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韩语说专业文稿

应用韩语说专业文稿

应用韩语专业说专业(WORD版文稿)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应用韩语专业成立于2003年,2004年9月开始招生,是较早开设此专业的国内同类院校之一,共计毕业1000余名学生,目前在校生156名。

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

为了更好地总结办学经验,找差距,定目标以及加强专业建设,现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专业剖析。

一、社会需求与定位本专业的设置和定位主要有三个支撑平台,充分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平台一:中韩贸易1992年至2010年的贸易总量除2009年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外,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2-2010年进入中国投资的韩国企业已经从2,3000家增长到4,9000家,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5,0000余家。

中国和韩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是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韩经济互补性强是专业设置的有力平台。

平台二:山东半岛同韩国隔海相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地缘优势显著。

从中国吸收韩资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山东半岛以青岛、烟台、日照、威海为中心形成了对韩经贸前沿阵地。

在韩国排名前20位大企业集团中,包括韩国电力、三星、LG、现代、SK、乐天、锦湖在内的15家企业在山东都有投资,是韩国企业海外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也是韩国人居住最多的中国地区。

日照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将积极争取成为日韩经济次区域合作现行先地区、滨海休闲度假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

平台三: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山东半岛同韩国隔海相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日照是新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同韩国经贸往来密切,开通了至韩国釜山的集装箱航线,并与平泽通航,建有日照韩国工业园。

根据对专业设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应用韩语专业主要面对的岗位可以定位为三类:一类是进入外贸进出口公司从事国际贸易业务;一类是进入中小韩资企业从事企业管理;另一类是进入涉外服务行业从事各类服务工作。

这三类岗位工作全部建立在以韩国语为工作语言的基础上,即以韩国语为交流沟通工具从事三类岗位工作。

二、人才培养方案(WORD版)(一)培养目标发挥日照毗邻韩国的地缘优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重点提升韩语听说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操作实务,以韩国语为工作语言,能够从事韩资企业基层管理、国际贸易业务以及涉外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1. 专业能力(1)具有熟练的韩语听说能力;(2)具备较好的韩语读写能力;(3)具有较强的韩语翻译能力;(4)熟悉韩国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礼仪等基本概况;(5)熟悉国际贸易业务,能够进行国际贸易程序操作;(6)具备恰当运用韩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7)具备熟练运用中韩文操作系统和基本办公软件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8)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较好的读写译能力。

2. 社会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公德;(2)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3)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4)具有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5)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 方法能力(1)具备熟练的现代办公自动化的能力;(2)具备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备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制定工作计划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毕业证书要求(1)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2)普通话证书;(3)英语等级证书;(4)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①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TOPIK)中级以上②职业韩国语能力考试(OK-Test)中级以上③山东省商务韩语考试证书④高级国际贸易业务员⑤全国外贸业务员⑥外贸单证员以上专业技能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任选其一。

三、人才培养模式(一)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根据广泛社会调研和问卷分析,应用韩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为中小规模的韩资企业,主要涉及电子、船舶、汽车、日用品等加工制造业,酒店、物流等涉外服务业等。

主要的就业岗位有资材管理、品质管理、生产管理、生产技术、采购、总务、办公文员、贸易业务员、出纳员、统计员、翻译等。

依据各类就业岗位,日照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岗位群:1.以韩语为工作语言,协助韩国中层管理人员从事生产管理或办公文员;2.以韩语为工作语言,从事各类涉外服务业;3.以韩语为语言工具,从事外经贸业务工作。

根据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提炼出岗位群所需要的岗位核心能力。

具体见表1。

表1 岗位核心能力分解表在三个岗位核心能力中,由于“韩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是相互渗透、交叉进行的,在实施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必然要融入文化知识,反之,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也必然离不开语言的应用能力。

因此,应用韩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紧紧围绕着“韩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两个主要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

即在专业技能方面,强化韩国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融入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升韩国语听说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韩国语同韩国人进行熟练、恰当的交流;在职业技能方面,以掌握经济贸易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基本操作程序为主要的职业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运用韩国语的同时,掌握一种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听说贯通,模块融合”为应用韩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听说贯通,模块融合”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平台,以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听说贯通”即以提升听说能力为主线,贯穿于整个韩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模块融合”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依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模块,拓展学生职业领域,使专业技能同职业技能紧密融合、相互支撑。

因此,“模块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课程设置模块。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过程设计如下:“听说贯通”主要是通过全面提升“韩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突出韩国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模块融合”主要是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所需的“经贸实践能力”,确定同专业融合的主要模块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程序操作。

具体见图1。

确定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听说贯通,模块融合”。

“听说贯通”即以提升听说能力为主线,贯穿于整个韩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

主要培养“韩语应用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满足沟通交流需要。

“模块融合”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依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模块,拓展学生职业领域,使专业技能同职业技能相互支撑,满足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需求。

在围绕共性模块“经贸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为了满足社会人才和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商务、酒店、营销、文秘、导游等个性模块。

目前应用韩语专业主要开设的是商务模块。

为了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安排上贴近社会、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还采用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安排学生到韩资企业或贸易公司去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韩语听说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操作实务。

四、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一)课程体系开发在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图所示,在经过了社会需求、行业调研、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环节后,进入到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内容改革的流程。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听说贯通”主要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理解中韩文化,恰当表达韩语,也就是韩语听说应用和跨文化交际两部分。

即教学内容为:语言技能+文化知识;“模块融合”涉及到共性模块: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国际贸易操作流程;个性模块:文秘、商务、导游、酒店、营销等。

即教学内容为:教学内容:经贸实践+个性知识。

整体上教学内容归纳为:“听说贯通”包括韩语基本技能和中韩文化知识。

韩语基本技能包括综合韩语、韩语视听说、韩语口语、韩语泛读、韩汉翻译实务和商务韩语写作;中韩文化知识包括韩国概况、韩国文化体验、韩企管理和中国文化史。

“模块融合”包括经贸实践技能和个性技能拓展。

经贸实践技能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流程、商务英语(经贸)、商务韩语(经贸);各项技能拓展包括办公实务韩语、饭店韩语、旅游韩语、营销韩语。

经过上述对教学内容的归纳,构建了应用韩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这是1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体系图。

教学内容归纳完成后,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对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组,即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选取和编写。

我们已经完成了《韩语视听说》、《韩国概况》、《公共韩语》、《饭店韩语》教材内容的编写,我们把课程内容改革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语言基础类课程:如《综合韩语》、《韩语视听说》、《韩语口语》、《韩语泛读》等,一类是语言应用类课程:如《商务韩语》、《韩语办公实务》、《韩汉翻译实务》、《韩国文化体验》等。

语言类应用课程计划列入第一阶段课程开发计划,语言基础类课程计划列入第二阶段课程开发计划。

目前,《办公实务韩语》《商务韩语》教材已完成初稿,2009级学生试用过;《韩语办公实务》教材正在编写中,计划本学期2010级学生实训期间试用;《韩汉翻译实务》和《韩国文化体验》计划2010级试用。

五、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应用韩语专业教学团队整体上呈现梯队层次,双师结构。

现有专任教师8人(39%),韩国外籍教师4人(10%),企业行业兼职教师5人(51%),专职外聘教师4人(8%)。

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0-40岁之间的教师5人,超过50%;从专业结构上来看,朝鲜语专业8人,占74%;从学历结构上来看,已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取得硕士学位,一半的教师都在攻读硕士学位,计划在三年内全部完成学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从职称结构上来看,讲师以上的教师达到50%以上。

所有教师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工作经历或顶岗实践锻炼。

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培养,主要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和新教师四个层面、分别采取不同渠道和侧重点完成。

对于专业带头人,主要通过企业顶岗锻炼,经贸知识拓展,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参加境外教学法培训,提升课程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等。

对于骨干教师,主要通过企业顶岗锻炼,经贸知识拓展,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参加境外教学能力培训,提升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

对于普通教师,主要通过企业顶岗锻炼,经贸知识拓展,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参加国内教学能力培训,提升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