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内环境的知识和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内环境与体内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学会分析由内环境破坏引起代谢紊乱的生理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举例阐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以自己为例,认识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2.通过对内环境与新陈代谢关系的分析,逐步树立科学保健的生活观念。
二重点: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1.以人体为例,首先阐明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及其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精讲典型实例——缓仲物质对pH的调节过程,说明pH对内环境稳态的影响。
3.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与实例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三难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1.使用多媒体直观显示内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理解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补充直接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大系统,使学生在宏观上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本原理。
3.配合典型题例加深理解。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预习。
列出预习提纲,寻找相关疑点。
2.指导学生思考。
根据预习情况对提出的疑点寻找思考线索。
3.指导学生归纳。
无论是投影演示、实例分析,还是图解说明、小组讨论等,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最终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心内容“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课:
通过以往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单细胞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可以和它生存的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例如,草履虫(多媒体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并口答:单细胞的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下面我们以人体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内环境
学生阅读:(多媒体展示自学提纲)
教师指导:
1.引导学生识图,进行识图能力的培养。
2.诱导性地说明内环境概念中“内”“外”的含义。
3.帮学生回忆初中生物教材中淋巴的形成过程,进而理解细胞外液所包括的主要内容。
师生归纳: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CAI课件,演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请学生用箭头连线的方式,将内环境中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表示出来。
师生归纳:由此可见,组织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提问: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获得的?(多媒体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指导: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那么,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会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内环境的稳态
学生阅读:(足够时间)。
思考提纲:
(1)影响血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正常人血液的pH是多少?
(3)调节血液pH处于正常范围的方式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回答)
(1)主要因素有pH、渗透压、温度等。
(2)正常人血液的pH为7.35~7.45。
(3)缓冲物质(缓冲对)的缓冲作用。
下面以内环境的pH为例来说明
学生探究性实验
1.用加了抗凝血剂(柠檬酸钠)的血浆为实验材料,取两只洁净的试管,甲试管中加入2 mL血浆,乙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滴质量分数为1%的盐酸溶液,分别用pH试纸测试,并进行比较。
讨论:请部分学生将其实验结果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提问:如果在该实验中加入碱性溶液,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此问题课后通过实验完成)
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当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后,血液的pH将发生什么变化?(多媒体展示)
师生归纳: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因为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
就会与NaHCO
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
2
CO
3
,H
2
CO
3
是一种弱酸且不稳定,
很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
量,从而将血液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如果有过多的Na
2CO
3
发生反
应,生成NaHCO
3,过多的NaHCO
3
可以从肾脏徘出钵外。
教师总结: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也都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实验、实例的分析,我们归纳出稳态的概念。
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运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生理意义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三、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疾病。
(1)人的体温升高时为什么会思病?
(2)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或过高时,会引发什么现象?
(3)体内的尿素和无机盐过多时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回答:
(1)酶促反应受阻,代谢紊乱。
(2)血钙过低影响骨发育,血钙过高则引起肌无力等症状。
(3)引起尿毒症等疾病。
四、教学目标巩固
1.多媒体展示巩固试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抢答。
2.布置作业:
3.小结:
本节课我们讨论了有关内环境的两大内容。
即:内环境的概念,稳态的生理意义。
特别是内环境的稳态,我们以缓冲对对血液的pH调节
为例阐明了稳态的概念,又以酶促反应和血钙为例说明了稳态的生理意义。
其实,稳态的调节非常复杂,我们将在第四章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