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艺术创作论第一节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个非常庞杂的存在,根据不同的视角与尺度,创作主体可以被划分为若干种类型、类别。
人们通常将成就卓越、影响巨大的艺术创作主体称之为艺术家,并将艺术家圈定为创作论研究的对象。
这对于洞察艺术创作的奥秘,揭示艺术创作的规律,无疑是个合乎情理、事半功倍的选择。
拥有卓越的才华,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可谓是艺术家最鲜明的特征。
但艺术创作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由鉴赏力、洞察力、想象力和营造力组成。
艺术家的特别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通常具有超常的鉴赏力、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营造力上。
换言之,要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力、洞察力、想象力和营造力。
一、鉴赏力艺术品的创造主体,永远是艺术品的第一受众。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具有双重身份——即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作品的鉴赏者。
(不合适的每一笔都在创作之初被及时删除。
)因此,努力提高鉴赏水平,并非如某些人认为的那样,仅是鉴赏家、批评家的事。
创作主体鉴赏力的高下,直接影响艺术创作的优劣与成败。
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创作主体通过比较、鉴别以寻求最好、最佳、最恰当的过程。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要想成为在艺术创作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首先必须使自己成为鉴赏家。
而要想成为鉴赏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二、洞察力人类的创造活动,常常始于观察。
(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洞察力,是看穿表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艺术家的使命之一,就在于看穿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的存在,在多数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问题成堆的领域发现主要的、真实的问题。
(例:法.加缪.《局外人》;卡夫卡)2.洞察力,是烛照历史、钩沉发微的能力。
历史是创作的富矿,蕴涵着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
能否对这份资源进行别开生面的利用,决定着创作的成败,也决定着艺术家创作成就的高低。
要想获得敏锐的洞察力,必须拥有人无我有的视角,而独特视角的获得,必须仰仗充分独立的人格。
人云亦云、从众而为是不可能获得独此一份的发现的。
(例: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3.洞察力,是抗拒遮蔽、捕获价值的能力。
艺术创作需要素材,需要一系列有价值的艺术“构件”,这主要依靠艺术家用敏锐的目光从现实和历史中去捕获。
其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的突然发现,即“浪里淘沙,沙里淘金”;一种是对“无价值”的事物的重新认识,即“化腐朽为神奇”。
很多时候,艺术家捕获的只是一些很小的生活细节和鲜活的只言片语。
而这甚至可能成为启动一次伟大创作的火花。
三、想象力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
是否拥有想象力,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艺术家是想象力特别丰富、旺盛和强健的族群。
艺术家的想象力往往是理论家关注的对象。
许多艺术家认为,随着物质的丰富、交通的发达、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想象力正走向衰落。
(例:莫言、王安忆)1.想象力是一种超越常规、建立联系的能力。
艺术创作的素材,永远是一堆碎片、一些单个的存在,要想借助这对碎片建构艺术形象、成就艺术作品,必须在零星的、异质的、没有必然关联的素材之间建立超长的联系。
心理学家称之为联想。
在为各种创作素材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艺术家的想象是超越时空、超越常识、超越理性规范的。
(例:昆曲《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
2.想象力是一种补遗弥憾、移花接木的能力。
生活的素材永远是残缺的。
凭借残缺的素材,创造完整的作品,是艺术家们经常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移情说”所揭示的能力,无疑也是想象力之一。
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挪移的不只是情感、意志和心理活动。
存在于不同时空中的有意味的人物形象、有价值的人物关系甚至一种表情、一句话都是可以自己挪移、随意嫁接的。
3.想象力是一种恣意生发、无中生有的能力。
为了把第一个灵感、第一批素材这样艺术作品的“种子”孕育成果实,必须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才能绽放出生机盎然的花朵。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凭借的就是无尽的想象力。
(例:刘备三顾茅庐:《三国志》“凡三往乃见”--- 《三国演义》五千字--- 扬州评话《三国》五万字)四、营造力营造力,就是将众多的零件、碎片、构件或预制品进行加工、改造,并按照规划、方案将其组合、拼装、搭建、结构成作品的能力。
想要创作出鸿篇巨制,仅有想象力显然是不够的,还要作者足够的营造力。
(例:用建筑房屋来比喻艺术创作;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较之于传统的剧作家、小说家,从事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更需要拥有非凡的营造力。
后者的营造力,既是一种心里层面上的能力,也关涉物质层面;即指构思、设计、勾画蓝图的能力,也包括将美好的构想付诸实施并使之变为现实的能力。
(例: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幸福终点站》)第二节艺术创作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绪及各种作品要素从朦胧到清晰、从混沌到详实、从杂芜到有序、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
艺术创作通常需要经历积累、萌动、谋划、表述和完善等五个不同的阶段,以及若干个具体环节。
第一阶段:积累积累,是系列创作行为的逻辑起点。
坎坷的生活道路,艰难的生活经历,之所以被艺术家视为宝贵财富,就是因为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生活积累。
积累可分为被动和主动的两种。
被动的积累,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的脑海里留下的记忆、印象和感受等。
而职业的、高产的、“全天候”的艺术家,则必须积极主动地实施积累。
人们通常将艺术家积累的社会生活称之为创作素材。
对于创作素材的积累,有以下几种方法:1. 观察体验;2. 广搜博览;3. 定向收集。
第二阶段:萌动所谓萌动,是指创作激情突然涌动、创作欲望开始升腾的一种心理状态。
萌动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无法跳跃的一个重要环节。
萌动的生发机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1. 一个发现、一个捕获,常常会触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例:军旅作家陈坚巨幅油画《公元1945年9月9日9时》)2. 一次顿悟、一次感动,往往会引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顿悟和感动会使创作者对素材的价值、意义等产生新的认知,从而引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
3. 一种需求、一种外力,也会激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萌动。
这种需求和动力有时来自社会、有时来自家庭。
研究艺术史的专家们发现,在历史发展、社会转型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会出现一批名作、杰作、传世之作,以至于总结出了“国运不兴文运兴”的规律。
因为在那样的年代,社会呼声特别响亮,民族期盼特别殷切,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欲望,被此起彼伏的社会需求给激发起来了。
生活的贫困、经济的匮乏常常也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例:梵高、阿炳、巴尔扎克)第三阶段:谋划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谋划阶段自古受到艺术家的重视。
谋划,显然属于为了日后的“疾书”而开展的前期酝酿。
谋划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的、独自的谋划,即构思。
包括打腹稿、立提纲、画草稿;一种是多人的、集体的谋划,即策划。
作品的主创在谋划阶段都应该完成这几样任务:1. 圈定题材题材,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社会生活的切块和分类。
题材一旦确定,标志着创作者对纷繁杂乱的社会生活已实现了初步聚焦。
2. 确定话题自己最熟悉的话题,不仅有得写,而且能写好;观众最关心的话题;某种艺术媒介最适合表述的话题;最优创作冲动与创作欲望的话题。
3. 完成几个定位主要受众的定位;风格、类型的定位;投资规模的定位。
第四阶段表述表述阶段,是把积累、萌动和谋划变为艺术品的阶段。
传统的、狭义的创作论,论述的就是这一阶段。
在表述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1. 深刻认知艺术媒介艺术表达必须借助媒介。
艺术媒介,是艺术构思得以实现、艺术作品得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顺畅的、出色地表述,艺术家必须对自己所使用的艺术媒介,拥有深入的认知。
艺术媒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既要传达主创希望传达的内容,又要具有符合审美要求的形式;它既是传递复杂信息的载体,又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部件;它既是途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是艺术本体的有机组成。
在审美价值的创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融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审美价值生长中的一部分;而且,媒介不但与审美价值的生长不能分离,同时它还融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审美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否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
2. 熟练驾驭语言系统不同门类的艺术家,使用的通常是不同的语言系统。
所谓“技高一筹”,就是指对于某一种语言系统的驾驭,比起常人来更加娴熟、更加自如。
为了提高驾驭语言系统的能力,艺术的创造者,不仅需要努力提升理论水平,全面认知艺术语言的特性,同时,也还需要频繁地开展创作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法、技巧。
只有“道、技”兼备,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语言的驾驭能力。
某一门类的艺术家,如果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系统也能够有所了解和借鉴,那么他的创作有可能出现重要的突破。
3. 灵活运动表述规范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艺术表述形成了许多规范。
艺术表述的规范,既是创新的束缚与羁绊,也是创新的基础、前提与参照。
对于艺术的创造者来说,认知前人建立的表述规范,起码有一下两个作用:其一,便于套用,便于借鉴;其二,便于突破,便于创新。
后现代艺术以颠覆一切传统、打破一切规范而名世。
其实,最精彩的后现代艺术品,都是借助对传统规范的打破与颠覆来吸引眼球、引起轰动的。
换言之,创作出最具颠覆意味的艺术作品的人,都是对传统的表述规范最熟悉的人。
第五阶段完善完善,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阶段。
完善的过程是对作品的毛胚进行打磨、加工、修改、润色,进而使之成为艺术精品甚至传世名作的过程。
通常采用三种方式:其一,在自审中完善。
采用这种方式完善作品,需要艺术家同时具备批评家的犀利和理论家的深刻。
其二,在指点下完善。
其长处在于能够找到作者自己很嫩发现的问题,以便作品总体品质的提升。
不利之处在于,作品中的一些虽显粗糙但特别出彩、鲜活,特别能够显现个性的有棱有角的内容,常常会在别人善意的劝说下被舍弃、被同化、被磨平。
其三,在磨合中完善。
大型艺术品的创作,往往需要很多合作者。
在磨合中,需要主创拥有清醒的头脑,知道哪些是必须坚持,哪些是可以妥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