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一、选择题(共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启碇.(dìng)纾.(shū)祸孟陬.(zōu)里弄.(nòng)B、巡徼.(jiào)自刭.(jǐn)罡.(gāng )风命运多舛.(chuǎn)C、齑.(jī)粉缇.(tí )骑迸.着血泪(bèng)疏浚. (jùn)D、缱绻.(juǎn) 赊.(shē)帐茕茕.(qióng)孑立黜.(chù)恶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骸.(hái )骨愧怍.(zuò)万卉.(huì)争荣峨冠.(guān)博带B.谥号(shì)隽.(juàn)秀残羹冷炙.(zhì)羁.縻(jī)C.徇.私(xùn)婀娜.(nuó) 文采斐.然( fěi) 沁.人脾胃(qìn)D.肖.(xiào)像发酵.(jiào)趿.拉(tā)投缳.道路(huán)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汲水蹂躏茄笛粉装玉琢B、蹒跚干瘪取缔层峦叠嶂C、吸慑掳掠荒冢云蒸霞蔚D、胚芽滞笨骐骥心荡神弛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条街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那时,它却是座落在伦敦西区的一条新式街道。
B、格斯拉的理想是用自己的手艺不断为人们做出结实、漂亮、舒适、耐穿的靴子,他最恨那些只顾赚钱出卖粗制烂造的靴子的人。
C、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充满着生机!青青的草色,一直绵延到春天的足迹所能达到的辽远的天涯……草比花有时更能引起人们许多的联想和暇思。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水奔腾着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
你可以想像得到那真是千钧一发....。
B、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C、棋盘上自己的棋子所剩无几,而对方却兵多将广,他感到在排兵布阵上捉.襟见肘...。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文化传统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
(灵魂归宿)B、长江上的人都知道:“泻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C、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克服懒惰松散的习惯?这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
D、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
B、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C、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
D、通过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树木、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走进国家图书馆那古朴庄严的阅览大厅,任何一个参观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轻脚步,甚至屏住呼吸,以免_________公众专注的阅读。
②经过半个小时的苦战,儿童得救了,他却高烧不退,_________不清。
③陶弘景知识渊博,_________懂得炼丹技术,_________对其他许多学科也有研究。
A.妨害神志不仅/甚至B.妨碍神智不但/而且C.妨害神智不仅/甚至D.妨碍神志不但/而且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
著有《七录斋集》。
B、普希金,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
他认为诗人应该像先知一样,“要走遍陆地和海洋,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浇亮”。
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
主要作品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C、《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样,多用“兮”字,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D、刘白羽,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北京人。
在其近70年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主要作品有《红玛瑙集》、《第二个太阳》等,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
10、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C、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11、下列句子中与“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B、恐年岁之不吾与C、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朕皇考曰伯庸,肇锡余以嘉名。
B、来吾道夫先路,乘骐骥以驰骋兮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D、敛赀财以送其行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朕.皇考曰伯庸(国君自称)都督..诸路军马(统率)B、扈.江离与辟芷兮(披,楚地方言)纫.秋兰以为佩(剪裁)C、不抚.壮而弃秽兮(扶助)恐年岁之不吾与.(等待)D、又重之以修能..(意气激昂)..(美好的才能)抗辞慷慨14、下列各句在诵读时,句中停顿正确的一句是()A、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15、下列叙述文字有错误的一项是()A、“殉道者之歌”所选的是一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诗人在特殊的境遇中有所感怀,借助诗歌来抒发情感或政治抱负。
B、《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373句,2400多字,课文《离骚》(节选)是全诗开头部分,作品表现了诗人崇尚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操,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C、“墓碑记”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生卒年寿等大概情况,但《五人墓碑记》不取这种程式,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突出赞扬五位义士面对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高度评价了这次群众抗暴斗争,深刻阐发了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其中合葬在墓中的五人是:周顺昌、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D、《肖邦故园》的作者选取了肖邦故园为切入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16、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祖国山川颂》中的“颂”是一种文体,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内容上多是歌颂,写法上多用铺叙。
B、《发现》是闻一多回国后写的第一首诗,它既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心,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怒,这是一首十二行的短诗,题目发人深思,全诗最大的特点是借助意象来间接抒情,使得作者表达的感情含蓄委婉。
C、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诗人,他们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和命运的嘲弄,他们以一种反传统的全新的独特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强调诗人的感觉世界,追求诗歌的独特意象化,善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使诗歌的主旨看起来不再象传统诗歌那样明晰易懂,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D、《指南录》后序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文,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文称为后序。
二、文言文阅读:(13%)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1.解释下列加点字。
(4分)①予之生也幸.②主辱,臣死有余僇.③生无以..救国难④然微以自文.于君亲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②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
3.你知道“修我戈矛”出自下面哪部书()(1分)A.语出《诗经》B.语出《楚辞》C.语出《左传》D.语出《战国策》4.作者身居南宋丞相之位,在这里引用《出师表》的句子“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目的是什么?(2分)答:三、诗歌鉴赏(4分)一句话(闻一多)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1、“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对这句诗是如何理解的。
(2分)2、“发抖,伸舌头,顿脚”指的是哪类人?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心情?(2分)四、现代文阅读:(12%)雨巴金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
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
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
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
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
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
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
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
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见到。
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