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

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

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开展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状态)1. 睡眠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

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波,安静时变为波(8-13Hz),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比较低的浅度睡眠阶段,持续10分钟;(2)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3)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4)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时,即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称为慢波睡眠。

这四个阶段总共持续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出现像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梦境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分钟,此后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

而第三、第四睡眠阶段在黎明时会消失。

对于睡眠的功能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以恢复其功能。

但是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的质量,入睡快,深度睡眠阶段的比例增加,另一种观点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待睡眠,认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2. 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为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

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

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认知的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阿赛斯基和柯立特曼)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人人都做梦,只是有人记得住梦,有人记不住梦的内容。

梦剥夺的实验证明,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对梦的剥夺对心理和生理机能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梦有很多特点,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毒品)催眠:处于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对暗示做出反应催眠师的脑电波特征与个体清醒时相似解释: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反应了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的关系意识功能的分离观点:人的意思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白日梦与幻想:白日梦是在人清醒状态时一种意识状态白日梦程度严重时称为幻想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但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二、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说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

例如,一个人在剧院里看戏,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服饰,而忽略了剧场里的观众。

集中性是说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是它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例如,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餐。

(二)注意的功能注意作为整个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有三大功能:1. 选择功能。

注意是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2. 保持功能。

当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以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人们容易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3. 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使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三)注意的种类1.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如突然开门的声音引起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①刺激物自身特点。

刺激物自身特点包括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

人的状态包括需要、情感、兴趣与过去的经验等因素。

2.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专心听讲就是随意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①对注意目的的依从性。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注意;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利于注意的维持;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人们对非常熟悉的活动,无需特别的集中注意。

另外,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

比如听报告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专业的东西,那么就能维持注意去听,如果十分陌生,听不懂,就很难维持注意。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顽强、坚毅的性格能够很好使自己注意当前的目的和伤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 随意后注意: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

是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结合,一般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例:在阅读一本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小说,并且沉浸其中,这既是在预定目的下进行的活动,同时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这种活动就是靠随意后注意来维持的。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生理机制1. 朝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反射,这种反射是注意初级的生理机制。

这种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

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物引起的,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或者说人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

2.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它不传递环境中特定信息,而使大脑维持着一般性的兴奋水平,这是注意所必须的。

3. 边缘系统:存在着大量的注意神经元,它们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作反应。

其中,前扣带回广泛地参与各种需要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可能负责监控行为或反应是否出现错误,或是否存在冲突等。

4. 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的高部位,它调节、控制着皮层下组织,并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其中前额叶在注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发生时感觉器官往往会朝向注意的对象,例如,人在注意一个物体或倾听某种声音时,他们的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清晰的印象;注意时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头部血管舒张而肢体血管收缩,吸气短而呼气长,瞳孔扩散,心率变慢,肌肉活动和肌肉弹性上升,皮层脑电的节律变得不一致,出现皮肤电反应等;注意还伴随着某种表情或动作。

但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的行为也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反觉器官朝向注意对象(2)无关运动的停止-伴随表情或动作(3)生理运动的变化-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四、注意的品质(一)注意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视觉注意的广度一般为7 2个项目。

(二)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持续性注意,是指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例如,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

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或叫分心(注意的消极品质),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这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感受性交替且短暂的下降,以及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引起来的。

注意的动摇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三)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难易和快慢程度和原来活动注意的紧张程度,以及需要注意转移的新任务的性质有关。

上个任务紧张程度越高,新任务越不感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困难。

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分散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干扰,是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的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是注意的消极品质转移则是个体有意识的,主动的转移到新任务上(四)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