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复习)一《为学》1、《为学》选自。
作者,代文学家。
2、本文讲述了“”的故事,形象地阐明了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的道理,勉励人们。
3、第一部分(第一段),以两个句式,从“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通过两组问答,对比鲜明地阐发了的道理。
4、第二部分(第2—6段),记叙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的结局,证明了的作用,突出了的重要。
富和尚的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气完全不同,前一句是。
后一句是,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态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了穷和尚面对困难的精神。
5、第三部分(第七段)由上述故事引出结论:,。
二《天时不如地利》1、孟子是家著名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并称。
孟子,名,(时期)思想家。
2、本文强调了战争中“”的作用,提出了“”的观点,主张以统一天下。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关系。
在论证方法上,突出特点是并用。
4、大量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橘逾淮为枳》1、本文选自,晏子,名,字,时期齐国政治家。
2、本文记述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挫败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的故事。
3、第二部分(第3—6段),第四句,话题一转,直接把这个比方的指向抖出,巧妙地回敬楚王,楚王的“笑”了,这是的笑,的笑。
4、晏子的、、,在文中表现得十分鲜明,楚王从至的表现更衬托出了晏子的形象。
四《伤仲永》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朝文学家,被列为“”之一。
2、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的重要性。
第一段,写方仲永。
具体形象地表现方仲永天赋之高,同时点出其和没有再接受后天教育培养作为补充的隐患,为仲永的变化。
第二段,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
“余闻之”至“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十二三岁时。
“又七年”至末尾,写仲永二十岁时,成为普通人,提醒人们,勤奋努力地学习。
3、文章语言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的惋惜之情。
《伤仲永》的“伤”意为:。
五《周处》1、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的结局,表现了。
2、文章精心选材,“”和“”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3、难能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错误,进而,幡然醒悟,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4、这篇文章选自。
这部书为朝文学家编撰。
六《小石潭记》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朝的文学家。
在教材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一篇寓言是《》,作者在被贬永州期间写下《小石潭记》等八篇山水游记,被公认为山水游记中的佳作,合称《》。
2、文章第一段写和。
潭水的清,石头的奇,周围景致的幽,表现出小潭的美妙和作者的。
3、第二段写。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的,烘托出小石潭的;再转为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潭中游鱼。
“似与游者相乐”,游鱼的,给作者带来了一丝的欢乐。
作者从、、等角度来侧面描写。
整段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4、第三段写小石潭。
运用了的手法,用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形象逼真。
5、第四段写和。
作者突出了一个“”字,并把环境的寂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写出了一种的心境。
6、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卖油翁》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字,号。
也是“”之一。
2、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
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写;第二段写。
通过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的道理。
3、文章开头简要交代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强调他射技的高超,点出了他的性格特点。
卖油翁现身说法,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制胜对方,用事实证明了的道理。
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4、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时,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他,而“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
八《核舟记》1、本文选自朝的编辑的《》。
作者是朝的。
2、这是一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雕刻者的和巧妙构思,反映出我国古代。
3、全文采用“”的结构布局。
4、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王叔远,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5段):以为顺序,围绕“”特点,先总后分,从右到左,由上至下,有条不紊地细致描述核舟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这是文章的。
第三部分(第6段):总述核舟的、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与开头相呼应。
5、本文运用和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内容既平实又生动,既准确又形象。
苏、黄的,佛印的,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口技》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朝的,选自朝的所编的《》。
2、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
3、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演出前的。
交代了口技艺人及表演的、、、,还有开演前的气氛,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和。
这一段中,一个“”字统领全篇,四个“一”字,以衬托。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八个字创造了的演前氛围,表现了宾客的,衬托了口技艺人的。
4、第二部分(第2—4段),写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第一层(第2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本层写声音、由外而内、、由分而合的过程,表现了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的情形,是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
5、第二层(第3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由到的变化。
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为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6、第三层(第4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和心理。
写声音突然大起、由少而多、由简而杂,表现火势的猛烈蔓延,救火人的,逼真再现了火场的。
7、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的情景。
再次突出,以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技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与首段。
文章戛然而止,给人留下许多,有余音缭绕之感。
8、全文结构巧妙,描写“ -- -- -- -- ”的变化,行文轻重有致,叙述。
描写和描写有机结合,把表演的内容和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
十《愚公移山》1、本文选自《》,本文是一篇带有的寓言故事。
2、通过记叙的故事,反映了的精神,也说明了的道理。
3、全文依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和,初步表现愚公。
4、第二段,写北山愚公移山的和,以及得到和,这是情节的。
5、第三段,写河曲智叟前来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反对意见,并突出了、。
名实相反的人物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的道理,这是情节的。
6、第四段,写“操蛇之神”的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所感动,二山终于被移走,与文章首段相,这是故事的和。
7、本文以二山之大与衬托愚公移山的和;以愚公与智叟相对比,显示愚公的和智叟的;以孀妻弱子跟智叟相对比,进一步表现了智叟的“”。
写借助神力解决问题,是为了表现,而且神惧人、神为人用,与祈神、拜神而仰赖于神的迷信者,有本质不同。
十一《陋室铭》1、本文作者是朝的家家(人名)。
2、文章通过,抒发了、的思想感情,展现了、的高尚节操。
3、全文仅81字,以“”统领全篇。
4、第一层(第1—3句),运用点明主旨:“”,陋室不陋。
5、第二层(第4—7句),描写、、,揭示“”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的情趣和对的厌弃,从而点明“”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6、第三层(第8句),把自己的陋室与“”、“”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表达了作者的高雅情趣,与开头的“”遥相呼应。
7、文章写法独具巧思。
首先,借助陋室说理,以的笔调表明作者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把作者的,居室美景写得而意韵悠远。
其次,句式,节奏感强。
全文主要由四、五言的句子组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一韵到底,铿锵上口,富有美。
再次,巧于,如借“”、“”以自况,且引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十二《爱莲说》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的家。
2、“说”是一种,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和,都是为了阐明道理。
3、文章通过,歌颂了君子“”的美德,表达了作者和。
4、全文以“”字贯通,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为,表明自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的可贵精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高尚品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莲花如君子般,令人敬重。
6、第二段与菊花的“”、牡丹的“”相比较,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和的生活态度。
7、结尾这几句话暗指天下像他一样品德高尚的人实在太少了,而世俗之人又何其多,使开头“”有了着落,照应了“”。
8、全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菊花比,用牡丹比,用莲花比,只用七句短语就生动写出了莲花的神态。
作者表面上写莲花,实际是在写,写。
9、用爱菊爱牡丹衬托,用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用爱菊和爱莲的人少衬托。
衬托的写作方法使主旨。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1、本文节选自《》,作者,名,时期人。
思想家,家代表人物之一。
2、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主要写了的故事,赞颂了,反映了。
给我们的启示是。
3、本文语言、。
4、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情节情趣盎然,人物性格跃然纸上:一个、,不知一步步落入陷阱;一个,,铺垫有序,最终一语中的,警策对手。
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从入手,推论到中层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逼得齐宣王赶快打住话题,作东张西望状,把话题引开。
5、“王顾左右而言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成为了人们常用的名言。
十四《公输》1、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名,家的创始人。
2、本文记载了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的精神和思想。
3、文章开头交代了故事的。
“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又表现了的精神。
4、文章主体部分叙述了的经过。
先以假设之事,诱使公输盘说出“”这句话。
用五个“”,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使公输盘所标榜的“”成了“”,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
“公输盘服”,一个“”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5、五个“不可谓”组成,增强了论辩的力量和气势。
十五《曹刿论战》1、本文选自《》,此书相传是时期所作。
2、本文记叙了的史实,突出地阐明了战胜的原因:。
同时也表现了曹刿,,。
3、全文以齐鲁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4、第一部分(第1段):写曹刿帮助鲁国做战前的准备工作。
文章先点明齐鲁之战的,概括交代了“”的原因。
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一番对话,说明当权者;同时也透露了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态度,这些为鲁国能否抵御齐国的入侵投下了一束阴影。
曹刿的回答,也显示了他是个、的人。
5、接着通过对话切入“”的正题,说明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在战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即“、、”是“”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