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二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一、生平与著作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社会学的缔造者,社会学至圣,社会学之父。

科学是为了预见,而预见是为了获取力量。

——[法]奥古斯特·孔德孔德生卒年期间法国大的历史事件:执政内阁、拿破仑时代、帝制时期、复辟时期、1830年革命、七月王朝、1848年革命(二月革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7个更迭的政权,无数的暴乱、骚动和革命,这50多年里称得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太多了,孔德无法摆脱这些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也只能以这些影响为基础,建构让自己理论思想栖身的大厦。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1789-1792大革命爆发与君主立宪时期(推翻波旁王朝);1792-1799-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1804-1814拿破仑第一帝国;1815-1830-1848王朝复辟和七月王朝(君主立宪)时期;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中1875年宪法,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中国: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伟业》1798年1月19日生于法国南部蒙彼利埃城。

父母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保皇党人,反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天主教在社会革命中遭到冲击极为愤慨。

但孔德却性格倔强,对宗教传统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有说法是风靡全国的启蒙运动和巴黎技术学校的共和氛围使他很快背离了父母的政治信仰),他热烈赞扬大革命对旧传统、旧秩序的冲击与摧毁,认为革命将为人类赢得自由、和谐与幸福。

孔德自幼体弱多病,但天资聪慧。

1814年,16岁的孔德考入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法国培养科学家的高等院校,孔德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而留校任教。

但事与愿违,孔德因参与反对传统考试方式而在校方留下了记录,学校重建后循规蹈矩的学生才可获准留校学习,孔德对此十分不满,一怒之下离开了自己曾十分深爱的学校。

(也有说法学校因波旁王朝复辟而转向保守学校,孔是被学校开除)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C.H.de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

后因著作权问题,两人分道扬镳。

同圣西门分手后,孔德一直没有谋到一个正式职业,生活上很贫困。

1825年,孔德同一位曾经当过妓女的卡洛琳·冯森结婚,饱尝生活艰辛的妻子对孔德生活上体贴入微、事业上全力支持。

1826年孔德设馆讲授实证哲学,巴黎很多著名科学家和知名人士来听讲座,但孔德因过度紧张在开了三次讲座之后精神失常,妻子在期间精心照料,孔德也没有因此转变对妻子的态度,妻子忍受不了,离开了孤僻粗暴的孔德。

1844年,一位不到30岁的中产阶级妇女罗斯尔·德·沃和当年已经46岁的孔德产生了恋爱,这位有教养的女性深深的改变了孔德的生活态度,也改变了孔德晚期的学术思想,但恋爱的时间只持续了几个月,罗斯尔·德·沃因肺结核离开人世。

1857年9月5日孔德在巴黎逝世。

孔德是活着的穷人死后的富翁,尽管孑身一人于世间,死后在他的墓地周围埋葬着一群永远忠于他的学生。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6卷,1830-1842)、《实证政治体系》(4卷,1851-1854)、《实证宗教问答》(1853)、《主观的综合》(1856)等。

二、理论观点(一)实证的方法孔德认为,研究社会现象,方法十分重要,不认真研究方法,在任何时候都难以求得真理。

贯穿在这些具体方法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坚持统一的科学观,即认为社会与自然界并无本质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应该贯彻到研究社会中去,没有必要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做出区分。

孔德的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也成为社会学开创伊始就一直有严重争议的问题之一。

在孔德看来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方法的研究方法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获取物质财富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摆脱神学的虚幻和传统哲学的抽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步的正确思维方式。

在社会科学领域排斥自然科学的方法是难以成立的,因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虽然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复杂,但二者都是一种外在于人们情感意志的客观对象,都是可以观察、实验、对比的经验事实。

定义:实证的源于希腊文,原意是肯定的、明确的、确定的,近代自然科学要求知识的确切性和可证明性,与空洞、荒诞和抽象对立。

直面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被孔德认为是实证的方法。

孔德认为,实证一词有5个内涵:一是真实而非虚幻的;二是有用而非无用的;三是肯定而非犹豫的;四是精确而非模糊的;五是肯定而非否定的。

为了获得实证的知识,他提出了4种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三种划分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三种。

把历史法放到比较法之中)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以直接发生的社会事实为对象;后者以历史和文化遗迹、风尚、仪式以及语言为对象。

实验也分为直接实验和间接实验。

前者是在专门为研究目的而创造的条件下对现象变化进行的观察eg实验一部电影《盲井》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防御意识的效果,分成两组,跟踪;后者则是在社会运动乃至社会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下进行观察。

比如说,人生病了,反而我们更容易了解身体的机理和机能,社会在动乱中我们也容易发现社会机体的主要规律。

第三种方法,比较法,可以做横向的比较可以做纵向的比较,人和动物比较,中国人和外国人比较,自己的历时性比较。

孔德坚持实证方法的一个原则是: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为什么)?实质是在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评价,或者说克服观察者的价值评价,仅仅从客观事物本身去把握它的客观规定性。

一言以蔽之“把社会现象看作社会事实”,这样采取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只能问它有什么?有多少?怎么样?至于社会现象应当是什么?应当有多少?应当怎么样则不必过问。

eg上课人数、上课质量(二)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说孔德的三阶段学说是他从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史或人类的思维方式发展史来为实证社会学做历史的论证。

孔德认为,历史的进步是不可怀疑的。

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据在于知识类型的变化。

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等等都是因为知识类型的变化而发展的。

有史以来,人类在不同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类型有三种: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

在神学阶段,人们以虚幻表象解释世界的本原或终极本质,把周围经验事实的变化归结为外在于人世并主宰人世的神灵的意志。

孔德认为,人们由追究世界终极本质而导致对神灵的信仰,这是合乎逻辑的。

因为终极本质和世外神灵都是不可感知的,当人们把万物本质概括为某种观念而在现实中无法证明时,就不得不将之神话。

eg云南少数民族,《心术》楠楠的妈妈形而上学阶段是神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的中间环节,实质上是神学阶段的变相。

在形而上学阶段人们对外界现象的解释更加抽象化了,超自然的抽象概念取代了超自然的神力,一系列诸如实体、存在、理念、绝对精神等形而上学概念,在繁琐的逻辑推理中组成无数玄秘的哲学体系或绝对知识,并被认定为认识世界和规范行为的理性基础。

Eg权力意志由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及其产生的绝对知识,引导或启示人们追求共同性和崇尚普遍性,于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本体的哲学体系和组织社会的革命理论。

这促使人们不仅在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上不断趋于一致,而且在社会组织上也由早期的家庭或部落扩大到近现代的民族国家。

这就意味着,绝对知识和体系性理论的建立,同社会组织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统一的发展是一致的。

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在实证阶段以研究被观察现象之间的关系来代替无法认识的本质意义。

这是一个由不再迷信绝对而走向相对的阶段。

在孔德看来,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中的家庭、部落和民族,而实证阶段的社会组织形式则是工业社会的具有全人类性的社会秩序。

从组织或控制社会的方式上,孔德把由思维方式和知识类型变化引起的社会发展阶段分别称为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军事时期是以武力强制社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权力是暴力,部落内部和部落之间对财富的争夺和聚敛,都是靠最简便、最有效的军事行动来实现的,而崇拜外在神秘力量的宗教神学,则是军事行动和暴力征服的合法性支持,因此,历史上许多大小军事行动,如十字军东征等,常常是在神的旗帜下进行的。

Eg挟天子以令诸侯受形而上学观念支配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极端肯定普遍原则的时期,哲学的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变成了体现统治者意志的各种法律条文。

法律是理性原则变成的社会规范,按照法律来控制社会,实质是让社会成员按照普遍的理性原则来抑制个性、趋向一般性。

由法律控制社会就一定要求社会服从统一意志的控制,这在本质上同军事社会是没有严格区别的,只不过控制手段由军事力量变成了思想原则。

支配工业时期的是科学,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实验科学,不仅为工业生产创造了大量新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力,而且还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和思想感情。

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人们的注意力从人与人或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夺,转向对自然的开发与攫取。

在征服自然的胜利进军中,人们开阔了视野,逐渐在全人类的普遍联系中看待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这意味着,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意识开始生成。

①神学阶段(约1300年以前),又名虚构阶段。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对超自然力量和神的信仰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社会和自然界都被看成是神创的。

神学阶段又可分为拜物教信仰时期、多神教信仰时期和一神教信仰时期。

②形而上学阶段(约1300~1800年),又名抽象阶段。

特征是崇拜抽象力并以抽象的本质如“自然界”为现存事物的终极原因,而不以人格化的神来解释现实事物。

这个阶段是过渡性的,它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批判的或破坏的时期和有机的或建设的时期。

③科学阶段(1800年以后),又名实证阶段。

以科学信仰为其特征。

人们开始放弃以神、自然界为现存事物的本质原因的探求,致力于观察现象和探讨支配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孔德认为,他所处的时代,神学思想已属过去,支配现代人的将是科学思想;封建君主制度也正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以科学思想为指引的工业社会;人类理智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决定着社会秩序的组成和社会进步的类型;与人类理智发展的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阶段相对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分别是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和工业社会,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分别为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和共和政体。

这样,孔德就把人类社会历史完全归结为人类的理智发展史,因而与理智发展最高阶段相匹配的社会组织形式──工业社会,就具有了普遍的、全人类的品(三)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当孔德为人类从军事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而高兴时,社会分化、社会冲突和社会秩序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