间形成“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使知识产权的创造产出和转化利用的各环节形成相互驱动的价值链条,建立产业化的顺畅通道,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化的实现。

据统计,1982-1992年,日本研制的新产品中约70%是产学研联合攻关的成果,并迅速形成了产业规模。

建立和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协作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手段。

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多种产学研合作的方式。

一是大学与企业间的伙伴合作,这种合作往往是通过签署协议或合同加以确定,通常是长期使用。

企业资助大学科研,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大学则接受公司人员进修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开放研究设施的使用等;二是通过研究项目建立合作,通常是产学研相关机构联合申报政府科研计划中的资助项目,项目研究结束后自然解体;三是大学与企业共同
设立研究中心,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产-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四是形成或创建创新型科技园,促进产学研合作,如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中国台湾的新竹等。

园区内通常设有相关服务机构和孵化器,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是产学研合作薄弱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转化率低、产业化规模小,大量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成果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高新技术产业化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产学研合作较少。

具体表现在:
1.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
在国家科技计划中,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占90%,但这些项目不是直接来源于具有产业化需求的市场主体——企业,致使成果的技术性和经济实用性不高。

在科研成果的评价方面,多数停留在学术性、先进性层面,缺乏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和以转化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老师、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论著和申请专利成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职称评审,而不是生产应用和经济效益,导致科研人员普遍“重学术、轻技术,重成果、轻转化”。

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所创造的成果常常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企业发展需求脱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