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标准下语感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语感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感教学
摘要: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一种对听到的或看到的言语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觉语言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感的教学虽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新课程标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强语感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文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对于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也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从地位、实施策略、具体方法等方面论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感教学。

关键词:语感策略方法
一、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些语文教育大师明确指出要把语感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提出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说到语感,很多人会觉得它很玄很虚,认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其实语感并不神秘,它存在于一切语言实践之中。

通俗地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

这种感觉人人会有,大人会有,小孩也会有,中学生当然也会有。

科学地说,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对一种对听到的或看到言语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觉语言的能力。


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的含义、语法规则、修辞手法、文章图样、文意、文情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

正确的“格”愈多,愈固定,语感就愈强。

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并重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

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

语感实践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指导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练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

但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形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自发状态,还要有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

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是语感训练的两只手,这两只手都要硬。

在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交叉作用下,让学生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在理性的观照下,又进入高一层次的感性。

感性—理性—感性,螺旋式上升,语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感训练不但不排斥分析,而且确定地要采用分析的方法,不但不排斥语言知识,而且确定地需要某些语言知识的介入(但不要求也不需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语言知识对语感分析给予理性的观照。

2.把握四个“结合”
(1)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

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
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语感训练中,让学生分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运用语言的秒处,加大思维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度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相结合。

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让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4)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传授相结合。

在进行语感分析时,让学生知道这里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论证方法等。

联系语境,领悟运用该句式、修辞格式、论证方法的妙处。

3.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做法有二:
(1)在课堂上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对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特殊情味。

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

(2)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语感教学的具体步骤
语感教学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言→品味语言,生成语言→实践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1)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说等途径,从整体上把握感受语言材料。

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内容气势、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

(2)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生成语感。

(3)指导学生开展朗读重点语段,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精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4)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四、语感教学的课堂类型
语感是一种个人体验,必须通过个体主动地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语感。

教师的指导和点拔是必要的,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

因此,必须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中实施这种学习方式。

设置以下七种课型:(1)语言教读品味课。

(2)语言自读涵养课。

(3)语言鉴赏陶冶课。

(4)书面语言实践课。

(5)口头语言实践课。

(6)语文基础训练课。

(7)语文能力测评课。

五、语感教学的具体方法
(1)美读感染法。

根据文章的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
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大声朗读出来。

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意味,以培养语感。

(2)比较揣摩法。

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或者段落,采用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3)语境创设法。

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的语言中获得语感。

(4)切己体察法。

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意味,以培养语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