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www.5y
kj.co
m课
时
教
案
总第36课时课
题教学目标(目的)识记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难点: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作用。
备
注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新课引入: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明初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强化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教学过程:第一节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加强1.明朝建立1368年
朱元璋
应天(南京)——六朝(七朝)古都2.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明初,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重要原因是君主不够专权。
(2)措施:①中央
官制:废除丞相分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
(废除丞相制,权力分六部;六部设尚书,听命于皇帝;殿阁大学士,协帝理政务)②地方行政制度:废除行省设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政)③军事制度:都督兵部制约。
(五军都督府统兵;兵部奉旨调兵;将领临时任命)(类似唐朝府兵制、也类似北宋初将帅枢密相牵制)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1.制定《大明律》(1)实质:充分体现君主专制意志,维护皇权。
(2)特点:①增加经济立法。
(反映明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主张分等量刑。
(皇族大臣有特权;百姓不满受极刑)③严法整顿吏治。
(重典治国:首创廷杖制度;剥皮实草——警示继任)2.设立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1)概况: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明宪宗—西厂。
(2)职能: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
(3)特点: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都不隶属刑部。
(4)影响:突出反映封建制度衰落趋势。
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的异同:①相同:都是皇帝直接控制、指挥的专制统治工具。
②不同:锦衣卫是军队编制,东厂和西厂是特务组织。
锦衣卫由外戚或功臣率领;东厂和西厂由太监统领。
锦衣卫要受东厂或西厂的监督。
第
页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三.八股取士1.目的:严厉控制士人(读书人)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特点: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观点都有严格限制。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答题格式——八股文;答题观点——程朱理学。
(隋唐时进士科能自由发挥;王安石变法时务策可联系现实)3.消极影响为主: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培养了封建统治的忠顺奴仆;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正如顾炎武所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凡四百六十余人也。
”)小结:明初从官制、法制、监察、选官四个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科举制发展演变历程:开创——隋朝(文帝、炀帝);完善——唐朝(太宗、武则天、玄宗);发展——北宋(程序、科目、方法、名额);僵化——明清(八股取士);废除——清末“新政”。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1.“靖难之役”(1399—1402)(1)性质:明初皇族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2)背景:①明太祖分封藩王,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重犯西汉初的错误);②建文帝削藩严重威胁藩王利益,直接导致朱棣起兵反抗。
(3)结果:①燕王朱棣破南京,即位改元(明成祖——永乐);②建文帝朱允炆失踪(郑和下西洋原因之一);③营建北京与迁都北京(南京——北京)。
2.朱棣即位与营建北京(1)朱棣即位:1402年。
(2)营建北京:①蒯祥主持
设计;②结构(由外向内):进京看皇宫。
③特点:突出皇权至上与威严(三重结构;讲究对称;黄墙红瓦)。
3.迁都北京1421年。
原因:龙兴之地;对付蒙古。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迁都(商王盘庚迁殷;周平王东迁洛邑;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金朝迁都燕京;元世祖迁都大都;明成祖迁都北京;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方叛乱事件(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明朝靖难之役;清朝三藩之乱)。
认识: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进步性与消极性1.进步性: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严刑峻法、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等极端手段的广泛使用,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师生互动记录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之谜自焚说;出逃说(一是躲在国内:逊国为僧,云游四方;北京西山说;江苏吴县普济寺和穹窿山皇驾庵说;四川平昌望京寺或江油说;湖南永州新田县南国武当山说。
二是逃到国外:漂洋出海,不知所终。
)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