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

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

《民族精神耀中华》教学设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中学彭学斌726208教材依据:山东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九课项目一:《民族精神耀中华》。

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和课改理念为指导,依据2011年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通过情境导课、目标教学、先学后教、讨论辩论及多媒体展示,力求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轻松和谐、互动探究的氛围中突出重点难点、引入时事热点、培养学科素养,实现三维目标。

2、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坚持可接受性原则、实施可接受性教学”,“采取先学后教、构建高效课堂”的执教理念;“百科之魂”的地位和“启智铸魂”的功能的学科特点;师生互动、生成拓展的多边活动。

3、教材分析:《民族精神耀中华》是山东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中的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第一个项目。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此节内容属于国情教育和道德教育双重范畴,分“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两个层次,主要介绍我国民族精神的的形成和伟大作用,目的是教育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感知其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感。

“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了解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是相辅相成的,五千年文明熔铸民族魂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使其内涵更丰富、更深刻。

难点则是与此相应的两个课本材料问题的讨论、辩论活动的组织。

4、学情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古代灿烂文明,丰富和发展于近代和现代。

初三毕业班的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具有比较满意的水平,但是仍有相当部分学生不具有初三学生应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甚至有些还不及低年级学生。

心理和思想及行为等各方面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各显秋色:有不少学生心智不全、思想单纯,受到当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诱惑,加之有些家长不负责任的言行以及一些网路、图书、光碟等的影响,使得一些本来对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就了解甚少或淡漠的学生,就变得更加无知和愚昧了,不知民族精神为何物、有何作用,有的不能将民族精神与载人航天、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鲜活时事结合起来,认为民族精神已过时;有的空有爱国热情,在行动上却不知如何做才是真正地爱国、才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有损国家和民族形象的愚蠢之事。

平时更习惯于听讲、勾画、背记等接受式学习,而“缄默使人愚钝,争论使人聪慧”。

鉴于此,很有必要借本节教学以新的理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思品课程的宗旨,更是国家的需要。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对应课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讨论、辩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导课—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小结练习等环节过程,体会依标务本、目标教学、先学后教、情景教学、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学会题目入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讨论辩论等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从历史和现实两角度的引导理解。

教学难点:讨论、辩论活动的组织及新时期、“地球村”时代仍需要民族精神的的引导和理解。

教法选择:依标务本、目标教学、先学后教、情景教学、讨论辩论等。

学法指导:题目入手,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讨论辩论等。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与民族精神有关的名言、事件、图片等,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学习预案。

2、学生搜集与民族精神有关的名言警句、典型事件和歌曲名称及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欣赏歌曲《爱我中华》,思考并回答:那句歌词最能打动你?你有何深刻感受?(用一句话概括)教师:多么令人振奋的歌词、多么令人鼓舞的旋律!“爱我中华,中华英姿勃发;爱我中华,建设我们国家”,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耀中华(板书课题)二、多媒体展示课标学标,指出方法要求。

学习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讨论、辩论的能力。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

三、自主探究,走进文本(一)自主思考:可以将框题变换成什么问题?怎样回答?(为什么说民族精神耀中华?或民族精神耀中华体现在哪些方面?指导勾划两个层次题目)。

(二)先学探究:用三分钟读懂P100-103正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以下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何表现?你知道哪些与此相关的名言警句、典型事例和歌曲?3、为什么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其对内对外有何作用功能?后教指导:1、逐个问答、指导勾画、标明要求、摘要板书。

2、慢读速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点讲解名言警句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含义。

3、多媒体出示各时代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长征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抗击非典精神: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载人韩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4、材料渗透:P100-101材料及问题,引导列举典型事例如:抗震救灾、抗击非典、嫦娥探月等。

四、同伴对学,深入文本后教指导:对于学生的互动成果及时评价,使学生懂得:世界文明丰富多彩,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

邻桌合作讨论: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又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人人发言、作好记录,全班交流)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黄海大战、卢沟桥事件、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奥运开幕、蛟龙深潜、太空授课、海警保钓。

教师总结: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正是靠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明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代代相传,更加绚丽;出示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论述的多媒体材料。

五、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四人一组,结合P103情境材料展开讨论:在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时代是否需要弘扬民族精神?为什么?(方法指导:畅所欲言,组长记录)。

后教指导:变成辩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时代是否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正方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时代仍需要弘扬民族精神。

反方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时代不需要弘扬民族精神。

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更不等于“民族全球化”,在整个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仍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师指导:1、根据学生意见,全班分正反两大组,每四人一小组讨论理由。

要求人人发言,摘要记录,有理有据陈述,教师巡回参与;2、全班辩论,鼓励激辩。

要求紧扣观点、充分陈述,静听细想、巧妙驳斥。

3、主持人小结:充分肯定,指出问题,提出希望,如缄默使人愚钝,辩论使人聪慧,本次辩论…六、诊测反馈,学以致用:1.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龙乃万兽之首,气吞山河,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吉祥。

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__的伟大民族精神。

()A.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B.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C.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D.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2013年4月20日,我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灾情严重。

全国各地国家机关、组织、团体、个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企业到个人,从大陆到海外,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牵挂着庐山,彰显出大灾面前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

这种积极的抗震救灾精神:()①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体现②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③是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之感到自豪,许多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许多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名,为了利,要善于表现,敢于拼搏B.他们身上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C.他们是善于表现自己,爱出风头的人D.只有他们,才真正是为国争光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此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民族精神()①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②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灵魂与传统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④是我国经济社会一切工作的中心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5、承载民族之魂魄材料一:近一个时期,《亮剑》、《士兵突击》等一系列主旋律电视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影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那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亮剑”精神,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价值追求,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我们的文化中始终没有流失的精神,一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不能缺失的精神。

材料二:“多难兴邦”。

中华民族是在不断同各种灾害和困难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从“抗洪抢险”、“抗击非典”到“抗击冰雪”、“抗震救灾”,全国人民自强不息、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次次地折射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品质,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无坚不摧的气势。

越在危难的时刻,越能显示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是灾难深重,越能挺起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1)材料一中划线部分所提到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2)结合材料二写出这种精神在当代有哪些丰富和发展?(至少写出两种)(3)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对这种精神的认识。

七、课堂小结,主题升华:1、回归学标,结合板书,质疑释惑。

2、本节课我学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后我________。

3、教师寄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