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美欣赏(内容选自《数学美拾趣》、《数学聊斋》和《直观几何》)课程简介了解数学的趣味性,初步懂得数学在理论和实际中的应用,欣赏数学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学习要求1. 用U盘复制电子讲稿,并打印.2. 课后认真阅读讲稿.3. 适当安排若干次课堂独立作业. 做课堂作业时, 允许参考本讲稿, 可以摘录讲稿内容.考核要求1. 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为开卷.2. 期末总评成绩=期中考试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3.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课堂独立作业中没有任何计算题和证明题,也没有填空题和选择题, 题型均为问答题.第1讲第1章数学的简洁性序言著名科学家伽利略说过:“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简洁本身就是一种美,而数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简洁.数学家莫德尔说:在数学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自然界原本就是简洁的:光是沿直线方向传播的——这是光传播的最捷路线.植物的叶序排布是植物叶子通风、采光最佳的布局.某些攀缘植物如藤类,它们绕着攀依物螺旋式的向上生长,它们所选的螺线形状对于植物上攀路径来讲是最节省的.大雁迁徙时排成的人字形,一边与其飞行方向夹角是54448''',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这个角度对于大雁队伍飞行是最佳的,即阻力最小(顺便一提:金刚石晶体中也蕴含这种角度).,这种比值在人体中,人的粗细血管直径之比总是的分支导流系统经流体动力学研究表明,它在输导液体时能量消耗最少.生物学家和数学家们(如著名科学家开普勒、数学家列厄木、柯尼希等)在研究蜂房构造时发现:在体积一定的条件下,蜂房的构造是最省材料的.这些最佳、最好、最省、……的事实,来自生物的进化与自然选择,然而它同时展现了自然界的简洁,而且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 宇宙万物如此,数学,它作为用来描述宇宙的文字和工具也应当是简洁与和谐的.诗人但丁曾赞美道:“圆是最美的图形”.太阳是圆的、满月是圆的、水珠看上去(投影)是圆的、……,圆的线条明快、简练、对称.近代数学研究还发现圆的等周极值性质:在周长给定的封闭图形中,圆所围的面积最大.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人们对圆有着特殊亲切的情感,都因为圆的简洁美.数学中人们对于简洁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建立公理体系时,人们试图找出最少的几条(抛弃任何多余的赘物);对命题的证明,人们力求严谨、简练(因而人们对某些命题的证明在不断地改进);对计算的方法,人们要求尽量便捷、明快(因而人们不断地在探索计算方法的创新),……,数学拒绝繁冗.正如牛顿所说:数学家不但更容易接受漂亮的结果,不喜欢丑陋的结论,而且他们也非常推崇优美与雅致的证明,而不喜欢笨拙与繁复的推理.数学大师欧拉曾研究过天平砝码最优(少)配置问题,并且证明了:若有1,2,22,32, (2)克的砝码,只允许其放在天平的一端,利用它们可称出1——()1122122221n n n +--=+++++之间的任何整数克重物体的重量.例如,当3n =时,我们有4个砝码:1克,2克,22克和32克,即1克,2克,4克和8克. 利用它们,我们可称出1克——3121+-克(即15克)之间的任何整数克重物体的重量, 即可称出1克,2克,3克, …, 15克的重量. 这由下表可以明白.这个问题其实与数的二进制有关. 进而,欧拉还证明了(它与数的三进制有关):有1,3,23,33, (3)克重的砝码,允许其放在天平两端, 利用它们可以称出1----()11231333312n n n +--=+++++之间任何整数克重物体的重量.例如,当2n =时,我们有3个砝码:1克,3克和23克,即1克,3克和9克. 利用它们,我们可称出1克——21312+-克(即13克)之间的任何整数克重物体的重量, 即可称出1克, 2克, 3克, …,13克的重量. 这由下表可以明白.以上两个事实是“以少应付多”的典范,这也是数学简洁性使然. 下面的所谓“省刻度尺问题”, 尽管人们尚未对此得出一般结论,但目前仅有的结果也足以使人倍感兴趣:一根6cm 长的尺子,只须刻上两个刻度(在1cm 和4cm 处),就可量出1cm ——6cm 之间任何整数厘米长的物体长,即可量出1cm ,2cm ,3cm ,4cm ,5cm 和6cm 的长度(下简称“完全度量”).若用a b →表示从a 量到b 的话,那么具体度量如下:1(01→),2(46→),3(14→),4(04→),5(16→),6(06→).一根13cm 的尺子,只须在1cm ,4cm ,5cm 和11cm 四处刻上刻度,便可完成1——13cm 的完全度量. 具体度量如下:1(01→), 2(1113→), 3(14→), 4(04→), 5(05→), 6(511→), 7(411→), 8(513→), 9(413→), 10(111→), 11(011→), 12(113→), 13(013→).对于22cm 的尺子,只须刻上六个刻度,即在:1cm ,2cm ,3cm,8cm,13cm和18cm;或者1cm,4cm,5cm,12cm,14cm 和20cm处刻上刻度,可完成1——22cm的完全度量.对于23cm的尺子来讲,也只须六个刻度:1cm,4cm,10cm,16cm,18cm和21cm,便可完成1——23cm的完全度量.一根36cm的尺子,只须在1cm,3cm,6cm,13cm,20cm,27cm,31cm和35cm处刻上八个刻度,便可完成1cm——36cm 的完全度量.对于40cm的尺子,刻上九个刻度:1cm,2cm,3cm,4cm,10cm,17cm,24cm,29cm和35cm,即可完成1——40cm 的完全度量.这类问题与应用数学中所谓最优化方法有关,这门学科的核心是最省、最好(对效益讲是最大).用“少”去表现“多”,或者求极大、极小等,均是数学简洁性的另类表现. 比如“植树问题”. 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很喜欢下面一类题目:9棵树栽9行,每行栽3棵,如何栽? 乍看此题似乎无解,其实不然,看了左下图(图中黑点表示树的位置,下同),你会恍然大悟!牛顿还发现:9棵树每行栽3棵,可栽行数的最大值不是9,而是10,见右上图. 左下图给出10棵树,栽10行,每行栽3棵的栽法.其实,10棵树,每行栽3棵,可栽的最多行数也不是10,而是12,见右上图.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道奇生在其童话名著《艾丽丝漫游仙境》中也提出下面一道植树问题:10棵树,栽成5行,每行栽4棵,如何栽? 此题答案据说有300种之多,下面诸图给出了其中的几种.十九世纪末,英国的数学游戏大师杜登尼在其所著《520个趣味数学难题》中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6棵树,栽成15行,每行栽4棵,如何栽? 杜登尼的答案见左下图.美国趣味数学大师山姆·洛伊德曾花费大量精力研究“20棵树,每行栽4棵,至多可栽多少行”,他给出了可栽18行的答案,见右下图.几年前人们借助于电子计算机给出了上述问题可栽20行的最佳方案,见左下图.稍后曾见报载,国内有人给出可栽21行的方案(右上图),然而严格的验证工作恐非易事——这些点是否真的共线?既便结论无误,但它是否是可栽的最多行数,人们尚不得而知.在英国数学家薛尔维斯特在临终前几年(1893年)提出了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对于在平面上不全共线的任意n个点,总可以找到一条直线,使其仅过其中的两个点.直到1933年,人们才找到一个繁琐的证明. 此后,1944年、1948年又先后有人给出了证明. 1980年前后,《美国科学新闻》杂志重提旧事时,又一次向人们介绍了薛尔维斯特问题和凯利于1948年给出的证明.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一个定理(或习题)证明(或解法)的简化,将认为是做了一件漂亮的工作,即它是美妙的. 由于简洁,数学语言(包括图形)不仅能描述世界上的万物,而且也能为世界上所有文明社会所接受和理解,甚至还将成为与其它星球上的居民(如果存在的话)交流思想的工具.在为美国发射的在茫茫太空中去寻觅地球外文明的“先驱者号飞船”(探测器)征集所携带的礼物时,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带上数学中用以表示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简单、明快的数形图,它似乎应为宇宙所有文明生物所理解.22245+=2221517+=数学中的简洁性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三角形,尽管它有千姿百态,但人们却可用12S ah =(a 为底边长,h 为该边上高)或海伦公式S =为三角形半周长)去表达所有三角形的面积.数学的简洁性系指其抽象性、概括性和统一性. 正是因为数学具有抽象性和统一性,因而其形式应当是简单的. 实现数学的简单性(抽象、统一)的重要手段是使用数学符号.附录 有趣的数制十进制数54321809306810000001000091000310001061810010910310010610.=⨯+⨯+⨯+⨯+⨯+⨯=⨯+⨯+⨯+⨯+⨯+⨯210123562.4083510610210410010810310.----=⨯+⨯+⨯+⨯+⨯+⨯+⨯特点: 十进制数由十个数字0 1 2 3 4 5 6 7 8 9,,,,,,,,,组成. 二进制数43210110111212021212=⨯+⨯+⨯+⨯+⨯.321012341110.11011212120212120212----=⨯+⨯+⨯+⨯+⨯+⨯+⨯+⨯,特点: 二进制数由两个数字0和1组成. 三进制数4321012312101.2211323130313232313---=⨯+⨯+⨯+⨯+⨯+⨯+⨯+⨯.特点: 三进制数由两个数字0,1和2组成. 前面讲过, 利用四个砝码: 1g , 2g,4g, 8g , 可以称出1g ——15g 的整数克重量. 把重量用二进制表示, 可以得到相应的砝码组合方式.用四个砝码1g ,2g, 4g , 8g 可以称出1g ——15g 的整数克重量前面还讲过, 利用三个砝码: 1g, 3g, 9g, 可以称出1g——13g的整数克重量(允许砝码放在天平的两个托盘中). 把重量用三进制表示, 可以得到相应的砝码组合方式. 下表中加下标3的数(如3101)表示三进制数, 不加下标3的数为十进制数.用三个砝码1g, 3g, 9g可以称出1g——13g的整数克重量1.1 数学符号人总想给客观事物赋予某种意义和价值,利用符号认识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使客观世界秩序化,这便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 符号就是某种事物的代号,人们总是探索用简单的记号去表现复杂的事物,符号也正是这样产生的. 文字是表达事物的符号,一个语种就是一个“符号系统”. 这些符号的组合便是语言. 人们试图用“精密”的方法研究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符号.符号对于数学的发展来讲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使人们摆脱数学自身的抽象与约束,集中精力于主要环节,这在事实上增加了人们的思维能力. 没有符号去表示数及其运算,数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数学语言是困难的,但又是永恒的(纽曼语). 数是数学乃至科学的语言,符号则是记录、表达这些语言的文字. 正如没有文字,语言也难以发展一样,几乎每一个数学分支都是靠一种符号语言而生存,数学符号是贯穿于数学全部的支柱.古代数学的漫长历程, 今日数学的飞速发展,十七世纪、十八世纪欧洲数学的兴起, 我国几千年数学发展进程的缓慢,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归咎于数学符号的运用得当与否. 简练、方便的数学符号对于书写、运算、推理来讲,是何等重要! 反之,没有符号或符号不恰当、不简练,势必影响到数学的推理和演算. 然而,数学符号的产生、使用和流传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人们对于自然、和谐与美的追求.古埃及和我国一样,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埃及人已懂得了数学,在数的计算方面还会使用分数,不过, 他们用的是“单位分数”(分子是1的分数). 此外,他们还能计算直线形和圆的面积. 他们知道了圆周率约为3.16,同时也懂得了棱台和球的体积计算等. 可是,他们却是用下面的符号记数的:这样书写和运算起来都不方便,比如写数2314,就要用符号表示. 后来他们把符号作了简化而成为古代巴比伦人(巴比伦即当今希腊一带地方)计数使用的是六十进制,当然它也有其优点,因为60有约数2,3,4,5,6,10,12,15,30,60等,这样,在计算分数时会带来某种方便(现在时间上的小时、分、秒制及角度制,仍是六十进制).巴比伦人已经研究了二次方程和某些三次方程的解法,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就开始将楔形线条组成符号(称为楔形文字),且将它们刻在泥板上,然后放到烈日下晒干以备保存.同样,他们也是用楔形文字来表示数,无论是用来记录还是运算,都相对来说方便了许多.我国在纸张没有发明以前,已经开始用算筹进行记数和运算了. 算筹是指计算时使用的小竹棍(或木棍、骨棍),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 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是:记数时, 个位用纵式,其余位纵横相间,故有“一纵十横,百立千僵”之说. 数字中有0时,将其位置空出,比如86021可表示为:在甲骨文中,数字是用下面的符号表示的(形象、自如):阿拉伯数字未流行之前,我国商业上还通用所谓“苏州码”的记数方法(方便、明快):它在计数和运算上已带来较大方便.在计数上欧洲人开始使用的是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据说是印度人发明的,后传入阿拉伯国家,经阿拉伯人改进、使用,因其简便性而传遍整个世界,成为通用的记数符号.我们再来看看方程用符号表示的历史(代数学的产生与方程研究关系甚密) . 在埃及出土的3600年前的莱因特纸草上有下面一串符号:它既不是什么绘画艺术,也不是什么装饰图案,它表达的是一个代数方程式,用今天的符号表示,即211137327x ⎛⎫+++= ⎪⎝⎭. 宋、元时期我国也开始了相当于现代方程论的研究,当时记 数仍使用算筹. 在那时出现的数学著作中,就是用下图中的记号来表示二次三项式2412136x x -+的, 其中,x 的系数旁边注以“元”字,常数项注以“太”字,筹上画斜线表示“负数”.到了十六世纪,数学家卡尔达诺、韦达等人对方程符号有了改进. 直到笛卡儿才第一个提倡用x 、y 和z 表示未知数,他曾用 926240xxx xx x --+--∝表示32926240x xx -+-=, 这与现在的方程写法几乎一致.其实,数学表达式的演变正是人们追求数学的和谐、简洁、方便和明晰的审美过程. 笛卡儿的符号已接近现代通用的记号, 直到1693年, 沃利斯创造了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的记号:4320x bx cx dx e ++++=. 韦达是第一个引进字母系数的人,但他仍用希腊人的齐次原则、拉丁记号plano 和solido 分别表示平面数和立体数;用aequtur 表示等于,in 表示乘号,quad 和cub 分别表示平方和立方,这显然不简便. 笛卡儿的符号已有较大程度的简化.我们还想指出一点:数及其运算只有用符号去表示,才能更加确切和明了. 随着数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数的认识的深化,用原有符号去表示新的概念,有时竟会感到无能为力(没有根号如何表示某些无理数?),这需要创新.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一个常数,但它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1737年欧拉首先倡导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它(早在1600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曾用π作为圆周长的符号),且通用于全世界.用e 表示特殊的无理常数(也是超越数)——欧拉常数1lim 1 2.718281828459045n n n →∞⎛⎫+= ⎪⎝⎭的也是欧拉. 我们知道,要具体写出圆周率或欧拉常数,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它们无限且不循环),然而用数学符号却可精确地表示它们(=1.41421356表达一样).i表示,还是数学家欧拉于1777年首创的(这也使我们想到:欧拉的成就与他对数学符号的创造不无关系). 在奇妙的等式10ieπ+=中,所出现的五个数中的三个符号都是出自数学大师欧拉之手!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符号的重要在于它有无限的力量和手段来协助直觉,把社会和自然乃至宇宙中的数学关系联系起来,去解答一些已知或未知的问题,去创造更深、更新的思维形式.说到数学符号, 我们当然还不应忘记图形. 点、线、面、体的产生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欧几里得几何、非欧几何、解析几何正是研究这些图形的分支.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例子. 首先我们会想到“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布勒格尔河流经哥尼斯堡市区,河中有两个河心岛,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河岸之间共有七座桥连接. 当地居民曾被一个问题搞得百思不得其解,这个问题是:你能否无遗漏又不重复地走遍七座桥而回到出发地?人们在不停地走着、试着,却无一人成功.数学大师欧拉接触此问题后,他巧妙地用数学手段将问题转化、化简,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首先,他将问题抽象成图形:用点代表河岸和小岛,用线代表桥(注意上面两个图中的A,B,C,D的对应),于是得到右上图这个简单的图形,同时问题相应地改为:能否一笔画出这个图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明确:一笔画就是从图形上某点出发,笔不离开纸,并且每条线都只画一次不重复.其次,我们定义:若从图中某点出发的线的条数是偶数,则称该点为偶点; 若从图中某点出发的线的条数是奇数,则称该点为奇点.在左图中,从每一点出发都有两条线. 因此,这四个点都是偶点. 在右图中有4个点,从③、④两点出发的线有2条,故③、④是偶点;从①、②两点出发的线有3条,故这两个点是奇点.一个图形能否一笔画成,关键在于图中的奇点的个数. 欧拉发现了一个图形可以一笔画成的判定准则:奇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点或终点. 在上述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中,所有的点都是奇点,因此,要想一笔画出下图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要想不重复地走过哥尼斯堡的七座桥,那是不可能的.欧拉的这项研究导致了拓扑学这门数学分支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讲,这也促进了图论这门学科的创立).例下面的图形能一笔画成吗?答第1图可以一笔画成.在第2图中,E点是偶点,其它点是奇点,所以第2图不能一笔画成. 第3图可以一笔画成.很难想象,如果欧拉不是运用了图形符号而是用河、桥去探讨这个问题,结果将会是怎样? 那样的话,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变得很大,更谈不上新的数学分支的诞生.运用类似的方法,欧拉还证明了著名的关于多面体的顶点数V、棱数E和面数F之间的关系式——欧拉公式:由此人们发现了正多面体仅有五种:正四面体、正六面体(立方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关于欧拉公式,我们可以用四面体和六面体来验证.六人相识问题:在任何6个人中, 必可从中找出3个人,使得他们要么彼此都相识,要么彼此都不相识.把这个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点”与“染色直线”,从而巧妙地解答它,这不能不说是符号的一大功劳(要知道, 6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可能情况有26152232768C ==种).把六个人用点A 、B 、C 、D 、E 和F 表示. 若两个人相识,则用红线连接相应的点,若两人不相识,则用黑线连接相应的点. 点A与B、C、D、E和F的连线(5条)中,必有三条线的颜色相同, 不妨设AB、AC和AD为红色.再考虑B、C、D三点间的连线. 若它们全为黑色,则B、C、D三点为所求(左上图,它们代表的三个人彼此都不相识);若三点间的连线至少有一条为红色,设它为BC,这时A、B、C三点为所求(右上图,它们代表的三个人彼此都相识).我们还可以有进一步的结论:上述(彼此都相识或都不相识的)“三人组”在六个人中至少存在两组(证明见本节末附录).顺便讲一句:若要求彼此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数是4,则总人数要增至18;若要求彼此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数是5(这时有20010种组合方式),则总人数要增至43人——49人之间(具体人数至今不详);若要求彼此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数是6,则总人数要增至102——165之间,确定它们是人们目前尚不可及的事.上面的事实,再次证明了数学符号的威力. 没有它, 至少问题的叙述会变得复杂而困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清楚.世界原本是简洁的, 数学也是.没有数学语言(符号)的帮助,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变得迟缓,甚至停滞,这决非耸人听闻.我们说过:数、字母、代数式是符号,图同样也是符号,它们(数与形)之间的彼此借鉴与相互的通融,使得数学符号被赋予新意且更具魅力和美感. 为了更好地研究数学,人们必须创造且使用数学符号.如今,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现今的数学符号,数学乃至整个科学的面貌将会是何种模样!附录证明: 上述(彼此都相识或都不相识的)“三人组”在六个人中至少存在两组.证明为证该结论, 我们注意到, 在本节的证明中, 我们实际上已证了下列命题若从某点向其余三点所引线段同色, 则在上述四点中, 必有某三点, 使得以其为顶点的三角形的三边同色(为方便, 以下称三边同色的三角形为同色三角形).只需考虑下列两图所对应的情形.在左图中...., 若BE、BF同为红色,则在A、B、E、F中,可产生同色三角形(上述命题), 且它异于BCD∆. 所以结论成立. 若BE、BF同为黑色,则在B、D、E、F中,也可产生同色三角形, 且它异于BCD∆. 所以结论仍真. 若BE、BF一红一黑, 不妨设BE为红, BF为黑.设CF为红(否则, 有黑BCF BCD∆≠∆, 得证), AE为黑(否则, 有红ABE BCD∆≠∆, 得证), AF ∆≠∆, 得证), DF为红(否则, 有黑BDF BCD为黑(否则, 有红ACF BCD∆≠∆, 得证), EF为红(否则, 有红∆≠∆, 得证), CE为∆≠∆, 得证), DE为黑(否则, 有红DEF BCDAEF BCD红(否则, 有黑CDE BCD∆为红三角形. 故∆≠∆, 得证). 此时, CEF结论成立.在上面的右图中......., 设CD为黑(否则, ABC∆均为红三∆和ACD角形, 结论成立).若CE、CF均为黑,则在C、D、E、F中,可产生同色三角形,且该三角形异于ABC∆. 所以结论成立. 若CE、CF均为红,则同理可证结论成立. 若CE、CF一红一黑,不妨设CE红, CF黑.设BE黑(否则, 有红BCE ABC∆≠∆, 得证), BD黑(否则, 有红∆≠∆, 得证), DE红(否则, 有黑BDE ABC∆≠∆, 得证), DF红(否ABD ABC则, 有黑CDF ABC∆≠∆, 得证). 此时, 在A、D、E、F中,可产生同色三角形,且它异于ABC∆. 所以结论成立.。