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培训课件
案例6
患者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机器使用过程中约1 小时,血氧饱和度监测信号中断5分钟左右。
案例7
患者因心功能四级使用多参数监护系统进行监 护,在监护过程中发现监护仪血压数值不显示, 结果不能对重症患者的病情及时监控。
案例8
患者中风,为患者实行针刺后电针治疗,调节 电流强度时,开关不敏感,电流过大,致肢体 麻木。
透析机可能发生恶心、呕吐、寒战、发热、头晕、血压下降、血 压上升、心率下降等。
豁免报告范围
• 使用者在患者使用前发现了器械的缺陷而未导致伤害 的事件
• 由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事件 • 因器械超出了使用年限或保存期限导致的事件 • 正常预防功能发挥了作用而未导致伤害的事件
—《医疗器械上市后监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全球指南》 GHTF/SG2/N54R8:2006
案例3
病人进行针灸治疗后,配合红外线灯照射温通 经络,治疗过程中约20分钟,灯泡突然爆裂。
案例4
脑梗塞患者进行颅脑和颈椎的磁共振平扫,主 机拍摄图像后,不能传工作站,无法处理图像。
案例5
患者冠心病,因胸闷监测24小时动态心 电图,监测后在分析信息过程中,电脑 花屏,无法看信息,关机重启后,电脑 无法看信号。
好转。
不良事件上报案例
案例1
患者引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连接负压 引流器,将注射器接好后,腔内保持负
压并用钢针固定,半小时后,吸引器内
并无引流液,发现注射器吸引器漏气。
案例2
患者有5年糖尿病史,使用安稳免条码血糖仪
进行血糖检测,餐前餐后检测数值相近,连续
2天进行同样操作,数值均相同,有可能导致 误诊而加重病情,患者无法以此作为用药指导。
如必要时报警等;
③
将采取保护措施后仍残留的风险告知使用者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关注的是医疗器械 上市后的风险,及时发现其安全隐患, 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保障其安全性。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与质量事故、医疗事故的区别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获准上市的质量 医疗事故: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 员在医疗活动中, 违反医疗卫生管理 法律、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和诊疗护 理规范、常规,过 失造成患者人身损 害的事故。 *引自《
22
1-3部分
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及使用单位监测工作要求 公民、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不良事件报告要求
九 部 分
4部分
5-7部分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工作要求 8-9部分 有关说明及附件
23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 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之一; 2.建立并履行本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主动发
医疗器械 不良事件
9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举例)
控制面板上的按钮靠得太近,使用者按错按钮,导 致患者伤害。 (设计因素) 患者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出现 异物炎症反应。(临床使用) 输注泵速率不准确,导致患者输入过多药物。 (性能、功能故障)
10
质量事故 (举例)
某医院发生数起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接头处 断在血管中事件。经检测,该批次针头硬度不 符合注册产品标准要求。
现、收集、分析、报告和控制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不良
事件,并主动告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
3.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工作,并向临床医师反馈信息; 4.在单位内积极组织宣贯培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和技 术指南; 5.按时报告所用的医疗器械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 亡的不良事件,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 企业对干预“事件”的处理; 6.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并形成档案; 7.对使用的高风险医疗器械建立并履行可追溯制度; 24 8.其他相关职责。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医疗器械质量事故: 医疗器械质量不 符合注册产品标 准等规定造成的 事故。
合格的医疗器械
在正常使用情况 下发生的,导致
或者可能导致人
体伤害的各种有 害事件。
8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与质量事故、医疗事故的区别
主体:人 原因:非正常使用 医疗事故 主体:医疗器械 原因: 1、固有风险:设计因素、材料因素、 临床使用; 2、性能、功能故障; 3、标签、说明书等存在错误或缺陷。 质量事故 主体:医疗器械 原因:质量不合格
要点
相对完整,以时间为线索,重点为不良事件的表 现、结果,目的是为分析评价提供充分的信息。
事件陈述
2008年08月17日患者因右肱骨骨折在XX医院做
右肱骨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正常使用。术后,骨 折不愈合,疼痛。2009年09月08日拍X片,X片显示: 接骨板断裂,2009年09月09日行二次手术取出断裂 接骨板,更换接骨板重新固定。术后,9月14日患者
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应立即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27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
使用单位应注册为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用户,保证该系统正 常运行,并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通过该系统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 关报告 。 个例报告时限: 导致死亡的事件——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报告。 导致严重伤害、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事件——15个工作日内报告。 使用单位认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是应当及时告知被越过的所在 地省(区、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医疗器械的风险性
1.医疗器械的固有风险
(1)设计因素
(2)材料因素
(3)临床应用
2.医疗器械性能、功能故障或损坏,没有达到预期的功能; 3.在产品标签、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
如何控制风险
应按照以下顺序选择安全性解决方案:
①
尽可能消除或降低风险(从设计和构造上保证
安全);
②
如果风险无法消除,应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
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应立即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 《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28
年度监测工作总结
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应当在每年1月底之前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器械不良事 件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保存备查。
29
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的填写
报告内容填写
完整
客观
真实 有效
题眉 患者 资料 不良事 件情况
一、基本概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 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 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上市:获得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批准的注册证。 质量合格:符合 注册产品标准。
正常使用:按照使用说明或对于没有使用说明的医疗器械按照 一般可接受的惯例进行操作,包括由操作者进行的常规检查和 调整以及待机。*本定义引自IEC 62366:2007《可用性工程在医疗器械上的应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1
主要内容
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基本概念
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 相关条款 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的填写
为何会发生?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效益
任何医疗器械都具有一定的
风险
使用风险。“安全”意味着:
对于用械和治疗的人群而言,只是“效益大于 风险”,且仅是风险评价的“阶段性结论”,并非 意味没有损害。
25
应建立的主要监测制度和程序
1.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职责,包括部门、监测员、涉械科室联络员 工作职责; 2.本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年度考核工作制度和程序; 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法规宣贯、培训制度; 4.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收集、调查、分析、评价、报告和控制工作程 序; 5.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或预案; 6.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档案保存管理制度; 7.便于产品追溯的管理制度; 8.其他相关制度。
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伤害:
监护仪的悬挂系统因旋转接头的螺栓松脱而从天花板掉下, 当时手术室内无人受伤。该系统已按制造商的指示安装、 保养及使用。 手术床塌陷,当时无人受伤。
18
医疗器械可能发生的可疑不良事件举例
隐形眼镜导致视物不清、流泪、充血、畏光等。
义齿可能发生牙龈红肿、溃烂、出血等。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可能发生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
案例9
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及吸
痰,2天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经
检查发现气管套管出现漏气。
案例10
患者因直肠癌,使用便携式输液泵进行化疗, 发现比预计的时间提前7小时完成输注。
20
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 释义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
背
景
管理办法(试行)》
2008年12月29日
1. 宏观规定了相关方职责。
2. 对实际工作的操作指导不够细化。
3. 未对地市级监测技术机构作出规定。
21
意
义
明确和细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 测相关各方的工作职责、程序及 要求 规范、指导相关各方的工作
人工晶体可能发生青光眼、角膜损伤、瞳孔变形移位等。
静脉留置针可能发生静脉炎、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 手术防粘连剂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感染、中毒反应、局部刺激等。 呼吸机可能发生因潮气量过大、通气量不足、氧流量不稳定等引 起患者皮肤瘙痒、心动过速、高血压、心肌缺血等。 婴儿培养箱可能发生温度失控、氧浓度失控、报警失灵等导致婴 儿烫伤、缺氧、感染等。
患者做磁共振扫描时皮肤被灼伤,经检测,该 磁共振设备的射频输出功率超过注册产品标准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