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配合物的反应机理-1
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2
Rudolph A. Marcus (Canada)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in chemical systems".
当进入的配体接近时,原来的某个配体可能下移,因此中间 产物应当具有三角双锥的构型。
26
(1) 进入配体 Y 对离去配体的双分子取代反应。
慢 快
ML4 + Y
ML4Y
ML3Y + L (缔合机理)
ky途径(直接的双分子取代历程):
Y A M T B T X +Y A M B T X A Y M X B
单分子取代机理(SN1)又叫离解机理(D机理)
双分子取代机理(SN2)又叫缔合机理(A机理)
典型的离解机理和缔合机理都较少,大部分介于二者之间,
称为交换机理(I机理)
• 目前很少见SN1,SN2的说法,倾向于应用D、A、I机理。
12
离解机理(D机理)
缔合机理(A机理)
13
X-M,Y
中间体 XMY X,M-Y
A M T X
Y -X B
A M T
Y B
=ky[原配合物][Y]
27
(2) 离去配体被溶剂(水)分子所取代(决速步骤),然后 Y 以较快 的速率取代配位溶剂(水)分子。
按缔合机理进行, ML4 + H2O ML3(H2O) + L (慢) ( 水大量,一级反应 )
ML3(H2O) + Y ML3Y + L
19
(慢 ) (快 )
特点:首先是Y进攻反应物,生成较高配位数的中间配合物,
(3)交换机理(I机理) D机理的特点是旧键断裂再生成新键, A机理是生成新键再断裂旧键, 实际上是不能分得这么开。
反应过程很可能是进入基团Y接近配合物的同时,离去基团L 逐渐离去。
所以大部分取代反应都可归结为交换机理(I机理) 。 交换机理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A) 进入配体的键合稍优于离去配体键的减弱,反应机理倾 向于缔合机理,称为交换缔合机理(IA)。 (B) 离去配体的键的减弱稍优于进入配体的键合,反应机理 倾向于离解机理,称为交换离解机理(ID)。 大多数取代反应都可归于IA或ID机理。
衰期t½ 1 min配合物,叫活性配合物,超过一分钟的则 是惰性配合物。
7
•活性配合物和惰性配合物
注意区别配合物的活性和惰性与 热力学稳定性: 配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取决于反 应物和产物的能量差(DH); 配合物的活性、惰性则决定于反 应物与活化配合物之间的能量差 (Ea )。
活化能决定反应速率和过渡态的稳定性,属于动力学的范 畴;反应热决定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属于热力学的范畴。
(2) MLn-1 + Y MLn-1Y
特点: 先断裂旧键,腾出配位空位, 然后Y占据空位,形成新键。
(快 )
决速步骤是离解(即旧键的断裂), 总反应速率只取决于MLn的浓度, 与配体Y的浓度无关,属一级反应:
= -d [MLn]/d t = k1 [MLn]
17
分两步:(1) MLn MLn-1 + L (2) MLn-1 + Y MLn-1Y 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dX/dt = kX 》
20
反应机理示意图
活化络合物
离解机理D
交换机理I
缔合机理A
(a),(c) 有中间产物存在,(b) 无中间产物
21
Activation parameters
Large negative value of DS‡ > associative mechanism Solvent reorganization
过渡态
过渡态
活 化 络 合 物 : 人 为 设 X-M,Y X,M-Y 想存在于过渡态的物种, 它在反应中以同样的速 率分解成产品 。 它不 一 定真实存在 , 也不能检 测。 中间体:反应物到产物之间的中间化合物,它是客观存在的, 能分离出来或用物理、化学手段捕捉到并推断出来。
6
中间体 X-M-Y
26 配合物的反应机理
26.1 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 一些基本概念 •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 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26.2 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 外界反应机理 • 内界反应机理
1
配位化合物的反应十分广泛,有取代反应、电子转移反
应、分子重排反应和配体上的反应等等,
本章具体讨论:1)配体的取代反应;
(快 )
H2O
28
ks途径(溶剂过程):
A A M T B X +S slow T M S B A +Y fast B Y T M S T -S A M B Y T X -X
A M
S B
=ks[原配合物]
29
为验证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取代反应的一般速率公式,把反 应控制在假一级条件:
亲核取代试剂的浓度大大地超过配合物的浓度,这样亲核 取代试剂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忽略,只与配合物的 浓度有关。
而 [Ni(CN)4]2- + 4*CN- ⇌ [Ni(*CN)4]2- + 4CN 加入*CN-差不多立即就有*CN-结合于配合物中;
说明[Ni(CN)4]2-是动力学活性的。
9
•反应方程式与反应机理
H218O
10
2. 取代反应的机理
亲电取代 和 亲核取代
亲核取代反应是配体之间的取代反应。
Eyring plot
22
Volume of activation
A large negative value of DV‡ > associative mechanism
A positive value of DV‡ > dissociative mechanism
23
二、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
(k1,慢) (快 )
-dX/X = kdt
反应时间由0到t 及X由X0到X积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X
X0
dX / X=-k dt
0
t
lnX - lnX0 = ln X/X0 = -kt lgXo/X = kt/2.303 当反应物消耗一半时,X = X0/2 t = t1/2
18
半衰期 t1/2 = 2.303lgX0/(X0/2) /k = 0.693 /k
•配合物的活性与惰性
配离子发生配体交换反应的能力,是用动力学稳定性的 概念来描述的。 活性配合物:配体交换反应进行得很快的配合物; 惰性配合物:交换反应进行得很慢或实际上观察
不到交换的配合物。
注意:这两类配合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
H. Taube建议,在室温下,0.1 mol· L-1的溶液中反应半
-
k观 = ks+ ky[py]
[Y] = py(mol· L-1) k观 与 [py]的关系
ks = 0,意味溶剂的配位能力差,ks途径变得不重要了。
32
例2:
不同溶剂对反应历程的影响不一样:
Cl Pt Pr3P Cl NHEt2 + *NHEt2 methanol (or hexane) Pr3P Cl Pt Cl *NHEt2
k观 = ks+ ky[Y]
• 在甲醇中k观与[*NHEt2]无 关,完全依赖溶剂的取代 反应进行;
• 在已烷中,k观与[*NHEt2] 成线性关系,截距 ks 为 0 , 已烷的配位能力差,影响 不大。
[Y] = *NHEt2 (mol· L-1) k观与[*NHEt2]的关系
(2) 缔合机理 (A机理,SN2机理) Associative mechanism 分两步:(1) MLn + Y MLnY (2) MLnY MLn-1Y + L 然后L基团迅速离去,形成产物。 决定反应速率的是配位数增加的活化配合物形成的快慢,因 此总反应的速率决定于MLn和Y的浓度,属二级反应: = k[MLn][Y] 实际反应进行时,通常并非仅按上述两种极端情况发生,在 多数的取代反应中,进入配体的结合与离去配体的解离几乎 是同时进行的,即交换机理,I机理。
配位数为 4的配合物,有两种可能的构型:平面正方
形(dsp2杂化)和四面体(sp3杂化);
四面体配合物通常是动力学活性的,取代反应的速率 非常快,研究得较少;
研究得较充分的是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A M T
X B
24
A M T
X B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配位数比八面体配合物配位数少,配体 间的排斥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也较小,取代基由配合物分子 平面的上方或下方进攻没有任何障碍。 这些都有利于加合配体,从而使得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 反应一般按缔合机理进行。 形成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中心离子: Ni(II) 、 Rh(I) 、 Pd(II) 、 Ir(I)、Pt(II)、Au(III)等,通常具有d8电子构型; Pt(II)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价态稳定,取代速率适中,研究得 比较充分。
= ks[原配合物]+ky[原配合物][Y] = (ks+ky[Y])[原配合物] 表观速率常数,k观 = ks+ ky[Y] k观对[Y]作图,直线的斜率为ky,截距为ks
30
k观对[Y]作图,直线的斜率为ky,截距为ks
ky
ks
31
例1: 甲醇 [Pt(bpy)Cl2] + py −−−− [Pt(bpy)PyCl]+ + Cl控制 [Pt(bpy)Cl2] << [py],(py大大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