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一、1816年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的是两位法国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主编了《比较文学教程》二、1829年,维尔曼出版了《比较文学研究》,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研究著作三、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由英国学中文波斯奈特著述出版。
四、比较文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出版;3、比较文学作为正式课程进入大学;4、比较文学教授职位的设立(学位论文、工具书)五、1931年,巴黎大学教授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此书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首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类。
六、比较文学三大学派:法国学派——欧洲中心论(影响研究)、美国学派——西方中心论(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中国学派——以“世界文学”为中心(阐发研究)七、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向全面复兴。
八、但丁在《论俗语》中表现出全欧性的眼光。
九、、1912年,鲁迅先生见到洛里哀《比较文学论》日译本,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作为中国知名学者第一次在书信中提到“比较文学”。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及学科的扩展性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文学关系(P18)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见P19)具体内容:1、事实联系与影响研究;2、价值关系与平行性研究;3、理论互借与阐发研究;4、交叉关系与跨学科研究三、比较文学经受之股世界潮流的冲击(P22)第一,理论研究的大潮;第二,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热潮;第三,“文化研究”热潮四、早在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格义(汉学可附梵学、无穷贴近佛经本义)”方法可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视为最早的“阐发研究”佛教典籍,其他经典的的外学、內典。
五、博东升翻译出版洛里哀《比较文学史》(1937年),戴望舒翻译出版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六、中国比较文学完全成熟的标志是1985年在深圳大学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
七、比较文学界的文化研究包含两方面:一是文化理论研究;二是比较文学具体研究中引进的文化比较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一、比较文学的学科要素(4个)P35文学性:比较文学本质的规定性特征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标志性特征可比性:衡量比较文学学理规范的尺度人文性:比较文学研究的诗意升华二、比较文学研究方法1、影响研究——历史实证研究方法步骤:a、影响存在的提出;b、材料的收求考订;c、假设的证明——写作阶段;d、影响的深入研究——原型研究(梵*第根)2、平行研究——逻辑美学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平行研究的重小是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通常包括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形式、技巧,甚至是意象、象征、格律等的比较,此外还包括文学类型、思潮流派的比较,自然也包括对作家、作品的全面比较。
研究步骤:平行研究一开始就是比较异同,然后进行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3、阐发研究——借用外来理论的研究方法运用西方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模式,重新审视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和作家作品,同事尝试用本土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西方文学及其理论、方法。
三、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四次高潮1、张骞遍西域、佛教传入;2、鸦片战争以后;3、五四时期;4、改革开放第四章译介学一、媒介种类1、个人媒介;2、集团环境媒介;3、文字材料媒介二、译介学研究的范围:P49翻译、改编、模仿、借用、出源、雅化和俗化、评价三、汉译佛经是中国翻译事业的雏形P50四、欧美翻译史1、圣经的翻译;2、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文学的翻译;3、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翻译五、(英)塔特勒“翻译三原则”:一是译文是应该完全复写出原著的思想;二是在风格、笔调上要和原著一样;三是译文要和原著一样流畅。
严复:‘信、达、雅”六、创造性叛逆——误译在创造性叛逆——误读(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各哈姆雷特)第五章文类学一、亚里士多德将文学区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类曹丕《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秦汉、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二、文类学研究的范围:文学类型研究、文学体裁研究和文学风格研究(P65)第六章主题学一、主题学发端于德国民俗学研究二、主题学与一般的主题研究的区别:1、侧重点:一般主题研究探讨的是某一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某一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主题学所要探讨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
2、范围:一般主题研究是着眼于单作品主题的呈现、主题学研究室对两部或多部作品加以考察三、主题学的定义(P80)四、主题学研究的范围之人物典型研究人物典型原型形象:一般指保存于神话或传记中具有民族诗性的人物形象,他们在不同民族文学中不断呈现具有相似的面貌及相似的价值取向及其变异。
类型形象:一般指某种性格与个性人物,像嫉妒者、吝啬者、多余人等,有些原型人物如唐璜等也可归属这一类,;另外它也指不同时期流行的形象,如19世纪的英国绅士等。
五、主题与母题的关系区别:1、从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看,母题是较小的意义单位、文学作品中小到不能再分解的组成部分;主题是较大的意义单位,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
2、主观倾向的强弱程度。
母题往往呈现较强的客观性,没有明显倾向性和感情色彩,也不能提出任何问题,一旦给母题赋予了倾向性而使它具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主题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而且上升到问题高度。
3、存在一般和个别的差异。
母题具有普遍意义,主题则是个别表达。
联系:母题是潜在的主题,是主题赖以生长的基础,母题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原始文化的永久性主题,主题是母题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它使母题获得再生。
六、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是指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间、空间、季节、山脉等。
七、母题的研究类型:P84(重要)1、纯粹母题研究,如对中国古代作品中“生死”、“离别”、“相思”、“怀古”等主题的研究2、情景母题研究。
就是要挖掘、梳理传统文学中含有母题的情景、探讨其为人们反复运用的文学与文化机制,如与仇敌的女儿相爱、落难公子中状元等3、人物母题研究。
人物类型:a、某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恋母母题代表俄狄浦斯;b、由母题生发出来的文学形象,美狄亚是复仇母题、诸葛亮是智慧母题等。
4、意象母题研究。
探讨在不同作家笔下反复出现的意象,即有母题性意义的意象。
八、主题研究的内容P851、作家对已有题材、故事的再加工;2、作家对一些母题(主题)性人物的再处理;3、作家对某些母题性意象的再利用。
九、文学层次:题材、人物、情节、环境、意象、技巧、母题、主题。
第七章形象学一、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研究与形象学研究的形象1、研究范围:一般文学中的形象无国之分,可以是本国形象,也可以是异国形象,而以本国形象为主。
形象学研究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形象。
2、研究对象:一般文学形象主要指文学作品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形象学的形象呈多样化状态,它存在于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文字材料中,可以是人、物象、甚至风俗、观念及言词等。
3、研究重点:一般文学形象关注形象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形象学研究关注形象背后的文化关系。
二、形成的内涵与特征1、被动特征。
他者形象是一种自我观念模式的生成物2、程式化特征。
在社会已有对异国的先见影响下,在一定时期内对这种异国他者的理解是被反复书写的,形成一种模式化形象。
3、偏理性特征。
他者形象的产生往往是关注者按照自己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组、重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误解成分。
三、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P90主体和他者的关系、作家与文本的关系、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关系四、他者理论:文化综合论、缺席论、主观论五、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需要的代名词。
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中,作家以维护本国的权威地位和保存现实为出发点,用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去表现异国,用社会固有的观念去解读他者、对相异性进行整合,往往表现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乌托邦):表现出对异国文化的肯定,在承认其相异性的基础上,对本土的现实加以质疑。
六、套话的语言特征P941、高度浓缩性。
简洁:大多数套话由简单的词汇构成,成为异国形象陈述的最小单位。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
套话形成之后,其词语的形态及内涵被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性。
3、套话的生命限度。
当套话一旦形成后,在社会状态相对稳定时期内会被无限反复使用,而社会状况发生大的变化时,它会休眠,乃至消失。
但当再次出现其形成的类似社会条件时,它可能又话被激活而重新登上文化舞台。
4、套话的隐喻性:套话一旦产生即隐含着一种等级对立。
七、郑振铎《西方人所见的东方》第八章类型学填空:苏俄学者:维谢洛夫斯基、日尔蒙斯基、康拉德、巴赫金、赫拉普钦科显性的相合和隐性的遥契(名词解释)第九章跨学科研究理论美国学派: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内容和方法》P13 一.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原则:P1151、学科性原则(对跨学科研究对象的归类)2、系统性原则(本质)3、整体性原则(主体内在运思机制)4、汇通性原则(方法)5、文学性原则二、跨学科研究理论的研究视域1、文学与艺术2、文学与社会科学文学与哲学:a、互渗关系,哲学认知深刻影响文学发展,文学自觉或不自觉向哲学汲取营养。
哲学用理性思考把握世界,文学用具象的形象反映世界。
b、哲学作为人类认知世界(主要指自然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的思维成果,这些成果必然会成为文学的思想源泉。
哲学作为文学创作方法、思潮、人生感悟提供理念与方法;同时文学反过来用感性形象来反映、验证这些哲理。
3、文学与宗教P212和P247宗教活动直接促成了小说的形成,给文学提供了思想的依托和大量素材4、文学与自然科学P253和P122A、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改造自然最彻底的物种;b、文学和自然科学都致力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其建设成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进步。
C、科学往往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如《万有引力之虹》,科学发展中的重要理论、观念、方法往往成为文学发展的借鉴和来源,信息论、系统论均影响文学研究方法。
第十章比较诗学一、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在1973年出版了《中国的文学理论》,可视为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代表作二、季羡林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三、比较诗学研究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文化层面、诗学的本体论层面、诗学范畴层面、概念术语层面);3、阐发性原则P132,语言转换原则、理论相互渗透、诗学范畴的对比研究、文学批评中的诗学借用。
第十二章比较神话学一、七大学派P137(简述题)重点: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二、运用AT分类法三、钟散文《中国民谭形式》、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故事分类的工具书第十三章中国诗歌比较研究P151*一、中西诗歌本体观念的产生1、西方的模仿伦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文艺是从模仿自然和社会现实而产生的德谟克利特主张文艺模仿自然柏拉图:理论论,文艺是模仿的模仿(唯心主义模仿伦)亚里士多德:承认文艺模仿的客观现实是真实的(朴素的唯物主义)2、中国的表现论中国诗歌本体观念起源于“诗言志”说,高度强调诗人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把诗人感于物外而产生的内心活动作为创作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