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1月学考选考浙江省绍兴一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20年1月学考选考浙江省绍兴一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绍兴一中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A笏hù;B煌煌;C坊fāng)
2.A (句子前后不是因果关系)
3.B (《仁者爱人》)
4.C (A“房产和不动产”并列不当;B语序不当,应为“绝不认同,绝不容忍”;D成分残缺,“其背后深藏了某种职业倦怠和精神困顿”中“了”改为“的”。

)
5.①不能随便相信网上的方法②立刻用水冲洗烫伤部位③不仅没有用处
6.“儒”:左边是“人”,右边是“需”,合起来仿佛是说“人需要”的意思。

这分明是说要满足自己精神的需求,积极进取主动担当,即“拿得起”。

(3分)
“道”:左边(外面)是“走”,右边(里面)是“首”,合起来仿佛是说要“走脑子”的意思。

这分明是说脑中要想透彻,依道而行顺应规律,即“想得开”。

(3分)
7.B (“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及对老师的感恩”错,重阳节寓含惜秋敬老,教师节寓含对教师的感恩。

)
8.D (“材料三还阐述了……形成原因”无中生有,材料三没有阐述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

)
9.①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

②通过各种媒体特别是课堂教学广为宣传,让人们充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③要有创新意识,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如:七夕节上叠加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上叠加父亲节。

④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人人倡导和参与,形成良好氛围。

(每点1分)
解析:应该如何加强传统节日建设,可以结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我们应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传统节日,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倡导和参与”“‘你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传统节日文化’表格显示的信息”“这些节日除了有计时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以特殊的情感内涵和需求”分析得出。

10.①接地气,有京味儿,口语化。

②个性化,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③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且多用短句,不事雕琢但充满韵味。

④语言生动幽默。

⑤小说语言呈现出“散文化”“笔记小说”的特点,淡化矛盾淡化情节,节奏舒缓,徐徐道来,展现市井百态。

【评分标准】答出4点即可。

每点1分,共4分。

11.①用年轻人的时髦、喧嚣与浪费对比出老北京们身上的传统、简省、老派的闲适与淡定。

②暗示着时代的改变:商品文化的入侵,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

③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作了铺垫。

【评分标准】答出2点即可。

每点2分,共4分。

12.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给全文也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酒客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安乐居消失的结局,以简笔收束全文,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同时也暗示着一种生活方式或一个时代的消失。

③开头与结尾既彼此照应又形成强烈反差,让人印象深刻。

④开头繁笔舒缓,结尾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评分标准】答出3点即可。

每点2分,共6分。

13.选“安乐居”的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②“安乐居”架构了故事情节,是一个结构的“容器”,充分展示了老北京的真实日常。

③主题上,既追忆与缅怀了市井人生与民俗风情,也暗示了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带着隐隐的失落。

选“老酒客”的理由:①老酒客是安乐居里的主要群体,通过老酒客们在小酒馆依次登场表演刻画人物的性格,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②这些形形色色的老酒客体现了老北京升斗
小民身上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和人情味儿。

③主题上,寄托了对底层老北京的亲近及对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逝的淡淡伤感。

【评分标准】答出3点即可。

每点2分,共6分。

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4.C (苦:磨练)
15.D (A动词,到/结构助词,取消句子成分独立性;B副词,却/副词,才;C介词,凭借,依靠/连词,以致;D表揣测的语气副词,大概,可能。

)
16.D (“自小就自狂自大”错误,原文是“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

)
17.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18.(1)(我)又想到你一定会记住(或:吸取)两次(或: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

(“意”“惩”“俯首”“规镬”各1分)
(2)(写字这种)小小的技艺(事情),难道任随时间消磨(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区区”“磨”“工”“其”各1分)
19.悲凄凉(凄清,悲寂) (2分,每处1分)
20.①借古伤今(借典故抒情)。

全诗借贾谊被贬,暗寓作者迁谪之悲,微露讽世之意。

②借景抒情。

借对“秋草”“寒林”“日斜”等的描写,渲染凄凉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情。

③直抒胸臆。

首联“留”“悲”,尾联“怜君”,直接抒发了被贬的愤懑与悲凉。

(6分) 21.中庸。

席上肉虽多, 但不要比饭吃得多;酒不限量,但不能酒醉乱行。

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2分)
22.不矛盾。

①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的强调。

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

②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

“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

23.(1)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2)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5)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24.立意参考:围绕“钝感力”展开论述。

“钝感力”是一种“迟钝的力量”(不过于敏感),它是一种抗击打的良好心态,它能调节心理,保证个体不受外界的消极干扰,对目标有执着和坚持,对挫折和伤痛有忍耐和超脱,平和包容,坚强柔韧,积极乐观。

参考译文:
你小时侯聪慧,才质异于常人,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动颜祝贺,对我说:“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

”然而自从癸酉年科举考试后,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骄矜自满。

好比那邯郸学步的年轻人,把自己原有的本领忘了,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答应,结果你遭受挫败。

你学艺不精,又如何去埋怨别人呢?可是我庆幸地对自己说:“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

”(我)又想到你会记住两次(或: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

哪里想到一年里,越促进你,你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

是你的才
质不聪敏吗?我也还没有发现小时候聪慧而长大很糊涂的情况。

是你不够努力吗?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

可是才学造诣不过如此,这定然是你好高骛远,想广泛涉猎而使得自己疲惫不堪,这就是所谓的南辕北辙啊!还想进步,难道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贤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然而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也不多见。

我早年年少登科,窃取了好名声,狂妄地认为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与常人也没什么不同,小小的科举及第也是很容易成功的,于是放弃原来的学业,在古代典籍中驰骋。

到过了三年,新的学业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

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侮辱。

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继续以前放弃的学业,日夜学习思考,用尽全身力量,侥幸学业有所成就。

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考场上从容执笔而夺得头筹。

而今你的才能还不能超过我,却不放低姿态吸取我得到的教训,而要重蹈我的过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靠读书发家,我一生磨炼志向,勉励自身,把家规遗留给后代的原因,是自认为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名望和德行。

我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沿袭我的道路,将它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贤这些人一样,一起名垂史册。

哪里只是想取得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的宗族?我确实爱你如此深,对你的希望如此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自暴自弃),甘愿做辕下之驹(车辕下不惯驾车的幼马,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
现在既然你希望我对你不闻不问,我自然也是不会对你要求很高。

但是你要好好思考,不要甘心自暴自弃。

如果是才质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有能力却没作为,这又能怪谁呢?自己荒谬悖理,却推诿于命运,糊涂得很厉害呀!譬如说写字这件事情,我反反复复教导你好几年了,可你还是漫不经心会犯错误,一点都不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写字这种)小小的技艺(事情),难道任随时间消磨(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