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
姓名:韩弟国
单位:嘉峪关市建设路小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发现课本知识的引入越来越多的贴近生活,选取某个熟悉的生活场景,给学生营造一个情景模式,然后展开教学过程已经是处处可见。
我们知道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反之又为生活而服务。
每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常识、经验等,这些要素即所谓原有的知识背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我们的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且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他们更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对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充分的应用。
比如数东西,买东西等过程中,不时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上面,过程中家长也会不同的方式引导。
从而能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
而到高年级以后,就存在脱节的现象,越高的年级的情况越是严重。
当然,这也是诸多的因素造成的,复杂的计算并不是每天能在生活中遇到的,紧张的学习功课也本身给学生减少思考的时间,那么在这里也可以看出,要想能真正的引导学生将生
活与我们的数学有机的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责任是非常的重。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一.联系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学习新的知识。
我们知道数学教育可以让学生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因而将生活中的鲜活的数学问题引入到教学的大课堂,现行的课本中也直接有一部分数学广角的内容,围绕具体的事情,如三年级教材的统筹安排--沏茶问题完全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放开,扩展的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同时让学生放开思维寻找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结合所学的知识,更合理的安排时间,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加大数学利用率,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我们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处处在用,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枯燥感,认识显示中的问题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在学习“利息与利率”一节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存钱,取钱的活动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完全可以让学生模拟存钱,取钱等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找到那一部分是利息,怎么得到的。
以增加学生的好奇性,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边事物,能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教材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如同前面提到的一样,而是更多的以简单化数学话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思考,则需要我们的教师发挥想象,对课本中的题目有一定的改进,使它们更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如在六年级教材中比例的应用,完全可以拿出我们嘉峪关本地的地图来,找出大家都熟悉的两个地方测量出图上的距离,让大家计算实际的距离,让本身枯燥的计算,加入生活的佐料,变的有滋有味,课后练习则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地方,去测量计算,运用所学知识。
让数学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做到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彻底贯彻这一点,让数学这门课程真正的“活”起来,这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这才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这门课程的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