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礼仪强调酒德,一般人以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因而知晓饮酒礼仪非常重要。
第一节中国节日饮酒的习俗其实,酒德不仅仅在于要求一个人饮酒要有节制这么简单。
“酒德”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尚书·酒诰》中集中讲解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无彝酒”、“执群饮”、“禁沉湎”等等。
这不仅是对一个人喝酒提出要求,也成为一种社会礼节。
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
1 酒席的座次礼被认为是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的反映。
“不学礼,无以立”。
礼的核心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
中国宴会礼仪的中心环节,是座次之礼。
两汉以前,以面朝东座为上。
后来,在坐北朝南的“堂”上,以南向为最尊。
现代,座次的尊位通常是依餐室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一般来说,面门居中者为上,或取朝阳,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
大型宴会时,服务员摆台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首位造型会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而隆重宴会则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预先摆放座位卡(席签),所发请柬上则标明与宴者的台号。
这样可由司仪导入,或持柬按图索骥、对号入座,确保宴会秩序。
目前中餐通行的规范是:主人座于上方的正中,主人右侧的位置是主宾位;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按身份依次按先右后左、从上向下排列。
宾主双方的其他赴宴者有时候不必交叉安排,可以令主人一方的客人坐在主位的左侧,客人一方的人坐在主人的右侧,也就是主左宾右。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无论是商务宴请还是家宴,饮酒如若巡酒,应自首席按顺序逐个敬酒。
在大型宴会上,当出现两张以上的餐桌时,就出现了桌次排列的问题。
这时,桌次排列的基本要求是:居中为上,居前为上、以右为上、以远为上(离房间正门越远,地位越高)。
一般首席居前居中,右边依次2、4、6席,左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宴席位次的设定属约定俗成,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依我国目前的习惯,在坐席安排中,首先依据职务尊卑,其次讲究年龄长幼。
2 斟酒的次序敬酒之前需要斟酒。
按照规范,除主人和服务人员外,其他宾客一般不要自行给别人斟酒。
如果主人亲自斟酒,应该用本次宴会上最好的酒斟,宾客要端起酒杯致谢,必要的时候应该起身站立。
大型商务用餐,都应该是服务人员来斟酒。
斟酒一般应先给长辈、远道客人或职务、职衔较高者斟酒。
从位高者开始,然后顺时针逐位斟酒。
斟酒顺序应从男主人右侧的女宾或男主宾开始,接着是男主人,由此自右向左按顺时针方向进行。
如宴会规格较高,须由两人担任服务,其中一人按上述顺序开始,至女主人或第二主人右侧的宾客为止;另一服务人员从女主人或第二主人开始,依次向右,至前一侍者开始的邻座为止。
宴席上斟酒时,接受斟酒者可以起身或俯身,以手扶杯或作欲扶杯状表示感谢或恭敬。
(判断9)接受斟酒时,酒杯置于桌上原处即可,你只要对斟酒者微笑致意,便符合礼仪了。
如果不需要酒了,则可以把手挡在酒杯上,说声“不用了,谢谢”就可以了。
这时候,斟酒者就没有必要非得一再要求斟酒。
对于拒绝斟酒的人,斟酒者(尤其是主人)应该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不应该强人所难。
中餐里,别人斟酒的时候,也可以回敬以“叩指礼”。
特别是自己的身份比主人高的时候。
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指尖向下,轻叩几下桌面表示对斟酒的感谢。
3 敬酒的礼仪1)敬酒的顺序在正式宴席上,一般先由主人向列席的来宾或客人敬酒,会饮酒的人则回敬一杯。
如果宴席规模较大,主人可依次到各桌敬酒,各桌可由一位代表到主人所在的餐桌上回敬。
向外宾敬酒时,应按礼宾顺序由主人首先向主宾敬酒。
一般情形下,客人、长辈、女士不宜首先向主人、晚辈、男士敬酒。
敬酒的顺序一般是主人敬主宾、陪客敬主宾、主宾回敬、陪客互敬。
客人绝不能喧宾夺主乱敬酒,那样是很不礼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2)敬酒的姿势敬酒时,上身挺直,双腿站稳。
需干杯时,应按礼仪顺序由主人与主宾先干杯。
正式宴会上,女士一般不宜首先提出为主人、上级、长辈、男士的健康干杯。
3)敬酒的态度敬酒时态度要热情、大方,应起立举杯并且目视对方,而且整个敬酒过程中都不应将目光移开。
敬酒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敬酒就意味着将杯中的酒喝干。
借敬酒之名,行灌醉别人之实是有违礼仪要求的。
4)祝酒的技巧并非所有宴会均有祝酒程序。
需要祝酒则应了解宴请性质,为何人、何事祝酒,以及对方饮酒习惯,使祝酒的只言片语不失高雅并有针对性。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举出来提议祝酒可能是非常令人紧张的,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说出你的感受,说一些简单的话摆脱困境。
但是如果你想表现得更有风度,更有口才,就应该增加一些回忆、赞美以及相关的故事或笑话,祝酒辞不应太长,应当和与场合相吻合。
幽默感极少会显得不合时宜,但是应注意场合的需要,比如在婚礼上的祝酒辞应该侧重于情感方面,向退休员工表达敬意的祝酒辞则应当侧重于怀旧。
4 拒绝饮酒和少饮酒的礼仪在宴席上,如果不会喝酒或由于各种原因不打算喝酒,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应对。
主动地要一些非酒类饮料,如汽水、果汁、矿泉水或白开水等,并说明不饮酒的原因。
让斟酒者在自己杯子里斟上一点,但可以不喝。
因为一般情形下,杯中酒是可以不喝的。
当斟酒者向自己杯子里斟酒时,用手轻轻敲击酒杯的边缘,意思是:“我不喝酒,谢谢”。
当侍者来斟酒服务时,可轻声告诉他:“我已经够了”、“不用了,谢谢。
”而不是动手把杯子挪开,或捂住杯口,这样会引人侧目。
不过面对强行劝酒的情况,宾客也不必太拘泥礼节,以免喝醉。
5 陪客的饮酒礼仪1)与大家同乐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避免唯我独尊而忽略了众人。
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影响喝酒的效果。
2)以东道主为中心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
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本意。
3)语言得当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
同时根据宴席的主题和气氛,可以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气氛,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4)劝酒适度陪客劝酒要围绕东道主的主题和兴趣,以东道主的态度为准,不能喧宾夺主。
陪客饮酒切忌过量,以控制在本人酒量的l/3为宜。
6 其他礼仪饮酒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格调、品位和文明程度。
有些人喝酒时,举起酒杯看也不看,便一饮而尽,显得极其狼狈、粗俗不堪。
而会喝酒的人则得怎样品酒并且懂得怎样喝酒。
1)适量饮酒每个人的酒量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酒量也不同。
赴宴之前,最好先吃点点心,免得空肚子灌酒,容易酒醉失态。
要知道自己的酒量大小,最多喝到八分就停,不要自信心过强。
自己还应该清楚自己喝什么酒容易醉、喝混合两种以上的酒会有什么反应。
2)随和宽容随和是饮酒第一要紧的礼貌。
如果主人有各种牌子的酒,你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酒喝。
身为客人竞向主人要求喝某种牌子的酒,是不懂礼貌的行为,只有很熟的朋友之间才可以指定你要喝的酒。
3)控制喝酒的速度和姿势喝酒的速度尽可能地不要超过宴会的主人,尤其是女子要慢慢地喝,免得被人看成酒鬼。
一饮而尽是很难看的姿态。
鸡尾酒不适合干杯。
加了冰块的酒,喝得愈慢酒愈淡,慢喝也是很聪明的防醉办法。
喝酒要注意姿势,体现优雅的风度,不要被酒精左右,举止失态或者偏偏倒倒,让人觉得没有教养。
7 酒令与猜拳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饮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别风行,他们还常常赋诗撰文予以赞颂。
后汉贾逵并撰写《酒令》一书。
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
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一人为令官,或出诗句,或出对子,其他人按首令的要求续令,所续必在内容和形式上与首令相符,不然则会被罚饮酒。
行雅令时,必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席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掷骰、抽签、划拳、猜数等。
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热闹的气氛,因此较流行。
但通令掳拳奋臂,叫号喧争,有失风度,也显得粗俗、单调、嘈杂。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饮酒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
酒令由来己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监”。
汉代有了“觞政”,就是在酒宴上执行觞令,对不饮尽杯中酒的人实行某种处罚。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
”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
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源于西周时期的射礼。
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实行酒令主要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象催化剂,顿使酒席上的气氛活跃起来。
3 课后思考与作业布置思考并列举商务饮酒的礼仪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