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现代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现代语文教学改革措施摘要: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行,一线教师难免产生很疑难与困惑,本文在此背景下结合作者的研究与思考展开论述,对当前的语文课改、语文教学中的诸种关系、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语文教师的负担以及语文高考等人们关注、思考的热点问题作了建设性的阐释和回答。

行文中体现了真正的对话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育;新课改;语文知识编者按:倪文锦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语文新课标”的研制者之一。

倪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生平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出有《语文教育展望》和《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等著作以及诸多学术论文。

倪先生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享有较高威望的专家,前不久,应西部某杂志的邀请,对某中学语文教师**平关于语文新课改的思考与困惑作了衷恳而又精当、独到的点评。

虽然优先生一再声明这纯属个人观点,但我们认为,倪先生的观点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语文课改,尤其是对广大的一线教师颇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特在此发表,以飨本刊及热心语文教育的读者。

读了对**平老师的介绍,我被这位普通的教研组组长并不普通的思想深深打动。

因为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一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面对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跳动的脉搏,而且这种感受的确十分真实,非常真切。

我完全理解他的内心,因为我也有过8年以上的中学语文教学经历。

作为长期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学和部分参与了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下面我谈几点纯属自己的个人看法。

一、如何看待当前的语文课改**老师对“课标课改”有着无法消极等待和不回避的意识,更有为“民族一搏”的强烈的责任感,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如此,面对新课程提出的诸多新课题,才会产生困惑和迷惘。

这一方面说明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逐渐理解、消化和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从新课程、新教材这一角度看,其自身的确也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

但有一个基点应该明确,这就是语文课改是大势所趋。

语文课改怎么改是可以讨论的,但不改是没有出路的。

大家可以反思一下:本轮课改之前,语文课程曾被分解成几十个“能力点”,上百个“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些点进行“碎尸万段”式的肢解,这样的语文教学思路对头吗?当时的考试、当时的评价大家满意吗?我想答案不用我多说,发端于1997年的那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全国性大讨论已经非常说明问题。

二、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在**老师接受记者的访谈中,他谈到了课改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而且带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里,我不就事论事,因为语文教学是个复杂系统,我只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一点意见,不知对大家能否有所启发。

在当前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高兴地看到,无论是实验区还是非实验区的一线语文教师,都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精神,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

努力转变观念,探索实行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教师由于思想上的片面性,缺乏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往往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因此形成不少认识误区,教学容易走极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注意了多元文化却淡忘了如何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倡导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丢了传统教学的许多优秀内涵;重视了学生主体而忘了尊重文本;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却忽略子有意义接受学习,注重了学习中的体验、感悟却不再提科学训练.如此等等:如不认真加以辨析,势必不利于巩固革新的成果及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我认为,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并不只是存在一种完全对立的、绝对排斥的、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应该是对立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只要认识对头,采用的方法得当,它们完全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

所以,学会用系统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悟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关系,是我们推进新课程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我们尤其要学会运用互补的观点,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如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要正确处理多元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要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主客体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的关系;在学习方式上,要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系;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要正确处理注重体验、感悟与进行科学训练的关系等。

三、关于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问题本次语文课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这是一种进步。

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

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

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

现在对语文素养讨论很多,这是正常现象。

正像有人所说,课程标准不是圣经,在学术上是可以讨论的。

更何况作为实验稿,它本身就需要吸收各种意见。

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所作的具体解说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宇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观之,“知识”、“能力”仅仅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它们并不平行并列,处于一个层面之中。

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由于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解释并不全是从操作层面给出的,所以导使第一线的教师觉得它是万宝全书,无所不包,或觉得它就是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述,所以在课程实施时难以把握。

我想,能不能换个角度,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助教师理解语文素养的含义呢?例如,依据加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他们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习得的,这种习得的学习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语文情感与态度。

前四者都属于能力范畴,但态度却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涉及到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如一个人在车上不愿给老人让座,并不是他不具备让座的能力,而是缺乏尊重老人的态度。

语文素养也可以用加涅的五类学习结果解释。

1、言语信息。

加涅讲的言语信息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一些类型的语文知识:(1)语言文字知识。

(2)课文内容知识。

(3)课文背景知识。

语文课程中的言语信息,大致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知识视野、思想观念和文化品位。

2、语文智慧技能。

语文智慧技能是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技能,大致分为如下几方面:(1)字词学习。

(2)句子学习。

(3)段落篇章学习。

无论是从简单到复杂,或是从低级到高级,这些学习是在简单规则基础上形成新的规则。

语文智慧技能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宇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能力等。

3、语文认知策略。

语文认知策略是一套如何学习语文的程序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它相当于语文素养中的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

4、语文动作技能。

语文课程中的动作技能主要包括发音技能和书写技能。

拼音、朗读中含有发音技能,它要求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腔、舌头的肌肉协调。

书写,尤其是用毛笔书写,要求手部的小肌肉协调能力。

这些在规则支配下肌肉协调运动的能力属于心理学上的动作技能。

语文素养中的写字及口语交际能力都需要有动作技能的参与。

5、语文情感与态度。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里面蕴含了许多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内容:一是道德,课文中歌颂、赞美的人物可以作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从中习得做人处世的价值标准。

二是审美,课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描绘的美好意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内容基本上属于情感态度范畴。

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语文知识,把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对立起来的观点并不恰当。

关于语文知识,从课程论的角度看,我们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加以避讳,因为任何课程不可能设有知识,或者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没有知识的课程。

语文课程同样如此,用不着怀疑。

我们只是不赞成语文课程原封不动地照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等知识,因为事实证明,原封不动地照搬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

所以我是一个“语文知识”的淡化论者,但淡化的只是旧有的、效果不佳的“语文知识”系统。

但同时我又是“语文知识”强化论者,我主张应根据中小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规律,加强对语文课程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重构。

所以语文课程的知识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知识,有没有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建构什么样的知识,对语文课程而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一点恰恰是需要我们第一线老师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四、关于教师负担问题**老师提出的教师教学超时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我曾在不止一个场合提到,从送审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教学内容份量偏重。

大家知道,高中新课程一个模块编一册教材,教学时间仅36课时。

但现在一般都编到四个单元,4至5篇课文,涵盖听说读写,语文应用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等多个侧面。

最多的一册送审稿,我没记错的话,是216页。

所以,我部分同意一些教师说的。

这事实上既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增加了教师负担。

因此,出现像**老师谈到的一个现象,即教师直接从网络上下载课件了事也不奇怪。

如果排除教师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它至少部分地反映了有一些教材比较难教,教师对教材把握有困难这样的事实。

所以有人讲,通过审查的语文教材,也并非不是没有缺陷的。

话虽偏激,反映的也是实情。

我曾从某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中选了两篇课文,让我的博士生——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高级教师郑桂华在她执教的班级试讲。

应该说这是一流的学校、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生,教师是认真备了课的.但上下来学生却没有感觉。

为什么,这就值得深思。

当然,作为一线教师,我希望大家多一点切切实实的教研,少一点热热闹闹的“科研”(有人认为教研即科研,我并不认同,这里不作展开)。

当前教师做课题固然重要,也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在教学研究上多下功夫。

不然的话,再好的理念也会在实践中走样变形。

不过,对**老师的一个观点我也有些看法。

他说“叶圣陶、鲁迅、朱自清都担任过中学教师,那时并没有多媒体、网络、教参,也不存在课程改革,但是他们的课依然上得精彩。

”我认为名师的形成是长期积淀的结果,而不是像今天一些地方搞一个速成的“名师工程”,授一个“名师”头衔那样获得的,所以才是大家公认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