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专家共识
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专家共识
3.1
d…。SAH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凝血块及其降解产物等的刺激等,但最终均可导致 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钙内流增加,造成细胞内钙 超载,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钙超载是目前公 认的血管痉挛发生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此 DOI:IO.3760/ema.j.i娜.1001-8050.2010.01.003
・标准与讨论・
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协作组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外,由于外伤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也会导致神经 细胞钙超载,而钙超载是造成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 主要原因及最后通路。因此,应用钙拮抗剂来降低 血管痉挛及其所致的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一直是国 际研究热点。 tSAH药物治疗现状 2007年科克伦循证医学中心的荟萃分析显示, 尼莫地平显著减少aSAH后继发缺血症状,使脑血 管痉挛所致死亡和致残的相对危险度均明显下
明,尼莫地平不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忙J。 5.3低血压 2009年科克伦循证医学中心系统性综述显示, 尼莫地平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有所增加(12.0%:
7.4%,OR 1.74,95%CI为1.20—2.52)¨…。临床
[3]Joshua B,Bederson E,Sander C,e【a1.Guidelines for the
concealment)可能不够完善¨…。而2006年
《神经病学》发表的尼莫地平治疗tSAH的系统性综 述也对HIT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1|。根据Jadad scale评分,HIT IV研究只有2分,在所有4项HIT研 究中质量评分最低。通过客观回顾和分析提示:
HIT
些患者有一定效果,需要更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3.2
HITⅡ研究¨1
在欧洲13个国家的21个中心进行,探索尼莫 地平是否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后6个月的患者预后良 好率。方法:研究对象为年龄16—70岁且颅脑损伤
24
IV研究的质量可能的确存在一些问题。 2009年科克伦循证医学中心发表《钙拮抗剂与
3.5科克伦循证医学中心提供证据
h内的852例患者,其中423例接受尼莫地平静
5.2
HITⅢ研究一。 在德国21个中心进行,探索tSAH患者接受尼
莫地平治疗是否能降低tSAH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方法:CT扫描中显示tSAH的123例患者被纳入研 究。入组标准包括年龄16—70岁,并于颅脑损伤后
12
h内进入研究。患者随机分配接受尼莫地平或
安慰剂治疗。结果:6个月随访尼莫地平治疗组预 后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25%:46%,P= 0.02)。改良Hijdra积分法和Fisher分级法均发现 尼莫地平疗效与tSAH出血量有关。中等出血量的 tSAH患者中,尼莫地平治疗组的不良预后率显著低 干安慰剂组(61%:24%,P<0.01);大量出血的 tSAH患者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85%:55%,P< 0.05);但是,小量出血的患者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结论:该研究证实了尼莫地平能显著改善 tSAH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而且不增 加颅内压。
h
分析。2009年科克伦循证医学中心发表的对钙拮 抗剂治疗颅脑损伤系统性综述中,对HIT研究的质 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HIT II~Ⅲ研究均无偏倚风 险,而对HIT IV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其隐蔽分组(al—
location
内的35I例患者。176例患者接受尼莫地平静脉滴 注治疗,另外175例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6 个月随访尼莫地平组患者预后良好的比例为53%, 安慰剂组为49%,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尼莫地平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并没有 表现出明显作用,但HIT I研究提示尼莫地平对这
整理者单位: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交通大学颅脑创伤诊治中心【江基尧、高国一(电话:021—
H11'I研究¨’
在英国和芬兰的6个医学中心进行,探索尼莫
地平是否能够减少颅脑损伤后不良预后的发生率。
68383747,Email:Gt研i舭126.咖)】
万方数据
方法:研究对象为年龄16~70岁且颅脑损伤24
hemorrhage,tSAH)是颅脑损伤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 要原因之一。随着临床医学不断进步,尼莫地平治
疗tSAH患者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不断增加[科克
伦(Cochran)2009j,243位神经外科专家经过认真 讨论达成专家共识(详见名单),旨在客观反映尼莫 地平治疗tSAH患者的最新科学结论,使我国神经 外科医师对尼莫地平治疗tSAH有更全面的认识。 tSAH发生率和病理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的外伤性颅内出血,使血液流入 蛛网膜下腔,称为tSAH。依据CT扫描检查,tSAH 的发生率在颅脑损伤患者中高达33%一60%,尤其 发生在中度和重度颅脑损伤患者…。tSAH主要是 由脑损伤造成脑表面血管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所 致,出血多集聚于脑池内,有时可弥漫全脑脑沟内, 临床上常见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以侧裂 池、鞍上池、脚间池及四叠体池等较为多见。 无论是动脉瘤破裂还是外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及其降解产物均可导 致脑血管痉挛,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出现 神经功能损害等不良预后。据报道,颅脑损伤患者 中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在2%一41% 之间,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发生率则高 达60%…。tSAH后发生血管痉挛的时间比动脉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更早,且可持续10—
12
2
1
降陋]。美国心脏协会(AHA)E3]、加拿大[41等多个国
家和地区的aSAH诊疗指南中也极力推荐尼莫地平 为防治脑血管痉挛(CVS)的首选药物。另一方面,
目前fI缶床颅脑损伤治疗药物非常有限。2008年《中
国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中,ATP、辅酶A、维生 素B6和维生素C由于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无毒副 作用,价格低廉且药理作用明确而作为l|占床推荐使 用,但并未获得I级临床循证医学有效性证据的支 持【5 J。尼莫地平作为临床广泛使用的神经保护及 扩张脑血管药物,在颅脑损伤/tSAH中的应用一直 受到国际研究者的关注,但因四期临床研究[颅脑 损伤试验(head injury trim,HIT)Ⅳ]发现尼莫地平 无效而引起极大争议№J。2009年科克伦循证医学 中心发表权威综述,发现四期研究的方法学存在重 大缺陷,因此回顾以往研究及关注新循证就显得至 关重要,以便为临床治疗tSAH患者提供有价值的 参考意见。 3尼莫地平治疗tSAH患者的循证医学证据 欧洲和国际多中心曾对钙离子拮抗剂一尼莫地 平治疗颅脑损伤和tSA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 为期12年、共四期前瞻性随机双盲临床对照研究, 统称为HlrI'研究。
Neurol
Sci,1997.24(2):161一170.
中国跃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损伤专家委员会. 中国颅脑创伤脑保护药物指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24
(10):723—724.
6专家建议 尼莫地平对于无tSAH的颅脑创伤患者无效, 但能降低tSAH患者的死残率、减少外伤性脑梗死 和癫痫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不会增加颅内压和再 出血的风险。但应该防治可能出现的低血压。 7说明 (1)尼莫地平能否改善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存质 量正在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例如,尼莫地平能否改 善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期 待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 (2)本共识旨在客观介绍国际最新学术观点, 属于神经外科专家学术性共识意见,仅供我国神经 外科医师临床参考指导,不属于行业强制性文件。 (3)随着将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共 识的内容也将进行相应更新和补充修改。
3.3
0.37~0.94),总死亡率
和重度病残率也显著降低(48.2%:57.9%,OR
0.67,95%C1 0.46~0.98)。说明尼莫地平能够改
善tSAH患者的预后。全球最具权威性的科克伦循 证医学中心的这项系统性综述结果,为尼莫地平治 疗tSAH提供了全面、客观的支持证据,它荟萃分析 了所有4项HIT研究的数据,主要目的是为了彳导到 比单一研究更为准确可信的结论,排除单一研究结 果造成的偏倚。相对于HIT IV研究的局限性、公开 数据有限、研究质量不确定,科克伦循证医学中心的 荟萃分析结果更为全面和客观,更能为临床实践提 供有价值的指导。 尼莫地平治疗tSAH患者的安全性 颅内压升高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 因之一。HITⅢ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尼莫地平 并不增加tSAH患者颅内压升高的风险一J。2009年 发表的另一项小规模研究也表明,尼莫地平对重度 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无不良影响¨引。
急性颅脑损伤》的系统性综述,纳入6项随机安慰 剂对照试验,共包括1 862名受试者¨o|。对尼莫地 平4项HIT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tSAH亚 组患者中尼莫地平组死亡率显著降低(26.9%:
38.9%,OR 0.59,95%C1
脉滴注治疗,另外429例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6 个月随访尼莫地平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60.5%,安 慰剂组为59.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 是研究发现cT扫描显示tSAH的患者中,尼莫地平 组预后不良率为44%,而安慰剂组为6l%(P< 0.05)。结论:尼莫地平对于颅脑创伤患者无效,但 对于tSAH患者有效,应该开展尼莫地平治疗tSAH 患者的前瞻性循证医学研究。
Neurol,2006,5(11):
1029一1032. [7]Bailey I,Bell A,Gray J,et a1.A trial of the effect of nimodipine
on
outcome
after head
injury.Acta Neurochir,1991,“0(1):
97一105.
[8]The European study
muhicenter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