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络学》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一、学习《经络学》意义何在?1、说明生理功能A、运行气血(卫气、营气、宗气、原气),营养周身,抗御病邪;B、沟通内外(“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协调阴阳。
2、说明病理变化A、反映症候(虚、实、寒、热),特别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经筋等各有所属病症,这又是该经络、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B、传注病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肝病胁痛;肾病腰痛),脏腑之间(心移热于小肠;肝木乘脾土;)。
3、指导辨证归经(经络辨证产生的根源)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脏腑属络,因而可反映出一组特有的症状(如对十二经脉而言,主要是其病候);反之亦然。
如头痛,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阳明、太阳、少阳、厥阴。
具体诊察方法有:经络诊察、穴位诊察。
4、指导临床治疗A、针灸治病原理:腧穴→经络传导感应、调整虚实→脏腑(调整虚实)B、针灸选穴:循经远部取穴主要在经络辨证基础上进行,如“四总穴”;经筋病候主要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等症,如足阳明之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即病愈)为数,以痛为输”;汤药治疗的引经药,即药物归经。
5、其他A、循经考穴:先发现少数基本穴位,再认识到经络联系,进而在经络知识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穴位;B、子午流注:由经络气血的运行与时间相关而产生。
C、明确经络循行和主病可以更好地运用药物归经的理论,选用针对该经络或脏腑的特定药物来治疗。
总之,经络学说与气血、脏腑学说等密切结合在一起,共同阐明机体的气血运行以及全身各部分的联系,从而论证机体的完整和相对稳定、机体同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
经络学说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临床各科,尤其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因此,《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清代俞伽言《医门法律》:“凡学医之人,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二、如何学习《经络学》的十二经脉及总论1、认真学习总论中各项内容。
(举例“皮部”,分概念、分布特点、作用等加以介绍)2、基本要求:背诵十二经脉循行及病候原文;熟读络脉及病候原文;了解经别、经筋大致循行,掌握其中特点。
3、熟悉有关问题,包括一些有争议问题的分析、名词解释。
4、了解《帛书》有关情况,如总的特点、经脉的特定名称。
5、有关参考书简介。
附:有关参考书1、《内经》为经络学说的经典,至今不过是被证实、使用,从汉至今的两千年中,名医不乏,临床经验也决不比古人少,为何未能创新、补充、修改这一体系呢?可见,经络体系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
2、《内经》的经络理论较为完备,目前《经络学》等教科书在陈述十二经循行时,仍以《灵枢·经脉》为依据,即《灵枢·经脉》完整地记载了十二经脉的循行;《灵枢·本输》则首先指出了经络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意义。
至于奇经八脉,以后又经过《难经》、《脉经》、《奇经八脉考》等的不断补充而逐渐完备。
如“奇经八脉”名称首见于《难经》,该书同时指出奇经八脉是区别于十二经脉的一个独立的经脉体系,即《难经·二十七难》:“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而在“二十八难”、“二十九难”中,则对奇经八脉的作用、起止、分布、病候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使《内经》中散乱的内容归于统一。
李时珍据《灵枢》“五音五味”、“逆顺肥瘦”、“脉度”、“动输”、“经别”以及《素问》“举痛论”、“痿论”等,著成《奇经八脉考》。
3、所以,学习《经络学》,十二经脉以《灵枢·经脉》原文为主,原文较注、理解则以后世医家对该篇注释的专著为主。
4、举例说明:隋朝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现存最早注释《内经》的专著,它将《内经》162篇原文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摄生、阴阳、脏腑、经脉、腧穴、诊候、九针、补泻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治等篇,其中经脉类是学习《经络学》的重要参考。
唐朝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仅对《素问》作了编次、校订、注解,可以作为解释某些词句时的参考。
晋朝王叔和《脉经》、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宋朝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朝张介宾《类经》和《类经图翼》等,也可作为重要参考。
元朝滑伯仁《十四经发挥》综合考证了《内经》、《难经》对经脉的论述,附以穴位,图章训释,纲举目张,把经脉和孔穴两者结合起来。
明朝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为《灵枢》最早全文注本。
清朝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问世,又使《内经》不少疑难问题得到阐明。
另外,近代医家所著的《经络图说》、《经络十讲》等书也可作为学习时的参考。
而学习奇经八脉则以上述医著为主。
三、《经络学》课堂内容的安排1、每次上课先检查同学背诵原文的情况。
2、教师上课不作逐个字词解释和语译,仅解释某些关键词;分析其中难点;多做前后对照联系;指出重点内容。
也就是说,对于字、词不过多从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来解释,(因为它们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而是从历代医家对其注解入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评判孰对孰错,紧紧结合经络学知识进行分析,使《经络学》的教学不至走入类似《医古文》的学习。
总之,要从宏观上把握经络循行的路线。
3、重点从医学角度,而不是古文的角度来学习经络,后者属于《针灸医籍选》的学习内容。
四、《经络学》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经络理论,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基础;2、通过对原文的学习,提高中医素养;3、通过对难点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还要学习《黄帝内经》原文一样,所以对《灵枢·经脉》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也可借此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合医学理论的发展概况;4、准确地运用名词术语,如“手阳明经别”、“手阳明经筋”、“手阳明络脉”,因为它们不联系脏腑,或脏腑之间无表里相合的关系。
五、有关经络图与经穴图(经穴模型)的讨论1、概述:经络穴位图,古代称“明堂孔穴图”或“明堂图”。
(见《经络学》p19页)2、演变:宋代《西方子明堂灸经》仅在图上标示各穴点,中间不加连线。
明代《针灸大成》、《针方六集》中有关经络穴位的图示,以外行线即有穴通路为主,兼及属络脏腑和一些重要的脏器,如目系。
至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则明确区分“×经循行图”、“×经穴图”,前者就是经络图,与我们看到的一致。
可见,由宋、明、清表示了由穴位图→经络穴位图→经穴图、经络图,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
3、特点:经穴图采用就近连线的原则,不能准确地反映《灵枢·经脉》的原意,它所强调的只是穴位的归经。
4、关于经络图的绘制:(见《经络学》p17)A、将归经相同的穴位按就近的原则加以绘制;B、交会穴——循行路线中出现曲折、交叉现象,另外奇经八脉中除任脉、督脉外,其余各经的画图均借助于交会穴。
5、经穴图和经穴模型表示的只是“有穴通路”,这是简化了的经络路线,其中经络的内行路线、分支、交会等都不作详细的标示。
总的来说,有所减,也有多增改,主要是用单线盘曲代替了原来的分支联系。
如手太阴肺经,“其支者从腕后……”的一支,偏出于正经之旁,简化了的经穴图略去了分支,于此作一曲折联系。
其他如手、足少阳经,足少阴、足太阳经也有类似情况。
严格地说,这种就近穴位的连线不符合《灵枢·经脉》的原始表述。
所以,经络图与经穴图不同。
6、在实际中讲述经络或穴位时,两者经常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
讲经络,采用经络图,以经络循行路线为主,详细介绍其曲折、交会及分支,对《灵枢·经脉》原文用图形加以表述;讲腧穴,采用经穴图、经穴模型,以穴位所在部位为主,对经络路线做适当简化,经络的内行路线、分支、交会等不做详细表示,主要用单线的盘曲代替原来的分支联系,它实际表示的只是“有穴通路”,属于简化了的经络路线。
如足阳明胃经的丰隆是络穴,经络路线应该属于“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的一支,偏于正经之旁,而简化了的经穴图却在下巨虚后做一曲折联系。
总之,以就近穴位作连线而形成的经穴图不符合《灵枢·经脉》的原来表述。
7、具体实例:四肢部——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头面部——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将3支合并为一条);躯干部——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六、关于交会穴的概念1、本经:腧穴所归属的经脉;他经:相交会的经脉。
2、应该从两方面加以探讨:①本经与他经交会的腧穴,即属本经而他经来交会,原《腧穴学》教材所列,它的重点在于本经共有那些交会穴,便于理解本经的主治;②他经与本经交会的腧穴,即属他经,而本经与之交会的腧穴,原《经络学》教材所列,它的重点在于本经与那些经脉有联系,便于理解本经的循行,这里并不包括本经本身有那些交会穴,因为这一部分不影响本经经络的循行路线。
3、举例:如手太阴肺经,本经与他经交会的腧穴有中府,他经与本经交会的腧穴无;足太阴脾经,本经与他经交会的腧穴有三阴交、冲门、府舍、大横、腹哀,他经与本经交会的腧穴有中府(肺经)、期门(肝经)、日月(胆经)及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总之,两者从不同角度对交会穴归类,总数应该一样。
七、关于十二经脉病候1、十二经循行分布于脏腑、组织、器官。
正常情况下,它运行气血,濡养人体;当它受致病因子侵袭产生异常变化时,就会在它所联系的有关部位表现出各种症状和体征来,这就是“经脉病候”。
(手三阳经例外,无相应腑病;足三阳经也例外,如足太阳膀胱经)。
所谓经脉或经络的循行路线决定疾病症候的表现部位。
《灵枢·经脉》中“是动则病”,即是此意。
总之,要理解、掌握经脉的病候,必须了解经脉的循行情况以及所联系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
2、各经络所反映的症候同时又是该经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
但是,反过来,该经穴位所能主治的适应症,不能等同于各种经脉病候,(因为它包括的范围更广,除了有经络理论外,还有八脉交会穴、络穴、下合穴、俞募穴等,所以腧穴的主治规律不同于经脉病候,前者涵义较后者广,如足太阳膀胱经治疗脏腑病。
)其仅仅是“是主××所生病”的那一部分。
如足太阴脾经病候,仅仅是“是主脾所生病”,即该经穴位所治脾病的那一部分,(病候前加“脾”作定语,以限制其范围),但脾经上的交会穴“三阴交”,能治脾、肝、肾病,其中肝、肾病显然不能归于足太阴脾经的病候中。
“是主××所生病”是该经穴位主治上的共性,即腧穴的远治作用,而正是由于这种共性,使它们同属某一经。
(经络的起源中,腧穴主治症的归纳。
)由于有的穴位主治范围较广,如三阴交、内关、公孙,因而又产生交会穴、八脉交会穴、络穴、下合穴等。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虽以“穴”来命名,实际上它们强调了经络的一系列联系,应归属于针灸基本理论。
而不是所有腧穴主治症的简单归纳。
3、“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两段文字互相补充、印证,统属于这一经的病候,即经脉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