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射模-6导向机构

注射模-6导向机构


概述
3.承受侧压力
导柱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承受一 定的侧压力。 高压熔体对型腔侧壁的作用力有可能使 型腔扩张变形; 导柱为悬臂梁,移动模板的重量可能造 成导柱弯曲变形。
导柱直径的确定
8.6.3导向机构
2.6.3.2导向零件的设计原则
(1)导向机构类型的选用 导向机构通常采用导柱导向,通常大型、 高精度、深腔模具,尤其是薄壁容器和 非轴对称塑件所用模具应增设锥面定位 结构。
图4—51
支承板与固定板的连 接方式
8.6.2支撑零部件的设计
a
图4—52
支承柱的安装 形式
b
a
b
图4—53 对大型模具支承板 的支承
8.6.3 调节高度零件、其他零件
(1)垫块 :图4-49所示件6称为垫块,为推 出机构构架出必要的动作空间。 (2)限位钉图4-49所示件8称为限为钉,它起 限制推出机构位置的作用,限位钉可使推板与 动模座板之间形成空隙。 (3)销钉、螺钉、水嘴、吊钩 销钉为定位件,按照原则一个面取2根销钉 即可。 水嘴是将外界冷却水源与模具的冷却水道 进行接通的零件。 吊环是为了便于搬运安装模具,凡重量大 于20Kg的模具均应开设吊环安装孔,吊环所吊 位置应在模具的重心附近。
(1)导柱导向的典型结构及导柱设计
③公差配合 安装段与模板间采用过渡配合H7/k6,导 向段与导向孔间采用动配合H7/f7。 ④粗糙度 固定段表面用Ra0.8,导向段表面用Ra0.4。
(1)导柱导向的典型结构及导柱设计
⑤材料 导柱应具有硬而耐磨的表面,坚韧而不易 折断的芯部,因此多采用低碳钢渗碳 (0.5~0.8mm深),经淬火处理 (HRC56—60)或碳素工具钢(T8A、T10A) 经淬火或表面淬火处理(HRC50~55)。
2.6.4锥面定位机构设计
2.6.4锥面定位机构设计
型腔周围设锥形面定位
2.6.4锥面定位机构设计
矩形型腔斜边精定位
2.6.4锥面定位机构设计
导正销精定位
END
图4—49
注射模组合外 形图
8.4.2
模具结构设计步骤
1.确定分型面 2.确定型腔数目 3.初步确定使用注射机的型号 4.布置型腔和浇注系统 5.设计凹模和型芯的结构 6.设计排气结构 7.设计脱模机构 8.设计冷却系统 9.设计合模机构和其它机构零件,完成模具装配草图的绘

10.最终确定成型设备的规格型号 11.模具装配图表达方法 12.绘制模具的零件 13.审核设计
(6)导向装置必须有良好的导向性能
2.6.3.3导柱导向机构的设计
(1)导柱导向的典型结构及导柱设计
(1)导柱导向的典型结构及导柱设计
①直径和长度 导柱的直径与模板宽度B成正比。导柱长 度应比凸模端面的高度高出6~8mm。
(1)导柱导向的典型结构及导柱设计
②形状 导柱的端部做成锥 形或半球形的先导 部分。大中型模具 导柱的导向段应开 油槽。
(2)导柱数量 塑料注射成型模具的导柱的数量一般需2-4 个。
(3)导柱在模具上的布置方式
(4)导柱零件的设置位置 导柱和导向孔应合理地均匀分布在模具的 周围或靠近边缘的部位,避开型腔板在工 作时应力最大的部位。导柱和导向孔中心 至模具外缘应至少有一个导柱直径的厚度。
(5)导向装置必须考虑加工的工艺性
8.6.1.3
合模机构
导柱合模机构 导柱增设锥面合模机构
概述
合模机构是塑料模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 分。
合模机构的三个作用: 1.导向作用
引导动、定模正确合拢,避免型芯或凸 模先行进入凹模型腔内,以保证不损坏成型 零件 如图5-1所示,一般导柱的长度至少长 于型芯6-8mm。
概述
2.定位作用 定位是指保证动、定模按照正确的位 置闭合以形成所要求的型腔。 合模方向要求唯一性,即便型腔形状 对称也按特定方向合模,因为制造模具 不考虑互换性。 导柱与导套的配合间隙值影响合模对 中精度。
8.6.1 作固定用途的板件
(1) 座板 :模具上机安装时与注射 机固定连接的模板称为座板,有定模座板 和动模座板。 (2) 固定板 :图4---50所示采用a 的台肩式固定零件方式,固定板背面要求 设支承板,防止零件受力后退出;若采用 b、c方式,则固定板背后无需设支承板。
abcFra bibliotek图4—50 固定板的固定 形式
8.6 结构零部件的设计
8.6 结构零部件的设计
本节介绍模具中装配关系比较独立 的部分结构零件 图8.1所示为一副注射模外部可见 典型结构零件组装图 。
8.6.1 8.6.2 8.6.3
作固定用途的板件 支承零件 调节高度零件、其他零件
8.6.1注射模的标准模架
中小型模架系列依定(动)模板的宽和长 划分,即以模板的宽度B*长度L为系列主参 数,按同品种、同系列所选用的模板厚度A、 B和垫块厚度C作为每一系列的规格,供设 计者组合和选用。同时按导柱和导套安装 方法可分为正装形(代号为Z)和反装形 (代号为F)。
8.6.2 支承零件
(1)支承板 支承板与固定板的连接形式如图4---51所 示。因为螺钉与固定孔单边间隙一般大于 0.5mm,故在要求两板错位量为0.5mm以下时均 应采取定位措施。 (2)支承柱 支承柱的安装方式如图4—52所示,a为固定 于动模座板上,b为固定与支承板上。支承板的 支承件图4—53 所示为大型模具中采用支承 柱(图a)和支承条块(图b)作支承件的情况。
(2)导向孔及导套的典型结构及导套设计
①装配
②公差配合与表面粗糙度
导套内孔与导柱之间为动配合H7/f7,外 表面与模板孔为较紧的过渡配合H7/n6(直 导套)或H8/K7(带轴肩导套),其前端可设 计一长3mm的引导部分。 其粗糙度内外表面可用Ra0.8。
③材料
导套的材料可用耐磨材料。硬度最好 比导柱低相差5度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