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它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图表、地图去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初步技能。
”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指导学生阅图、用图,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地图地图和教材中的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分布上形象、直观的概括。
它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许多地理知识,也可以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同时,还可以找出各类地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
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也突出了对图表的考查,试题多以图表作为背景材料,注重考查学生阐述地理事物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所以学生的正确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图表数据并绘制图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提出的新型要求,也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
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高中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一、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
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一件件生动逼真的地理教具模型,也易产生欢愉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后,为了让学生能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及形状,课后我布置学生制作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图的活动。
经过制作行政区图,学生更加熟悉了其位置及轮廓。
在过后做练习和考试中有关这方面的题基本上。
二、充分利用读图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地理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畏惧地理或者对地理学习不感兴趣,结果对读图也没有什么兴趣。
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任务是消除学生地理学习的恐惧心理。
而他们恐惧学习地理的原因,是普遍感到地理难学、抽象。
或者是初中阶段的地理一般都是死记硬背过来的,到了高中阶段需要更多进行分析、解读、归纳,这时理解和分析图文能力变得极为重要,一下子给学生增加了很大难度。
不论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感到恐惧,不论是基础怎样的学生,特别是没有持续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务必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才能强化学生读图的认真态度,推动学生学习能力持续发展。
地图既是学习难点也是重要的突破口。
充分围绕地图进行教学,关注学生基础,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低起点,循序渐进,逐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和成就感。
如果教材中的地图,涉及到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尽量地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读图,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再通过文字资料的阅读来印证和加强对读图结果的认识,使学生理解读图的重要性和地图包含信息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简洁性。
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让学生阅读文字获得水循环的概念,而是让学生读水循环示意图看看能够读出哪些地理事物和信息,最终学生把图中事物阅读完整之后,帮助学生总结水循环到底是什么。
从而帮助学生脱离抽象的地理概念,通过读图获得直观的、生动的形象。
三、强化教材中图表的阅读与识记,是认识其他图表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汇集了大量图表,只有对教材中图表做到熟记于心,才能有助于认识出现的变式图、大比例尺的区域图等难度较大的图。
例如对变式图处理的方法是局部放大,整体恢复,回归基本。
如有关晨昏线的读图题同学们普遍感觉较难,就是因为变式图特别多(约有20种)。
但最基本的形式却只有两种,即侧视图和俯视图。
在复习时我们首先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图形,再重点弄清每一种变式图与基本图形是什么关系,是如何”变”的。
解题时先将局部图恢复为整体图,将变式力回归为基本图,可以使此类题大大简化。
同时,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总结一些读图”法则”。
再如要认识小范围、大比例区域图,除了要根据经纬线进行空是定位外,还要求学生识记一些地面上点状的重要标志以及线状的轮廓,点状的如一些重要山峰、矿产地、城市等,线状的如河流、岛屿、海陆、行政区等,只有从教材上识记,才能有助于认识区域图。
四、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阅读不同类型的地图。
1、地理分布图。
这类地图可用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并能阐明其地理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政区图、地形图、民族人口分布图、气温降水分布图、工农业分布图等。
教学时应先让学生了解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再准确落实到图上。
最后要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对于应熟练掌握的地名及其位置,如政区、地形,最好能结合空白轮廓图循序渐进,边学习边记忆。
2、等值线图。
“等值线图”,包括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
这类图都遵循”等值线原理”即:凸向高(指数值)处反而低。
(如山谷、低压槽、寒流等),凸向低处(指数值)反而高。
(如山脊、高压脊、暖流等)。
具体含义是:若为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凸向低处为山脊;若为等压线,凸高处为低槽,凸向你处为高压脊;若为海洋表面等温线,凸向高处为寒流,凸向低处为暖流。
3、统计图。
高中接触的统计图有线状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几种。
分析这类地图应首先使学生明确图例和坐标,再分析某种地理事物的内容和规律,并进一步找出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
分析线状图的一般过程:看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内容--明确横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析曲线的变化过程,包括增减及变化幅度--分析和评价曲线变化表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分析柱状图的思路与分析线状图的思路相似。
这两类统计图中,学生重点应掌握”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学习”气温曲线图”,要指导学生不仅学会根据某地的气温数据来做图,还要能根据气温曲线图来判断它所属的温度带,根据曲线的形状和一年之中最高、最低温度数来判断该地区的气温特点。
”降水柱状图”的学习方法与”气温曲线图”类似。
这两类图常用来综合说明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因此要在教学中有所侧重。
4、示意图。
示意图多为因果关系图,用以表示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简化复杂的地理现象。
在分析这类地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引起某一地理现象的原因及各种地理现象间的关系,掌握地理事物的因果特征,示意图的学习不仅有助理解与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针对问题的关键,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做一些必要的填图、绘图训练,以便读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新大纲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
填图练习过程,我注意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间距、位置要准确,不能随心所欲,张冠李戴。
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实地失之千里。
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课堂训练。
首先我要求学生要准备纸和笔,然后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
学习区域地理,先画出区域轮廓,例如,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中国形似雄鸡。
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
讲地理事物的运动和成因,则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
分析资料,则要求学生绘制地理图表。
若能长期坚持,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增长地理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活动课训练。
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地理调查,收集地理素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编绘学习平面图、家乡交通图、工农业生产增长(曲线或柱状)图等。
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以地图为活动中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
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地理教学中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更为迅速。
对高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
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
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地图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
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
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总之,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展。
只有把握学情,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教会学生学会读图、提取、分析和归纳信息,才能提高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才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用图,成为具有一定地理素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