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外科学期末材料主编:黄志勇副主编:林婷婷往届材料提供者:林园香期末考试时间:2014年12月10下午期末快到了,大家加油了!——11级七年制中医学乙班▲三角星:表示之前老师强调的重点★五角星:表示期末老师画的30个重点材料有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见谅!期末为不挂科还请大家好好抱佛脚!麻醉P40第二节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1.▲麻醉前病情评估与ASA分级P41Ⅰ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Ⅱ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疾病,功能代偿健全。
Ⅲ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Ⅳ并存疾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Ⅴ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Ⅵ确诊为脑死亡,其器官拟用于器官移植手术供体。
I ~II级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良好,风险性较小。
III级病人的器官功能虽在代偿范围内,但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减弱,风险性较大,如术前准备充分,尚能耐受麻醉。
IV级病人因器官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的风险性很大,即使术前准备充分,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仍很高。
V级者为濒死病人,麻醉和手术都异常危险,不宜行择期手术。
2.麻醉前准备事项:(1)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2)心理方面的准备(3)胃肠道的准备(成人择期手术前应禁食6-8h,禁饮2h;小儿术前应禁母乳4h,牛奶6h,食物8h, 禁饮2-3h)(4)麻醉设备、用具及药品的准备(5)知情同意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P42:(1)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及恐惧的情绪(2)提高病人的痛阈(3)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4)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
4.麻醉前用药一般在麻醉前30~60分钟肌内注射。
5.▲常用药物43:安定镇静药,催眠药,镇痛药,抗胆碱药。
第三节全身麻醉1.临床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复合麻醉,基础麻醉。
2.全身麻醉的分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
★肌肉松弛药P47(1)去极化肌松药:以琥珀胆碱为代表。
▲作用特点P47:①使突触后膜呈持续去极化状态②首次注药后,在肌松作用出现前,可有肌纤维成束震颤,是肌纤维不协调收缩的结果③胆碱酯酶抑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有增强效应。
(2)非去极化肌松药:以筒箭毒碱为代表。
▲作用特点P47:①阻滞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占据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②神经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并未减少,但不能发挥作用③出现肌松作用前没有肌纤维成束收缩④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拮抗。
★应用肌松药的注意事项P48:①应建立人工气道,并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②肌松药无镇静、镇痛作用,不能单独应用,应在全麻药作用下应用③应用琥珀胆碱后可引起短暂的血清钾升高,眼内压和颅内压升高④低体温可延长肌松药的作用时间;吸入麻醉药、某些抗生素及硫酸镁等,可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作用⑤合并有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病人,如重症肌无力,禁忌应用非去极化肌松药⑥有的肌松药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及过敏体质者慎用。
3.吸入麻醉药的强度是以最低肺泡浓度(MAC)来衡量,最低肺泡浓度越小其麻醉效能越强。
4.气管内插管术▲目的P52:①麻醉期间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便于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或血液②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防止病人缺氧和CO2蓄积③便于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的应用。
5.▲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P54:(1)反流与误吸处理:减少胃内容物的滞留,促进胃排空,提高胃液的pH,降低胃内压,加强对呼吸道的保护(2)呼吸道梗阻处理:①上呼吸道梗阻:应避免在浅麻醉时刺激喉头;给予阿托品可预防喉头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②下呼吸道梗阻: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和良好的氧合(3)通气量不足处理:应辅助或控制呼吸直至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必要时给予拮抗药(4)低氧血压处理:吸氧(5)低血压处理:补充血容量(6)高血压处理:气管插管时可复合镇痛药,以减轻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调节麻醉深度,控制性降压(7)心律失常处理:应适当加深麻醉(8)高热、抽搐和惊厥处理:应积极进行物理降温第四节局部麻醉1.▲局部麻醉不良反应P57(一)毒性反应:(1)★(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P57:①一次用量超过病人的耐受量;②局麻药液误入血管;③局部血管丰富,吸收过快;④病人因体质衰弱等原因而导致耐受量降低。
(2)症状:①轻度:多语,头晕,耳鸣、眼花、嘴唇发麻、心悸;②中度:烦躁,坐起,肌肉震颤;③重度:全身抽搐以致呼吸抑制,严重时心率增快,血压降低。
甚至可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预防:①一次用药量不超过限量;②注药前先回抽有无血液;③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或用药部位酌减剂量;④如无禁忌,药液内加入少量肾上腺素;⑤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作为麻醉前的用药。
(二)过敏反应(1)症状:①局部症状,注药局部红斑、水肿;②全身症状:全身红斑、荨麻疹、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
(2)处理:①首先停止用药;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③维持循环稳定,适量补充血容量,紧急时可适当选用血管加压药,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
2.局麻方法:(1)表面麻醉(2)局部浸润麻醉(3)区域阻滞(4)神经阻滞:臂神经丛阻滞(可在肌间沟、锁骨上和腋窝三处进行);颈神经丛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指(或趾)神经阻滞第五节椎管内麻醉1.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腰麻),硬膜外间隙阻滞及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2.脊髓的被膜由内至外为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脊液在腰麻时起稀释和扩散局麻药的作用。
椎管内麻醉的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
3.麻醉平面:是指感觉神经被阻滞后,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
4.交感神经被阻滞后,能减轻内脏牵拉反应;感觉神经被阻止后,能阻断皮肤和肌肉的疼痛传导;运动神经被阻滞后,能产生肌松弛。
交感神经最细所以最先被阻滞,运动神经最粗所以最迟被阻滞。
5.椎管内麻醉对生理的影响(1)对呼吸的影响:通气不足甚至呼吸停止;(2)对循环的影响:①低血压②心动过缓(3)对其他系统的影响:迷走神经功能亢奋,胃肠蠕动增加,容易诱发恶心、呕吐。
尿潴留。
6.腰麻:又称蛛网膜下隙阻滞,是指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而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麻醉作用。
7.腰麻穿刺术:一般取侧卧位,屈髋屈膝,头颈向胸部屈曲,腰背部尽量向后弓曲,使棘突间隙张开便于穿刺。
鞍区麻醉常为坐位。
成人穿刺点一般选L3~4间隙。
8.麻醉平面的调节:(1)穿刺间隙: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病人仰卧时L3位置最高,T5和S4最低。
(2)病人体位(3)注药速度9.▲腰麻并发症P65:(一)术中并发症:(1)血压下降、心率减慢(2)呼吸抑制(3)恶心呕吐(二)术后并发症:(1)头痛(2)尿潴留(3)神经并发症10.▲腰麻适应症和禁忌症P66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禁忌症: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脊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颅内压增高;②凝血功能障碍③休克;④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⑤脓毒症;⑥脊柱外伤或结核;⑦急性心力衰竭或冠心病发作。
对老年人、心脏病、高血压等病人应严格控制用药量和麻醉平面。
不能合作者,如小儿或精神病病人,一般不用腰麻。
11.硬脊膜外隙阻滞并发症(一)术中并发症:(1)全脊椎麻醉(2)局麻药毒性反应(3)血压下降(4)呼吸抑制(5)恶心呕吐(二)术后并发症:(1)神经损伤(2)硬膜外血肿(3)脊髓前动脉综合征(4)硬膜外脓肿(5)导管拔出困难或折断12.硬脊膜外隙阻滞适应症及禁忌症:适应症:横膈以下的各种腹部、腰部和下肢手术,且不受手术时间的限制。
颈部、上肢和胸壁手术。
禁忌症:凡有穿刺点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休克、脊柱结核或严重畸形、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对老年、妊娠、贫血、高血压、心脏病、低血容量等病人,应慎重,减少用药剂量,加强监测管理。
围术期处理P99第一节术前准备1.按照手术的时限性,外科手术可分为三种:①急症手术(如外伤性肠破裂);②限期手术(如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③择期手术(如一般的良性肿瘤切除术及腹股沟疝修补术等)2.手术前生理准备(1)为手术后变化的适应性锻炼:术前练习在床上大小便,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和咳痰的方法。
术前2周应停止吸烟。
(2)输血和补液: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合试验,备好一定数量的血制品。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和贫血、低蛋白血症。
(3)预防感染(4)★胃肠道准备P100:从术前8~12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止饮水,涉及胃肠道手术者,术前1~2日开始进流质饮食,有幽门梗阻的病人,需在术前进行洗胃。
对一般性手术,在术前一日酌情作肥皂水灌肠。
如果施行的是结肠或直肠手术,酌情在术前一日及手术当天清晨行清洁灌肠或结肠灌洗,并于术前2~3天开始进流食、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5)其他:手术前夜,可给予镇静剂,保证良好的睡眠。
第二节术后处理1.▲★缝线拆除(时间)P103:一般头、面、颈部在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关节附近或减张缝合处最好14日后拆线。
青少年病人可适当缩短拆线时间,年老、营养不良病人可延迟拆线时间,电刀切口应推迟1~2日拆线。
2.切口可分为三类:①清洁切口,用“Ⅰ”表示,是指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②可能污染切口,用“Ⅱ”表示,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
其他如皮肤不容易彻底消毒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再度切开者。
③污染切口,用“Ⅲ”表示,是指邻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污染或感染物的切口,如阑尾穿孔的阑尾切除术、肠梗阻坏死肠管切除手术等。
3.切口愈合分为三级:①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指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处理。
第三节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一)术后出血(二)术后发热与低体温非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原因:手术时间长(>2小时),广泛组织损伤,术后输血,药物过敏,麻醉剂引起的肝中毒。
(三)呼吸系统并发症(肺膨胀不全、术后肺炎、肺栓塞)(四)术后感染(腹腔脓肿和腹膜炎、真菌感染)(五)切口并发症(血肿、积血和血凝块最常见,血清肿,伤口裂开,切口感染)。
切口裂开的原因:1)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2)切口缝合技术有缺陷,如缝线打结不紧,组织对合不全3)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的动作,如剧烈咳嗽,或严重腹胀切口部分裂开:除皮肤缝线完整而未裂开外,深层组织全部裂开,称为部分裂开。
切口完全裂开:切口全层裂开,有肠或网膜脱出者,为完全裂开。
(六)泌尿系统并发症(尿潴留、泌尿道感染)外科感染P114第一节概论1.▲外科感染的特点(课件上):①常为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③多为器质性病变,常有组织化脓坏死,而需外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