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中国------明清史复习之三深化拓展、中外关联明清时期社会转型探讨复习目标1、构建通史模式,重整课本知识。
2、进一步巩固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史实以及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和基本知识结构。
3、宏观把握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理解清时期的中国在中国历史长河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位置。
4、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一、关于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趋势——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演进角度看14-17世纪中西文明的显著差异是什么?14-18世纪欧美社会转型。
(1).农业文明逐渐向工业文明转变①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②农牧场取代个体农耕(圈地运动)③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工业革命开始(2)阶级结构变化: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力量逐步产生壮大(3)少数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定代议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4)人们思想观点、价值观点发生变化:人文主义复兴发展,自由、平等、法制深入人心;追求财富和享受;个人主义成为普遍价值观。
材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
此观点称为“停滞论”。
同时,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
此观点称为变迁论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论证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观点一:支持停滞论。
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论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材料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很多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水准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观点二:支持变迁论。
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论证: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二、关于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因素分析(一)促动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的因素一组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的材料1、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2.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以出产“濮绸”闻名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已由农业转移到蚕桑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
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A.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B.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松弛3.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B.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4. (2019年高考·江苏卷)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B.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5.明代人归有光说:“虽士大夫家,皆以商贾游四方。
”而山西蒲州任光溥自嘲:“幼盖尝攻举子业,有成绪矣,乃不获究其志,弃而服贾。
”材料旨在说明?A.科举制弊端让士人深感失望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义利观6.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B.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总来说之,商品经济发展,促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市民阶层壮大,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的四民等级秩序受到冲击;受到冲击;社会观点:原有规制、思想观点、社会习俗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二)防碍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材料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但没有出现类似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一些学者把明清江南经济与英国经济实行比较,力图找到明清以后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欧的原因。
黄宗智提出了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内卷化”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江南的农户家庭虽然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投入获得了较高总收入,但因为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报酬递减,人均日产量却是下降的。
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导致社会虽然有“增长”但是却没有发展,也就是出现“无发展的增长”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江南地区在明清时期,因为哪些因素从而没有走向近代化?三、对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理解(一)17-18世纪的中国:关于“康乾盛世”材料一:17世纪中叶清王朝定鼎北京以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下,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乾盛世”。
材料二:当代著名作家魏明伦说,康熙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清朝最突出的是思想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康乾时代对统治者来说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
中国真正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
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你如何看待“康乾盛世”?(二)17-18世纪的中西对比(三)考古之兴衰,鉴今之得失阅读历史反思相关材料(1)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这个时期传统社会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新社会的因素正在农耕文明高度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萌发生长 .(2)处于转型前夜的社会,新旧力量矛盾冲突异常尖锐,其时的社会发展路向固然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制约,执政者的决策与运作作为把握方向的能动的变量,显然发挥着更为关键的主导作用。
清朝统治者愚昧自大、闭关锁国、文化专制、固守“重本抑末”的农耕藩篱,限制了近代化因素发展,坐失良机,导致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陨落。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从一直认为自居世界文化的中心,到最后退居世界文化边缘。
(3)清朝前期,一方面出现所谓的“康乾盛世”,一方面又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对此,要用辨证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虽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却防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同国外的科技文化交流,导致中国落后。
由此得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要对外开放、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基本理解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说明:西方逐渐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中国则在闭关锁国政策中盲目陶醉。
在世界世界化竞赛中,明朝政府缺少顺应时代潮流和探索世界发展的智慧和勇气。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断言:“在文明的起源中,挑战与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乃是超于其他因素的一个因素”,其实,岂止是文明之起源,就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挑战和应战的相互作用。
处于 21 世纪的中国,应该谨记历史教训,不能妄自尊大,要遵循邓小平所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思想 ,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坐标系中找准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开放的胸怀, 改革创新,发奋图强,走向世界!从明清时期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的结果你能得到哪些理解、教训?四、跟踪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2.雍正二年(1772)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
”该规定(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3.《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该制度( )A.提升了内阁行政效率 B.直接导致地方割据C.保证了地方政治廉洁 D.有利于增强监察权4.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5.乾隆四十年(1755年),两江总督商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
”上述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棉花的种植面积超过水稻6.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很多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7.徽商讲究商业道德,讲道义,重诚信,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成为明清著名的商帮。
从中能够看出徽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 )A.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B.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C.惠而不费的勤俭作风 D.团队经营的乡土意识8.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