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某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摘要本文在对本市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水质综合评价法和水质开发利用功能法评价了地下水污染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下水污染预防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结论有:地下水评价结果为优良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较差的有1眼井,占监测井数的10%;评价结果为极差的共8眼井,占监测井数的80%。

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仅占10%,大部分井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地下水污染整体比较严重,已经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

主要的污染因子为Hg、NO3-、NO2-和Mn。

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来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预警污染防治AbstractBased on th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data in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un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groundwater evaluation result for the fine well in 1 eye,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have 1 Wells, accounting for 1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The evaluation results for the poor, a total of 8 Wells, accounting for 80% of the monitoring well number.Up to the standard of drinking water well accounted for only 10%, most of the well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standards.Groundwater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 whole, is not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main pollution factor for Hg, NO3 - and NO2 - and Mn.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bring up ground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uggested, to curb trend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Keyword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 early war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目录1引言 (3)1.1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地下水污染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地下水污染源特征 (5)1.4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5)1.5国内外研究现状 (6)1.5.1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历程 (6)1.5.2 地下水污染预警 (7)2 水质监测 (9)2.1 地下水监测点网设计 (8)2.1.1 监测点网布设原则 (8)2.1.2 监测点网布设要求 (9)2.1.3 监测点(监测井)设置方法 (9)2.2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 (10)2.2.1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 (10)2.2.2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 (10)2.2.3 采样技术、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 (11)3 地下水水质评价 (11)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评价方法 (11)3.2 评价标准 (12)3.3 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 (13)3.4 水质功能评价 (14)4 结论与建议 (14)4.1 主要结论 (14)4.2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15)4.3 主要建议 (16)参考文献 (18)致谢 (21)1引言3染,而应称为“地质成因异常”。

所以判别地下水是否污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水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第二,这种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1]。

1.3地下水污染源特征引起地下水污染的各种物质的来源称为地下水污染源。

污染源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各异。

按污染源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按产生污染物的行业(部门)或活动可划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及区域性水体污染源。

这种方法便于掌握地下水污染的特征。

工业污染源可以再细分三类:居首的是在生产产品和矿业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俗称“三废”,其数量大,危害严重;其次是储存装置和输运管道的渗漏,这往往是一种连续性污染源,经常不易被发现;第三种是由于事故而产生的偶然性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有牲畜和禽类的粪便、农药、化肥以及农灌引来的污水等。

生活污染源来自人体的排泄物、肥皂、洗涤剂、腐烂的食物和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

区域性水体污染源主要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盐水入侵。

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分为点状污染源、带状污染源和面状污染源。

这种方法便于评价、预测地下水污染的范围,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按污染源发生污染作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可以分为连续性污染源、间断性污染源和瞬时性(偶然性)污染源。

这种方法对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是必要的[2]。

1.4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地下水污染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

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

淋滤固体废物堆引起的污染,即属此类。

②连续入渗型。

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

废水聚集地段(如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即属此类。

③越流型。

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

污染物或者是通过整个层间,或者是地层尖灭的天窗,或者是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

④径流型。

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

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51.5国内外研究现状1.5.1 地下水质量评价研究历程国内早期对水体质量的评价是以定性描述为主,如观察水体的浑浊程度,品味水体的味道,嗅其气味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水体的化学组成和生物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根据毒理实验获得了各种化合物危害的阈值[3],制定出了各种水质标准。

目前水环境研究已由早期的定性描述过渡到以定量评价水体质量为主。

地下水质量评价是一个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按照一定模型进行地下水质量类别识别的“模式识别”过程。

根据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地下水质量评价可分为“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指标法”。

单因子评价法比较简单,但它是各种综合法评价的基础,主要用于地下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单一的或某种污染物占明显优势的地区。

综合指标法的关键在于“综合”,即如何根据各评价因子对地下水污染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模型”,是当前水质量模型研究的热点[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地下水质量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各种水质评价的方法,如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聚类法、神经网络法等。

它们各有优点和不足之处,都尚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不确定性、非线性理论方法的出现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水质评价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6]。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模糊数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环境质量评价中,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

其优点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考虑到水体环境本身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级别划分、标准确定所具有的模糊性,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量化[5],使评价结果接近客观实际。

在国内,王克三最早在1984年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进行了尝试[7]。

之后张振兴(1988)、涂向阳(2003)、姬亚东(2004)、郝汉舟(2007)、刘洪(2007)等人[8-12]分别将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各地的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均获得了可靠的、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评价结果。

目前,模糊综合评判法已成为水质综合评价的一种常见方法,并被认为是定量研究水质的一种有效方法[13]。

自1994年以来,一些人工智能模型如BP神经网络模型[14-18]、GA[19]模型逐渐引入到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

2005年刘燕等根据属性识别理论提出了具有自识别属性特点的“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20]。

今年来随着人们对地下水质量本质认识深度的不断提高,新的模型不断出现,如“基于PSO算法的地下水水质模型”,也出现了对先前一些模型的改进和对多种模型进行偶和得到的新模型,如“基于改进AHP法定权的模糊优选模型[21]”、“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22]”、“基于单因子污染指数地下水质量评价灰色模型[23]”、“投影寻踪模型[24]”、“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Fuzzy-Grey模式[25]”等。

地下水质量标准是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的依据,目前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是1994年由原地质矿产部提出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1.5.2 地下水污染预警地下水污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污染治理难度大、费用高、时间长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