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与结构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
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与结构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 能 扩 张 速 度 过 快 ,成
本上升压力加大,资源保障程度降低 近几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产能和
产 量持续 以超过 20%的 增幅快 速增 长。据统计,2002—2004 年,全国新增 炼钢和轧钢生产能力双双超过亿吨。 2004 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 2.73 亿 吨;产能已超过 3.5 亿吨。
(四)多管齐下,化解原料价格大 幅上涨带来的风险
从近期看,一是要采取更直接、更 有力的措施,尽快落实取消对钢坯、钢 锭出口退税措施,减弱出口扩张冲动, 减少国内原材料、能源消耗和运输的 压力。二是要加强铁矿石进口协调和 管理,进一步提高矿石自动进口许可 制度的准入门槛,防止各自为政的盲 目进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拓宽 进口来源。从长期看,国内钢铁企业与 国外矿石供应商应建立长期性战略伙 伴关系。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该积极走 出去,加大境外办矿力度,以控制风 险,降低成本。■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 厅)
(本栏目策划、编辑:马天骥)
【上接第 16 页】JFE 两家企业的钢产量 占全日本的 56%,浦项钢铁公司的钢 产量为韩国的 64%。而 2003 年我国最 大的两家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和鞍山钢 铁集团合计钢产量,只占全国产量的 13.5%。
(五)钢铁工业空间布局不尽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三重错位上。一是 地区分布与资源分布错位。例如,在水 资源严重短缺的北方地区,钢产量占 全国总量的近 50%。二是地区分布与 市场需求的错位。在我国钢材需求量 大、交通运输条件好的华南地区,钢材 布局明显偏小。三是地区分布与国家 发展战略的错位。目前,全国 75 家重 点钢铁企业有 26 家建在直辖市和省 会城市;有 34 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 大城市。在国家规定的酸雨、二氧化硫 “两控区”内,钢产量占全国的 75%左 右,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成为当地主 要的污染源。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钢铁区域布局的 调整 根据我国钢铁原料从国产矿为主 向进口矿为主转变的客观趋势,以及 钢铁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的 实际情况,未来我国钢铁工业的空间 布局应向利用进口矿石等条件较好的 沿海地区集聚,向市场容量扩张迅速 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目前,可以
(三)产业重组初见端倪,企业组 织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近年来,通过联合、兼并和资产重 组,我国钢铁工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 产业集中度提高,一批具有较强国际 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形成。到 2004 年底,年钢产量超过 500 万吨的 企业增加到 15 家,占全国钢产量的比 重提高到 45%。宝钢集团钢产量突破 2000 万吨,成为我国制造业中跻身世 界 500 强的企业之一。
从 目 前 结 构 调 整 的 需 要 来 看 ,这 些共性技术,一是先进的制造工艺技 术,如洁净钢生产工艺技术、低温轧制 技术和钢铁生产过程的全自动控制技 术等。二是新一代钢铁材料,如高强深 冲钢板、细晶粒钢材、高氮不锈钢等。 三是重大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研究,如 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高效电炉设备 等。四是钢铁工业的前沿工艺技术,如 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技术、薄板坯连铸 技术等。五是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与 实施。目前,我国钢铁产品标准中 80% 以上需修订并与国际接轨。产业技术 标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事业,需要 必要的财政投入。
(二) 钢材品种结构仍不够合理, 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
2003 年,我国生产钢材的板管比 为 41.5%,其中板带比为 34%;而市场 需求的板管比和板带比分别为 48.6% 和 42%,分别相差 7 个和 8 个百分点。 国内板管带材生产不足,只能依靠进 口解决。近年来,在我国进口钢材中, 板管带材的关键品种进口量在 80%以 上。2004 年,我国不锈钢粗钢进口依存 度达 54.6%,冷轧、镀锌、硅钢片的进口 依赖度在 50%左右。
(三)积 极 推 进 组 织 结 构 调 整 ,实 现集约化生产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组织结 构调整进展缓慢,僵局难破,主 要原因在于跨省市和地区联合 重组障碍重重。为尽快扭转这种
局面,需要在财税体制上进行制度创 新,处理好兼并企业所在地与被兼并 企业所在地的财税利益关系。在政策 设计上,对于被兼并企业所纳税收中 属于地方税收的部分,可以采用固定 加递增分成的办法,协调有关各方的 利益关系。至于兼并重组所产生的富 余人员的安置费用,建议由中央政府 从被兼并企业所纳中央税中予以解 决,不足部分,由兼并企业解决。
\
● 产业政策
布 局 与 结 我构 国的 钢现 文
周
铁状 维 富
工、 业问
题 及 对 策
一、布局与结构的现状 (一)技 术 装 备 水 平 有 了 较 大 提高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通过技术 改造,工艺流程向连续化、清洁化、紧 凑化发展,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效 化、自动化发展;一大批代表钢铁工业 先进生产技术装备相继投产运行,标 志着钢铁工业综合技术水平的连铸 比,已达到 94.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0 个百分点;吨钢综合能耗、高炉利用 系数、入炉焦比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宝钢、鞍钢、武钢
考虑在用钢量大、运输条件便利的华 南地区新建千万吨级的钢铁联合企 业。在华北、东北等严重缺水地区,不 宜新建钢铁企业,也不宜大规模扩张 产能;处于大城市及“两控区”内的钢 铁企业,应控制生产规模,并创造条件 逐步缩减生产能力。
(二)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加 强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创新,为结构调 整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 分析预测
域开发多样化的消费信贷服务品种, 并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和消费信贷品种 在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方面提供不 同的选择方式,形成完善的消费信贷 服务品种体系。
2. 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新的消 费热点
如红色旅游消费,具有物质消费 与精神消费的双重性质,本身就是最 终需求,而它的发展又会带来新一轮 中间需求的产生,是增加居民消费需 求的有效途径。
钢 铁 产 量 与 产 能 的 过 快 增 长 ,造 成铁矿石进口数量急剧上升。近 4 年 间,我国进口铁矿石每年以 20%以上 的幅度增长,4 年累计增加 1.4 亿吨。 2004 年,进口铁矿石高达 2.08 亿吨, 是 2000 年的近 3 倍,进口依存度接近 50%。进口量的急剧增加,客观上引发 了国际市场矿石贸易价格的飞速上 涨。矿石进口数量和价格的攀升,将加 大钢铁企业未来的运营成本和运营风 险,危及钢铁工业及其下游产业的可紧张局面。
等特大型企业的装备水平,已接近或 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工艺技术结构明显改善,产 品结构调整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满 足率不断增强
我国钢铁工业已能够生产包括高 温合金钢、精密合金钢和低(微)温合 金钢在内的 1000 多个钢种,能够轧 制、加工的钢材和金属制品品种规格 超过 4 万个,国民经济各行业所需的 钢材品种大多可以国内生产。一些过 去依靠进口的短线产品,现已可以基 本立足国内解决;国内钢铁工业的薄 弱品种,如镀锌板、石油管及热轧薄 板、冷轧薄板等,生产能力及市场占有 率也大幅度提高。2004 年,我国国产钢 材自给率已经达到 95%,市场占有率 达 90.4%,板管带比达到 43.9%。
(三)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 力度,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创 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要不断深化农村商品流通体
制改革,建立适应农村消费市场特点 的流通网络和服务网络,整顿农产品 市场秩序,为农产品流通机制的转变 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建立全国统一 的农产品市场。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 场可以使各个地区的农业根据各自的 比较优势来布局,发挥市场主体的资 源配置作用。农业的发展必将会带来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坚决 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 为,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坚决 打击哄抬物价、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等 行为。■
(三)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还占有 一定比重,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低于发 达国家
按生产能力统计,目前我国有竞 争力的装备只占 65%左右,其余 35% 需改造或淘汰。
(四) 产业组织结构仍不合理,规 模不经济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与国际相比,我国钢铁工业的集 中度明显偏低。2003 年,在欧洲,阿塞 勒一家的钢产量占到全欧洲钢产量的 21%;在亚洲,新日铁和【下转第 15 页】
(作 者 系 中 国 社 科 院 工 经 所 副 研 究员)
15 中国经贸导刊 2005 年第 15 期
(四)产业空间布局有所优化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空间布 局,由传统的资源型布局结构向资源 市场型布局转变,东南沿海地区钢铁 工业发展加速,在全国钢铁工业的相 对地位明显上升,产业集聚趋势增强。 2000—2004 年,东南沿海地区粗钢产 量 占 全 国 的 比 重 , 由 58.6% 上 升 到 62.8%,平均每年上升了 1 个百分点。 2004 年,钢产量排名前 5 位的省份均 位于沿海地区。其中,河北钢产量 5641.4 万吨,占全国的 20.7%;辽宁 2596.1 万吨,占 9.5%;江苏 2307 万吨, 占 8.5%;上海 2141 万吨,占 7.8%,山 东 1855.4 万吨,占 6.8%,合计产钢 13436 万 吨 , 占 全 国 钢 产 量 的 60.4%。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16 中国经贸导刊 2005 年第 15 期
时制定与个人信用制度相关的法律法 规,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信息的公布与 使用范围等。(2)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 的担保与保险制度。可以考虑由政府 出资组建个人贷款担保基金或具有独 立法人资格的担保基金公司,为个人 消费贷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提供政府 信用担保,以降低消费信贷风险。保险 公司可以开设与消费信贷有关的业务 品种,银行在发放消费信贷时可以要 求消费者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消 费者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 公司要向保险受益人即银行支付一定 金额的保险赔偿金。(3)完善消费信贷 品种。各商业银行要根据居民消费多 元化的特点,在教育、旅游、服务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