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散文1

苏轼散文1


• 其次物的艺术技巧。
•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能了然于口与手”, “辞达” (《答谢民师书》)。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 主张
• 苏轼还提倡文章内容、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和独创 性。
• “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 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 “地之美者,同于 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 则王氏之同也。”(《答张文潜书》)
• 同时他继承父亲苏洵的主张,提倡“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凫绎先生文集序》)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答乔舍人启》)
• 苏轼古文理论具有创造性的地方是,更强调散文的文学 性,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强调“文”的独立性。
“文章如精金美玉”(《答谢民师书》) “文章如金玉” (《答毛滂书》) “文章如金玉珠贝”(《答刘沔书》) “余性不谨语言,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肺脏。有所不尽,如茹 物不下,必吐出而已。”(《密州倅厅壁记》) “能道意所欲言” 。(《答王庠书》) “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书李伯间山庄图后》) “技道两进”(《跋秦少游书》)。
二、异彩纷呈的杂文
• 和议论文相比,苏轼的记、序、书信、 杂说、随笔、题跋等一类杂文具有更高 的成就,也更典型地体现了他散文挥洒 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
二、异彩纷呈的杂文
1.苏轼的游记和柳宗元注重描写和欧阳修富于 情韵不同,有着叙事、描写、议论紧密结合 的特点。如《石钟山记》 2.苏轼的亭、台记,写法变化多端,不主故常。 《凌虚台记》、《超然亭记》、《放鹤亭记》 艺术上飘逸清旷,匠心独运。 《喜雨亭记》 记叙、议论、描写交相参用,构思新颖,笔 调轻灵。
第三节 挥洒自如的 散文风格
挥洒自如的散文风格
•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 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 不能知也。 ——《文说》
挥洒自如的散文风格
• 这种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的特点,首先是由 作者文思横溢,并能随物赋形,精妙曲折地描 写事物所造成的,但也和他散文的语言有很大 关系。 • 苏文语言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精炼生动,往往 寥寥数语,就尽态极妍,形神毕肖。另一个显 著特点是,自然本色,显得自由洒脱,逸丽明 畅。
• 与此相关,他还强调创新,不过这种创新不是“好 奇务新”(《题柳子厚书》),而是符合文艺规律 的独创。
•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 后》)
第二节 丰富多样的 散文创作
一、汪洋恣肆的论说文
• 苏轼的论说文主要包括政论和史论两种。 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他要求改革弊政的进步 思想,又表现出他在王安石变法中的保守 倾向,思想成就不太平衡;艺术上则大多 文字平顺,气势旺盛,以严密生动的分析 说理见长。 • “欧文优游有余,苏文昭析无疑”(刘熙 载《艺概· 文概》)
二、异彩纷呈的杂文
6. 苏轼所写的碑传不多,但也有一些优秀的 作品。如他的《韩文公庙碑》就别具一格, 从大处落笔,写他“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 运”的文学、政治业绩,显得不同凡响。 《方山子传》也和一般传记写法不同。 可谓传中变体。这篇传记不仅摹写生动,笔 致横溢,而且文短意长,感慨遥深,颇得 《史记》神髓。
挥洒自如的散文风格
• 苏轼一生所写散文的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 有发展的。

“凡文字少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 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文字,看高下 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旦夕学此。” ——《与姪论文书》
挥洒自如的散文风格
苏 文轼 散
第一节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的散文主张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 主张
• 苏轼在散文理论上有卓越的建树。苏轼高举韩、欧 两面旗帜,坚持他们文道合一,反对形式主义的方 向。
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 庙碑》)。 推崇欧阳修是“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序》)。
三、如诗似画的散文赋
• 中唐以后,由于古文运动的影响,赋开始 朝散文化方向发展,杜牧的《阿房宫赋》 可以看作其先声。进入宋代,欧阳修的 《秋声赋》就是这种散文赋趋向成熟的标 志。 • 在欧阳修的影响下,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 和杰出的创造力,进一步兼取古文和赋的 优点,用写散文的方法来作赋,创作了前 后《赤壁赋》,自由流走如诗似画,把文 赋的写作技巧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一、汪洋恣肆的论说文
• 苏轼的论说文深受贾谊、陆贽和《孟子》、 《战国策》的影响,常常广引史实,好作比 喻,进行对照比较、严密论证,富有逻辑性 和生动性,同时腾挪跌宕,穷极变幻,有着 雄奇奔放的气势和自然流畅的语言,艺术技 巧较高。 • 缺点:由于一味逞才驰词,论说古今,有时 或发脱离实际的书生空论,或为了矜奇务新 故作惊人之谈。
三、如诗似画的散文赋
•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作者文赋中各有千秋的姊 妹篇。同是写泛游赤壁的情景,但反映的季节不同, 景色不同,寄托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前赋写秋 夜泛舟江上,月白风清,流波万顷,作者见美景而 生议论,表现出他的旷达情怀。后赋承前赋而来, 写作者冬夜登山,江上泛舟时的见闻感受,并用虚 幻的梦境来表现他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 • 前人论前后二赋,常把它们联系起来看,比如储欣 《唐宋八大家类选》说:“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 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 不殊也。”
• 苏轼强调首先要在高深的思想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形成不能自已的创作欲望,而不是无 病呻吟或“勉强为之”。 • “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 主张
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 其可得耶?……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 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 行唱和集序》)
• 早年学《战国策》、《孟子》和贾谊、陆贽,并受其父 纵横雄奇文风的影响,显得汪洋恣肆,峥嵘绚烂。后来 读了《庄子》,特别是被贬黄州后佛老思想有所抬头, 风格为之一变,渐趋高旷超迈,潇洒飘逸,但机变雄杰 之气,怨刺愤激之语,还时时显露。至远贬岭外以后, 受陶渊明诗文的熏陶,加上文字技巧臻于成熟,文风又 一变,他这时的文章如清风朗月,一尘不染,表现出平 淡自如,率真纯净的特色。当然,在这些演变过程中, 他散文总的风格特点仍然贯穿其间。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 主张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散文 主张
• 在崇尚散文的平易自然上,苏轼和欧阳修同中有异: 欧偏重于平易顺畅,而他除主张平易,反对艰涩外, 更强调自然的一面,追求文章的自由挥洒,无拘无束。
•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 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 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
二、异彩纷呈的杂文
3.诗文集序也是苏轼散文中广为传诵的一种体 裁。它们写得豪放自然,绵密严谨,而又风 姿各别。 《范文正公文集序》、《六一居士集序》,以 评论人物见长,但写法不一。 《江行唱和集序》、《王定国诗集序》、《凫 绎先生文集序》,则以发表卓越的文学主张 著称。
二、异彩纷呈的杂文
4.苏轼的书信曾对后代的尺牍文产生过很 大的影响。在艺术上信笔而写,娓娓而 谈,不夸饰,不造作,字字句句好象从 胸中倾泻而出,自然成文。如《答谢民 师书》。 5.苏轼的杂说一类的文章,行文活泼,说 理形象。如《日喻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