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教育社会学,认识教育的独特视角
1.教育社会学,认识教育的独特视角
• 他分析了社会、学校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并分析 了它们如何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他极力主张, 为了认识教育系统,应将系统的结构性阶层和权 力关系(宏观层面分析)和学校中互动的教育过 程(微观层面分析)整合起来。 • 语言模式的研究。他指出语言模式固化了某人的 社会等级。某个家庭的阶层地位决定着其话语模 式,而反过来也会影响其社会地位。有必要评估 教学和教育意识形态中的阶层偏见对学生表现的 影响。 • 伯恩斯坦毕生工作的目标是“防止工人阶层教育 潜能的浪费”。
几个人的例子:皮埃尔· 布迪厄
• 布迪厄著作的中心概念是文化资本——
• 来自社会高阶层的儿童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例 如,正确的语言、艺术、音乐、戏剧和文学知识 以及世界上重要观念等) • 这种文化资本是一种商品,可以在校内以及后来
的工作中为获取更高层次的地位而进行交换。这
样,文化资本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再生产了学生
学习教育社会学的心态准备
•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社会学中各种冷酷的数据
– 请牢记这是关于群体的一般性描述,对于个体, 是可以通过努力不断走向更优秀的 – 我们需要了解社会以及他人的一般性观点,但一 定不能困于其中 – 超然地做社会学研究或学习 – 识透教育社会学者的“侠骨柔情”
几个人的例子:伯恩斯坦
Copyright ©2012 by Pearson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举例
• 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学生在学校中是否更为成功? • 在教育不同背景与能力的学生时,如何运用不同的教 学方法、学习风格和课堂组织来提高成效? • 社区影响学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校 的决策,尤其在涉及到年轻人社会化问题上? • 教师的职业化怎样影响学校系统?教师职业资格考试 会提高教学质量吗 ? • 机会均等和种族融合等问题对学校有何影响?少数族 群学生在民族融合的学校里会学得更好吗? • 对于所得到的工作机会而言,有些学生是否存在教育 过度现象? • 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未来的收入?
的社会阶层。
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某 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 忘录。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 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 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 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 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 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 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 是你和我的生活。
Copyright ©2012 by Pearson
Max Weber’s Approach
• 通过跨文化事例和研究前工业化社会与现代社会,韦伯阐
释了教育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作用。在前工业化时代, 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人区隔化,即培训人们适应社会中 的某种生活方式及其特定的“位置”。(龙生龙,凤生凤) 然而到了工业化社会,教育面临着新的压力,这源于向上 流动的社会成员在经济体系内竞争着更高的职位。在培训 人们新的社会角色方面教育机构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盖茨,乔布斯,俞敏洪,马云) • 韦伯注意到现代科层组织的一个特点是其理性专家领导, 合理的教育促进“专家型人才”和旧有的“有教养的人” 之间的对立。
Two components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 carry out objective research, and (2) help schools interpret and implement scientifby Pearson
• 展示
– 一人主讲或者分工主讲均可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认识教 育的独特视角
Sociology and Education
WHY is it essential to employ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when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The ―haves‖ have access to the best education. 无产者在寻求更地分享社会财富时,就会形成不断的挑战 等级制度是权力演化的结果
Copyright ©2012 by Pearson
Max Weber’s Approach
Weber’s view is a unique conflict approach that combines macro- and micro-level analysis. Weber argued that the primary activity of schools is to teach status cultures.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个体与群体 的利益冲突影响着教育系统,社会中统治群体的利益和目的 塑造了学校 ―Insiders‖ benefit from thei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s and ―outsiders‖ have numerous barriers in place that keep them from benefiting from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教育其实是在为精英的军事、政治以及其他统治和剥削培养 守纪律的劳动力
Copyright ©2012 by Pearson
Durkheim(涂尔干,或,迪尔凯姆), Functional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É mile Durkheim was quite influential and promoted the use of sociology in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是建议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教育 学的第一人 《道德教育》1961、《教育思想的演变》1977、《教育与社会学》1956
2.Conflict Theory
Some sociologists argue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status quo in the functionalists’ approach to education, and the emphasis on shared values and understanding, does not address the numerous problems in education. 卡尔· 马克思(Karl Marx)为冲突理论奠定了基础 Conflict theory assumes a tension in society between the ―haves‖ and ―have nots.‖
适合什么人研究 爱心取向,理想取向
善意的提醒
• 尽管教育社会学是运用一套独特而强有力的工具来 客观地考察教育系统,有时某些问题会使那些知道 “正确答案”的人在意识形态方面感觉很不舒服
• 教育社会学的目的是客观地考虑教育实践,有时是
有争议的话题,甚至是不受欢迎的信条,从而获得 对系统的理解 • 请以开放的思想来面对此课所涉及的主题内容,不 断提出问题,挑战其中的观点
1.Functionalist Theory
Just as the heart and brain are necessary for the survival of a human being, an education system is necessary for the survival of society.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宗教、政 治、经济、医疗在整个系统中都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而且相互依赖 Interdependent parts make up society and education is one of these parts. 功能主义者的研究和政策建议都是以教育系统应该适应社会为指导的, 变革是协助系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是缓慢的进化过程。 Change occurs because institutions are adapting to new circumstances.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举例
• • • • • • • 择校,教育公平 教育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不同背景学生的学业成绩(重点大学生源) 学校在受什么人以什么方式的影响 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的受教育权 异地高考 农村合并校
初识教育社会学
教育学原理
研究内容 关键词 研究对象 考察尺度 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依 据及方法 教学有效性、个体发展 个体为主 微观为主
教育社会学
社会制度、社会化过程,个体和 群体相互作用 权力、制度、阶层、改革 群体为主 宏观与微观结合,小中见大 促进了社会分层,是权力的争夺 等等 为什么是这样的 理性、清晰、批判、斗争 现实取向,正义取向
如何看待教育的 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功能 思考的特点 学习感受 应该是什么样的 阳光、温暖、希望、浪漫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 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 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 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 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In the 1920s, Robert Angell developed the term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previously it was known as educational sociology.
教育社会学
刘峻杉 教心教研室,A区413 cnuljs@
参考书
(美)巴兰坦,海默克,熊耕等译,《教育社 会学:系统的分析》(第6版),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1.(有第5版电子版) (美)莱文,郭峰等译,《教育社会学》(第 9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有电子版) 徐瑞,刘慧珍,《教育社会学》,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0.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