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标准描述了确定ISO 3833中定义的两轴道路车辆质心位置的方法。
可能有其它方法或使用更详细、更复杂的方法和设备,如倾斜桌面和摇篮。
2.参考标准
本文参考的以下标准包括构成本国际标准的规范。
标准发布时,该版本有效。
所有标准都以修订版为准,并鼓励认同本标准的团体研究使用以下标准文件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对于未标注日期的参考,使用涉及的标准文件的最新版本。
ISO和IEC成员仍是现行有效国际标准的注册会员。
ISO 612:1978,道路车辆——机动车和牵引车尺寸——术语和定义
ISO 3833:1977,道路车辆——类型——术语和定义
ISO 8855:1991,道路车辆——汽车动态和持地能力——词汇
3.试验条件
3.1操作和其它液体
燃油箱应完全装满。
如果由于汽车倾斜,按照4中的测量方法,其它液体的位移(操作和其它件),很大,则应考虑这一点。
3.2载荷条件,悬架和机械件
任何负荷都应固定到位以免汽车倾斜而移动。
汽车装载到所需载荷条件后,应卡住车轮悬挂,以免由于汽车倾斜而发生变形。
这也适用于由于悬置变形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其它零件。
举升汽车时,变速箱应置于空档。
松开驻车制动;只有卡紧或用其它方式才能防止一个轴上的车轮滚动。
前轮尽可能保持指向正前方。
4.测量方法
4.1汽车处于水平,按照ISO 612和ISO 8855规定的尺寸,测量并记录:
lleft,左轴矩,单位毫米;
lright,右轴矩,毫米;
bf1前轮矩,毫米;
br1,后轮矩,毫米;
m1,左前轮荷,单位公斤;
m2,右前轮荷,公斤;
m3,左后轮荷,公斤;
m4,右后轮荷,公斤;
rstat1,左前静态载荷半径1),毫米;
rstat2,右前静态载荷半径1),毫米;
rstat3,左后静态载荷半径1),毫米;
rstat4,右后静态载荷半径1),毫米;
4.2逐步举起一个轴(建议分三步或多步)。
记录每个位置时另一轴的轴荷和举升角。
最大举升角取决于测量轴荷所用标尺的精确度。
它应足够大,能满足5句中对精确度的要求。
4.3考虑到滞后现象,逐步降低举升轴高度,恢复到水平位置,并按上文描述记录轴荷和举升角。
4.4画出轴荷和对应举升角的切线,确定对应举升角的轴荷平均值。
4.5建议举升另一轴时重复所有的测量。
4.6在每个倾斜位置,希望确定轴矩的举升角和车轮离地面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举升汽车一端引起的轮胎变形的改变。
5.已确定参数的精确度
精确度要求如下:
——轴荷绝对值:±0.2%
——由于举升引起的轴荷变化(适用于测量载荷变化的标尺,而不是测量绝对载荷的标尺):±2.5%
——尺寸:≤2000mm:±1mm
>2000mm:±0.05%
——角度:±1%
6.质心位置的确定
6.1确定水平面中的坐标
6.1.1质心纵向位置
前轴中心和质心XcG,单位毫米,间的水平距离通过下面公式得到:
XcG=mr/mv×l
这里
mr=m3+m4(按照4.1中定义)=后轴载荷,kg
mv=m1+m2+m3+m4(按照4.1中定义)=汽车总质量,kg
l=0.5(lleft+lright)(按照4.1中定义)=汽车轴矩,mm
6.1.2质心横向位置
汽车纵向中间平面和质心YcG间的水平距离通过下面公式得到:ycG=bf(m1-m2)+br(m3-m4)/2mv
这里所有符号按照4.1的定义。
6.2确定质心离地面的高度
以下数值通过线性曲线拟合绘制数据得到:
m′r和m′r分别是汽车倾斜时地面上前后轴的轴荷;
θ是对应的举升角
6.2.2质心离地位置
质心离地高度ZcG,mm,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ZcG=l(m’f-mf)/mv×tanθ+rstat,r
或者
ZcG=l(m’r-mr)/mv×tanθ+rstat,r
这里
mf=m1+m2=前轴载荷,kg
mr=m3+m4=后轴载荷,kg
rstat,r=0.5(rstat,1+rstat,2)=前静态载荷半径,mm
rstat,r=0.5(rstat,3+rstat,4)=后静态载荷半径,mm
注1——在不需要m1,m2,m3和m4的情况下,如果只需要质心高度,则可以直接测量mf和mr。
7.数据表述
测量的数据和试验结果应记录在如附件B所示的试验报告中。
附件A
静态载荷半径rstat的确定
4.1中规定的静态载荷半径按图A.1确定:该公式对于计算本标准中描述的试验程序非常准确。
附件B
试验报告
B.1汽车VIN
B.1.1厂家
B.1.2车型
B.1.3型号
B.1.4轮胎
轮胎尺寸,前:
轮胎气压,前:
B.1.5悬架设置(如果可调):
B.2测量数据
B.2.1载荷条件(载荷描述,例如,假人、行李等及其在车上的位置)
B.2.2质量(负载)
左前左后
右前右后
前部总质量后部总质量
汽车总重量
B.2.3轮矩,前:后:
B.2.4轴矩,左:右:
B.2.5静态载荷半径:
左前:左后:
右前:右后:
B.3试验结果
B.3.1前轴中心和质心间的纵向位移:mm
B.3.2汽车纵向中间平面和质心间的距离
B.3.3质心离地高度
B.3.3.1前轴举升试验
举升角:
后轴载荷(汽车倾斜)
前轴举升后质心高度
B.3.3.2后轴举升试验
举升角
前轴载荷(汽车倾斜)
后轴举升后质心高度
本篇文章来源于玉米汽车网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网址:/test/HTML/test_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