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咬伤.PPT课件
.
18
1. 口服中毒,早期催吐,并用2%碳酸氢钠液洗胃。
.
7
局部处理: (1)拔火罐拔出毒液,并用稀氨溶液、碳酸氢钠溶液、 肥皂水等清洗伤口。 (2)严重者皮下注射3%依米丁少许,可以止痛。 (3)伤口周围用蛇药涂敷,如金黄散,可止痛、消肿。 (4)伤口周围用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止痛及防止毒液扩 散。 全身处理: (1)症状严重,应用蛇药。 (2)有过敏症状时,用抗组胺药物。 (3)可用盐酸哌替啶、吗啡、盐酸氯丙嗪止痛。
.
16
甲醇(methanol)又名 木醇,其中毒的主要原因如工 业生产事故性甲醇中毒,主要 由呼吸道长时间吸入甲醇蒸汽 所造成。或大量饮用含甲醇较 多的劣质酒,或饮用以甲醇加 水兑成的假酒,即能发生急性 中毒,甚至死亡。
甲醇可在体内缓慢地氧化 成毒性更大的甲醛及甲酸。甲 醇中毒主要病理损伤为脑水肿、 脑膜出血,视神经和视网膜萎 缩性变,肺部出血、水肿,肝、 肾浑浊肿胀等
.
6
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 量的毒液,即毒液呈酸性,含有两种 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 和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蚁 酸、胆固醇等。
局部症状:局部红肿、疼痛。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 炎和组织坏死,或发生横纹肌溶解,甚而导致急性肾衰竭, 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斑。
全身症状: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加快 、痉挛、全身麻木甚至昏迷,偶有过敏性休克。
.
12
河豚鱼产于我国沿海各地及长江中下游,鱼 肉鲜美,但因河豚鱼的某些脏器及组织中均有剧 毒,常因剖剥、洗涤、烹调等处理不当而导致食 人中毒。
.
13
河豚鱼毒素毒性强烈,据报道 0.5mg河豚毒素可毒死70kg体重的成 人。其肝脏、卵巢、睾丸、鱼子、皮 肤、胆、血液、眼球、脑髓中都含有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以 卵巢、肝脏含量最多,河豚鱼的肌肉 一般无毒,但受内脏、血液污染可导 致食人中毒。
.
8
蜂(bees)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种类喝多,如 蜜蜂、黄蜂、大黄蜂、土蜂、狮蜂等。其腹部末端有 与毒腺相连的螯刺。
蜂蜇刺中毒,多由于在林区、树上工作或玩耍时, 不慎触动蜂或蜂窝引起。
.
9
蜂类的毒力不一,蜜蜂毒力较弱,其毒液成酸性 ,含蚁酸、组胺、磷酸酯酶A、玻璃酸酶、卵磷脂酶 。黄蜂的毒液毒性较强,除含组胺外,还有5-羟色胺 、胆碱酯酶和缓激肽等,导致溶血、出血和中枢神 经损害,并能引起中毒性肝炎。
严重者血压及体温下降,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呼吸困 难、急促、浅表而不规则,最后发生呼吸中枢麻痹或房室传 导阻滞,必须迅速抢救,以免导致死亡。
.
15
1. 催吐 2. 洗胃 3. 静脉补液 4.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以减少
组织对毒素的反应。 5. 应用维生素B1B6B12等注射治疗神经肌肉麻痹。
河豚毒素是钠通道的强烈阻断剂, 主要使脑干中枢和末梢神经麻痹,先 为感觉神经麻痹,次是运动神经麻痹, 最后是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麻痹,如 不积极治疗,则可致死亡。
.
14
潜伏期一般为30min至5h,食后不久即有恶心,呕吐, 口渴,腹痛或腹泻等。
神经系统症状 :口唇、舌尖、指端麻木,行走不稳,共 济失调,甚至瘫痪,或有排尿困难。
泌尿系统:蛋白尿、血尿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
.
4
局部治疗:早期,排毒、消肿、止痛 中期,祛腐拔毒,治疗感染 后期,生肌敛口,恢复功能
全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疗:(1)抗蛇毒血清治疗 (2)胰蛋白酶治疗 (3)中医辩证治疗
.
5
蜈蚣(centipede)属于多足纲,俗称百足,体扁 而长,其第一对脚呈钩状,瑞丽,钩端有毒腺口,位居 口器直后,故而一般成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 毒汁。蜈蚣性畏阳光,常栖于树皮、腐木、石隙或阴暗 的土地上、堆积的煤块中;偶有藏伏于衣、物内。人们 在室外工作或小儿玩耍时,可被蜈蚣咬伤而致中毒;室 内潮湿和不清洁,亦会有蜈蚣潜入,造成咬伤中毒事件。
.
17
1. 轻度中毒 :头晕、头痛、耳 鸣、乏力、视物模糊、步履蹒 跚、兴奋失眠等。
2. 中度中毒:除上述轻度中毒的 症状加重外,出现共济失调和 神智模糊。
3. 重度中毒:剧烈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 ,很快进入昏迷,最后发生呼 吸衰竭,危机生命。
4. 精神变态型:精神症状经治疗 后多能恢复。
.
2
蛇毒的成分绝大部分是具有毒性的蛋白 质或多肽类物质、脂类、酶等。
蛇毒按有毒成分的作用性质,可分为神 经毒素、血液毒素和肌肉毒素
.
3
神经系统:全身酸痛、四肢无力、麻木,甚至瘫痪、眼 睑下垂、吞咽和发音困难、呕吐。
心血管系统: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炎症、 出血坏死等,甚至出现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
10
局部症状:绝大部分蜂类蛰伤, 仅有明显的红肿、烧灼感及刺痛,甚 至形成水泡,很少引起坏死。
全身症状:(1)被群峰或黄蜂蛰 伤后,病人有发热、恶心、呕吐、腹 泻、烦躁不安,以致痉挛、昏迷、周 围循环衰竭、肺水肿、心肌及呼吸机 麻痹,可于数小时内死亡。
(2)有特异体质者,唇和眼睑肿 胀、荨麻疹、腹痛、胸部气闷、血压 下降、神志不清等过敏性休克现象, 最后因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而死。
. 临床药学二班 第六组 23号-32号1
蛇(snake)属爬行纲。我国约有近五十种毒蛇,其中常 见的有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烙铁头、 海蛇、蝰蛇等。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毒蛇遇人时受惊而 要人。
毒蛇的毒素由颚上的一对毒腺分泌,毒腺与毒牙相同,在 咬伤的破口处,蛇毒素即由毒牙注入被咬伤者的伤口内。通过 淋巴和血液循环,逐渐扩散至全身。
.
11
局部治疗: (1)休息,保持镇静 (2)用稀胺溶液、碳酸氢钠溶液、肥皂水、食盐溶液、糖 溶液洗敷伤口 (3)严重者,皮下注射3%依米丁少许 (4)距刺伤周围约半寸处,涂抹南通蛇药片,或2%碘酊 全身处理: (1)全身症状严重者,内服蛇药片或注射针剂 (2)有过敏反应甚至休克者,可选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 松或地塞米松等治疗 (3)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25%-50%葡萄糖液20ml内, 缓慢静注,能有效的制止肌肉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