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介语石化的概念理论问题杨鹏鹏摘要: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内外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中介语及其石化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复杂性,中介语石化在概念理论上始终存在模糊性。
在中介语石化研究中,研究者对石化概念理论不断修补,总结起来涉及几个重要问题:(1)石化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还是只影响次系统?(2)二语最终习得状态与石化等同吗?(3)石化是结果还是过程?(4)稳定化与石化同义吗?(5)石化是否该以目的语为标准?不断清晰中介语概念理论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实证研究,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及二语教学。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石化定义石化概念中的问题1. 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最早是由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展不完善的而又独立的语言系统,石化现象是中介语最明显的特征[23]。
几十年后,现代观点仍然认为石化始终是中介语的一个核心特点[3],并且是检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块试金石。
用Larsen-Freeman(2006)的话说就是,“石化为第二语言习得的中心议题的展现提供了平台……为了阐释第二语言习得,我们不仅要能说出习得是什么,而且还要明确何时、何种因素下不能习得”[20]。
从中可知,中介语石化问题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过去40年里,国内外的石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Selinker 1972,1992,2001;Ellis 1985;Larsen-Freeman 2006;Han 1998,2004,2011;戴炜栋1999,2004;陈淑芳2004等)然而,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否存在,至今颇有争议[35]。
Long(2003)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其提出质疑,指出石化研究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模糊性[21]。
以往的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石化现象,由此也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
但是,鉴于中介语石化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对石化的概念理论作出一个清晰的诠释。
2. 关于石化的定义2.1 Selinker 对石化定义的不断阐释语言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又称僵化、化石作用)。
著名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石化”的概念,他强调石化现象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学习量无关,以及石化现象发生的不可避免性。
石化是个双重概念:(1)石化的认知机制是一个潜在的语言心理结构成分。
(2)石化意味着一个与语言运用相关的结构概念[23]。
因此,石化既具有现象学概念(phenomenological)又具有认知论概念(epistemological) [13]。
自1972年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Selinker就不断对石化现象的定义进行修正。
Selinker & Lamendella 在1978年定义中强调石化的永久性,石化不只是中介语次系统的停止发展,而是中介语整个系统都停止发展,最终会导致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石化,而且还强调了石化的不可避免和固有性,即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语言运用和动机因素的变化不会起到作用[25]。
Selinker在1992年指出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除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24]。
Selinker&Lamendella 在1992年认为石化现象的发生是以非目标语结构的长期持续出现为特征的[26]。
据此,成人二语的最终习得状态是具有石化现象的中介语;石化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在所有语境中达到母语为目的语的使用者水平[11]。
Selinker 多年来在石化现象研究的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a)石化的参照范围扩大:从“语言回潮(backsliding)”到“发展停滞(cession of learning)”;(b) 对于最终习得状态(ultimate attainment),他最初认为只有5%的学习者可以达到与母语使用者相同的心理语法,后来指出没有成人二语学习者能够在所有的语言领域获得与本族语使用者一样的语言能力;(c) 石化现象的语言学范围被扩大:从语言次系统的石化到中介语整个系统石化;(d) 石化的双重概念,即石化被看作是一个认知机制和一种结构-行为现象,在早期假定中表述明确,而后来的定义却不再那么清晰[11]。
关于石化分类,很多研究者都认为石化从形式上分为个体石化(individual 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group fossilization),按性质分为暂时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
但是对石化的分类取决于对石化的认识,研究者对石化的认识如果形成不了一致的观点,其分类也必定存在争议。
2.2 其他研究者对石化的定义在Selinker(1972)石化定义的基础上,多种石化概念孕育而生,很多本质上是对其延伸和扩展。
Lowther (1983) 将石化理解为一个人获得目的语能力的无能力(inability),将石化根本上看作一个认知机制的观点[22]。
Ellis(1985)指出“石化结构体现为错误形式或者正确的目的语形式”[6]。
Hyltenstam (1988) 定义石化现象是在与一语习得不同的二语习得语境中可能发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偏离目的语者说话规范的中介语不再继续发展或者在一定条件下在学习者话语中又重新出现[14]。
我国研究者认为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中介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没有关系,换言之,正确的和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36],石化不单纯是语言错误的代名词,它是一个中性词[33]。
另外,有观点认为石化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例如Bley-V oroman (1989) 主张外语学习者所达到的是一个还未成功的学习阶段,并且学习者会在这个阶段永久地稳固下来[3]。
石化因此被视为“永久的稳定化”(permanent stabilization),即中介语发展的最终阶段。
Tarone (1994) 对此加以证实,他指出“任何中介语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中介语会石化——也就是,在未达到目的语水平时语言发展就停止在一个阶段”[30]。
这一观点强烈说明了石化是不可避免的,石化就是每个学习者的最终习得特征。
然而,集结一下所有研究者的观点,石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它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也影响着其次系统;石化从字面上看是永久性的也是相对永久性的;石化是持久的也是有抵抗力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石化发生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其他研究者认为石化只会发生一些学习者身上。
石化是中介语学习的一个阶段,所以石化包含正确形式的石化也包含错误形式的石化。
石化及表现在外部语言运用上,也由内部的认知机制限定着。
另外,石化可能代表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
因此,石化概念理解上存在诸多不一致的地方。
3. 石化概念理论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多年来,石化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使得研究者将石化应用到众多语言现象之中,由此产生了大量多样化的阐释。
例如研究者们阐释过很多石化的发生因素,像缺乏指导,缺乏正面反馈,学习惯性,语言迁移等等。
Han (2004) 辨别了50中石化导致因素,并把它们分成了四类(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情感因素)[10]。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们都对石化做了很多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解释表面上是建立在实证研究上的,有些是没有任何实证基础的单纯的推断。
尽管普遍承认石化是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特征,但由于中介语石化的复杂性,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证尝试产生的概念多样性要远远大于一致性。
不同之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石化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还是只影响次系统?目前尚未有足够证据证明石化影响着整个中介语系统,更准确地说中介语整个系统的石化是一种假设,现在可得的实证证据更支持次系统的石化[11]。
例如分析Lardiere(1998)实验受试者Patty的中介语发现:曲折词素的石化并未阻碍句法的发展[17]。
因此,Lardiere(1998,2007)指出石化仅仅是指个体学习者的中介语某些次系统的某些语言特征,而同一次系统的其他语言特征会被成功习得或者继续发展[17][19]。
特别是石化的纵向历时研究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说明:即使是被推断为石化了的学习者,习得仍在继续。
因此,Han & Odlin (2006)提出假设:第二语言习得永远不会有一个全面的终止状态;石化是持久的语言次系统发展的停止[12]。
(2)二语最终习得状态(ultimate attainment)与石化等同吗?在第二语言语境中,“最终习得状态”除字面意思“终止状态”或“终端状态”之外,其特征未得到清晰解释。
从最近二语习得研究来看,第二语言最终习得状态至少存在三个方面:(a)普遍失败;(b)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失败;(c)学习者个体内部有差异的成功/失败。
Han (2004)指出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普遍失败是学习者之间和学习者个体内部失败的混合[11]。
1)普遍失败Selinker(1972)提出的5%成功率被大量引用,有些认为这个数字太保守,有些认为估计过高。
对于要达到什么样的成功,一些研究者主张成功意味着第二语言的完全掌握,即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的掌握,而有些认为成功意味着第二语言核心语法达到类似于目的语的能力,而不考虑语言外围部分。
Gregg(1996)指出第二语言要达到像目的语一样的能力是永远不可能的[8]。
Coppieters (1987) 和Sorace(1993)也证实中介语语法与地道的本族语语法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5][29]。
2)有差别的成功、失败从学习者整体出发,学习者不是停止在一样的中介语能力的终端状态,而是可能有差别的。
Bley-Vroman (1989)等人提出了一系列个体差异:很少成人能够完全成功;在有足够的时间、输入、努力和正确的态度、动机、学习环境下,很多人会惨败,很多人会达到很高水平,其他人会处在两个极端之间[3]。
3)学习者个体内部有差异的成功/失败一个特别的学习者个体的中介语内部也有差异,掌握语言学习的某些方面可能要易于其他方面。
Selinker & Lamendella (1978)指出一个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中,部分会石化而部分不会[25]。
这种语言学习者自身内部差异说明了个体学习者最终习得状态的系统差异性[29],其系统中有些次系统成功达到目的语水平,而其他次系统未成功[17]。
(3)石化是结果还是过程?关于石化是过程还是结果,研究者们观点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