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总分:10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 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6,分数:26.00)1. 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 ______A. 卢因B. 哈罗德•拉斯韦尔C. 拉扎斯菲尔德D. 麦库姆斯(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学科发展史的了解。
传播学中,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是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
2. 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成为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的是_________A. 拉斯韦尔B. 卢因C. 拉扎斯菲尔德D. 麦库姆斯(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传播学中,拉斯韦尔是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他在1948年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
3. 拉斯韦尔提出的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是_______A. 香农模式B. 5W模式C. 两级传播模式D .议题设置论(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内容,考生需认真掌握。
5W模式是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的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
4. “把关人”这一概念出自 _____A.《原则宣言》B.《修辞学》C.《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D.《群体生活的渠道》(分数:1.00)A.B.C.D. V解析:[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内容,考生需牢记。
1947年,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了“把关人”这一概念。
5. 传播学学者十分重视把关人的作用,并认为这是一种信息传播的________A. 特殊现象B. 简单现象C. 普遍现象D .复杂现象(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把关人”这一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属于识记内容。
传播学学者十分重视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枢纽作用,认为把关人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普遍现象。
6.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是___________A. 守门人B. 媒介C .舆论指导者D. 监督人(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
把关人原有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指的是7.B. 预存立场C. 政治立场D. 信息资源(分数:1.00 )A.B. VC.D.解析:[解析]把关人之所以对信息交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主要是出于自己的预存立场。
预存立场就是自己原有的意见、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8. 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作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这指的是________A. 选择性理解B .选择性反应C .选择性注意D .选择性记忆(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 3S”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信息都作出相应的反应,只能是有选择地加以注意的心理状态。
选择性理解,是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不同的意义解释和理解。
人们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烟消云散被忘却了。
这种记忆上的取舍,就叫选择性记忆。
9.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传播模式是_______A. 5W模式B. 把关人理论C .两级传播论D.受众选择“ 3S”论(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内容,考生需牢记。
“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在两级传播模式中,意见领袖又称10.A. 把关人B. 守门人C. 舆论指导者(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意见领袖又称“舆论指导者”,指社会活动中能有较多机会接触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即“消息灵通人士”,或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其态度和意见对广大公众影响较大的那一部分人。
11. 一定时期内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是指_______A. 知觉B. 认知C. 记忆D. 注意(分数:1.00 )A.B.C. VD.解析:[解析]本题是对记忆的概念的考查,考生需了解。
如果人们感知过的事物在事过之后并不消失,在大脑皮质上形成暂时神经关系,以痕迹形式保留在头脑中,就是记忆。
简言之,记忆是一定时期内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
12. 在传播理论研究中,议题设置这一课题最杰出的研究者是________A. 施拉姆B. 卢因C .拉斯韦尔D .麦库姆斯(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议题设置这个课题是20世纪70年代传播理论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传播学学者麦库姆斯是其中最杰出的研究者。
13. 议题设置论认为,各种传播媒介对所传播的信息可以起到________A. 决定作用辅助作用B.C .整理作用D .过滤作用(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议题设置论内容的掌握。
各种传播媒介对所传播的信息具有过滤作用,这是议题设置论的基本观点之一。
14. 议题设置论认为,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与公众这些议题的重视程度_________A. 构成负相关关系B. 构成正相关关系C. 没多大关系D .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议题设置论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大众传播对某些议题的着重强调和这些议题在受传中受重视的程度构成强烈的正相关关系。
15. 从人类脱离蛮荒到现在,传播媒介大体经历的阶段依次是________A. 口语、印刷、电子、手抄B. 口语、手抄、印刷、电子C .手抄、口语、印刷、电子D .手抄、口语、印刷、电子(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本题是对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演变历史的考查。
从人类脱离蛮荒到现在,传播媒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口语、手抄、印刷、电子媒介阶段。
16. 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要的里程碑是_______A. 文字B. 语言C. 印刷术电子媒介 D.(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重要的里程碑。
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阶段。
17. 传播信息渗透性比较强的是______A. 文字传播B. 电子媒介传播C. 非语言传播D. 印刷媒介传播(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本题属于领会内容,考生需掌握电子媒介的特点。
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且具备了多通道的特点,可满足不同要求的受传者,有着很强的信息渗透性。
18. 组织内刊面对的公众主要是______A. 全体公众B .社会公众C .特殊公众D .组织公众(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报刊有面向组织公众和面向社会公众之分,面向组织公众的报刊称为组织内刊,面向社会公众的报刊称为社会报刊。
19. 在我国,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是______A. 电视B. 互联网C. 广播D. 杂志(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广播的基本特点。
广播是以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我国最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
20. 在各种大众传媒中,制作过程最为简单的是_______A. 广播B. 报刊C. 杂志D. 电视(分数: 1.00 )A. VB.C.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广播的优点。
在各种大众传媒中,广播的制作过程最为简单。
21. 从费力程度看,财力、精力花费最少的传播媒介是_______A. 电视B. 广播C. 报刊D. 互联网(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广播的优点。
从费力程度看,财力、精力花费最少,使用最方便的传媒是广播。
22. 因特网是一个国际性的计算机网络集合体,其中包含着全球性的巨大的_________A. 物质资源B. 信息资源C .人力资源D. 知识资源(分数: 1.00 )A.B. VC.D.解析:[解析]因特网包含着全球性的巨大信息资源,能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要提供诸多不同的信息服务。
23. 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主要采用TCP/IP 协议的计算机网络指的是_________局域网 A.B. 广域网c.因特网D. 无线网(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因特网是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有众多网络互联而成的主要采用TCP/IP 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以及这个网络所包含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信息资源。
从网络的角度讲,因特网是一个国际性计算机网络集合体,它集现代通信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于一体,是一种在计算机之间实现国际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手段;从信息资源的角度讲,因特网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信息资源,该信息资源之大,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力。
24. 采用了数字技术,成为真正的数字化媒体的是 ______A. 电视B. 广播C. 报刊D. 因特网(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因特网的优点的掌握。
因特网采用了数字技术,使其成为真正的数字化媒体。
25. 标记语言和行动语言属于______A. 文字传播方式B. 网络传播方式C. 电子传播方式D .非语言传播方式(分数: 1.00 )A.B.C.D. V解析:[解析]人们交流信息,相互沟通,除了使用语言符号外,还要使用大量的非语言符号来进行交流,即进行非语言传播。
卢斯契和基斯将非语言传播方式分为三类:标记语言、行动语言、物体语言。
26. 既是传播的目标和对象,也是信息最终归宿的是_______A. 个人B. 组织受众 C.D .传播者自身(分数: 1.00 )A.B.C. VD.解析:[解析]受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信息是评判公共关系人员的传播是否成功的最终依据,因为受众是传播的目标和对象,也是信息的最终归宿。
二、{{B}} 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26,分数:52.00)27.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与理论主要有______A. 把关人理论B. 受众选择“ 3S”论C. 议题设置论D. 拉斯韦尔的"5W模式E. 两级传播模式(分数: 2.00 )A. VB. VC. VD. VE. 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公共关系传播模式和理论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